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范例(3篇)

时间: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范文

[作者简介]马得懿,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①参见[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施以正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页。

②参见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上述海洋权利分别在1982年《对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6年《矿产资源法》、1993年《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01年《海域使用管理法》、2007年《物权法》以及2010年《海岛保护法》中规定。

④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页。

摘要:海洋资源利用的“xx使用权模式”引发一系列海洋资源权属理论上的困境。在“体系后研究范式”下,海洋资源权属从“公有物”到私权盛行的变迁,表明传统私法视域下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具有反思和检讨的必要性,这是由海洋资源权属立法上的诟病、适用范畴的不周全性以及理论依据的争议性所决定的。基于海洋资源国家所有权、环境法理念以及国家或者管理权等多维逻辑进路的考量,海洋资源权属制度是公私法色彩兼具的混合权属机制。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多维解读,其主要的现实价值在于提升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能力。

关键词:海洋资源权属多维逻辑“体系后研究范式”国家逻辑

中图分类号:DF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3-0086-08

一、海洋资源权属的法律表达模式及其困境

(一)海洋资源利用的模式——“××使用权模式”

一般来说,海洋资源内涵丰富,类型复杂,具有公有性、生态性、整体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根据美国学者阿兰•兰德尔(AlanRandal)对海洋资源的界定,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①法学意义上的海洋资源通常指进入法律规范体系之中的,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客体。随着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活动日益多元化和空间化,法律对海洋资源的调整也日趋复杂化。

我国海洋资源权属的立法例,基本上形成了海洋资源“××使用权”的立法模式。物权法下以某种资源为客体,并在尊重其所有权的基础上,设立以占有、使用或收益为内容的用益物权时,新设立的权利通常被命名为“xx使用权”。②我国先后立法创设了海洋石油资源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捕捞权、海域使用权以及海岛使用权等。③然而,立法上“使用权”一词备受争议,认为其涵盖的内容几乎与用益物权同义,其内涵与外延不确定,而且不易区分作为用益物权的“使用权”与作为所有权的“使用权能”。④(二)困惑及其破解:“体系后研究范式”的视角

有学者对“自然资源物权”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特别是有关海洋资源使用权的认识角度和研究思路存有极大的差异,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特别法上的物权说”、“浮动用益物权说”、“特许物权说”以及“准物权说”。⑤然而上述各类学说都不能圆满地诠释海洋资源在利用中的各种法律难题。以比较流行的准物权说为例,我国学者基于“思维方法的反思”和“物权客体的特定性理论的反思”,提出了准物权的概念。准物权(Quasi-property)客体难以整齐划一,主张以多视角模式、时空结合观、宽严相宜的弹性标准以及注重客体内部构成因素变化的方法来观察和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准物权的权利构成具有复合性,兼具公权性和私权性的特征。在准物权理论的支配之下,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应该重新审视。然而,“将自然资源界定为准物权的客体,只有将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排除于准物权的体系才可成立,且需要进一步类型化”。⑥由此观之,准物权下的海洋资源使用权并不具有理论上的普适性和完美性。由此,海洋资源使用权不仅在立法技术上存在不足,还因此催生了一系列相关困惑。在私法语境下解读上述海洋资源权利,自然会遭遇诸如海洋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合理性、海洋资源使用权的法律属性如何界定以及海洋资源物权流转等系列问题困惑,比如传统的物权法理论是否可以套用到海洋资源领域?海洋资源使用权的权利类型如何界定?

⑤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0页以降。

⑥崔建远:《再论界定准物权客体的思维模式及方法》,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29页。

⑦参见陈甦:《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15—16页。

⑧刘楠来:《海洋法律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⑨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第537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的管理与让与,仅仅得按照与之相关的特别法形式与规则进行。”欲破解海洋资源权属的困惑,笔者倾向于将问题引入到“体系后研究范式”之下。在某种意义上,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海洋权利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的法治建设重点在于法律实施。在体系后研究中,研究的核心和焦点应该集中于或归结为中国问题中心主义,故而,应该提倡“立足中国场景中寻找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寻找与认定,只能在中国的法治实践中进行与完成。然而,所谓“中国问题”并不是研究对象范畴导出的解读,而是包括研究主体及其与研究客体关联方式导出的解读。体系后研究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不仅是法学研究对象的再次聚焦,更是法学研究者的法治信念、理论情怀和学术文化的更新构建。⑦应该说,在我国海洋法群中,规制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立法比较健全,法律效力层次亦比较合理。然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中国问题”是大量存在的,这其中不仅有理论上的争鸣,更有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所形成的法律上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这需要在“体系后研究范式”下认真审视海洋资源权属的方方面面。

二、海洋资源权属制度的流变:从“公有物”到私权的盛行

(一)海洋资源作为“公有物(CommonProperty)”的法律调整

根据相关资料,罗马法并没有直接记载关于海洋资源法律制度的内容,然而,中世纪为了适应封建君主对海洋控制欲望的需要,罗马法的前期注释法学派学者们提出了沿海国可以对邻近海域资源享有所有权或的法律思想。此时期海洋法或者海洋资源权属法并未完全成型,但是这些关于海洋的法律思想为日后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法或海洋资源权属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⑧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范文篇2

打造省海洋综合开发与

保护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59.2%,浙江省的2.5%、14.2%。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7.3公里。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5.7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近年来,象山先后提出海洋开发、桥海兴县、海陆一体、“一体两翼”等海洋开发思路,全面实施以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制定1234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具有象山特色的发展道路。2011年初以来,进一步加快象山港大桥建设,着力发展对台小额贸易,在成功创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基础的同时,努力创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

海洋产业体系富有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备,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对全县生产总值增幅贡献逐年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所占份额位居全省前列。以船舶制造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快速发展,造船能力达到190万载重吨。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拥有AAAA级景区3个,年游客接待量830万人次,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称号。海鲜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授予“中国海鲜之都”称号。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80.7万载重吨,集装箱运力14.9万载重吨,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现代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58万吨,列全国前5位。

海洋文化生态独具魅力。象山六千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出“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等荣誉称号,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1.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批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10年获批省级生态县,先后建成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部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秉承海洋资源优势,坚持海、岛、港、桥联动发展

“十二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战略,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为契机,重点推动海洋海岛综合开发,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健全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省海洋经济强县。

立足“象山半岛+海岸海湾”地理优势,着力打造省海陆联动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主要海岛毗邻大陆有利条件,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海陆联动,以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为重点,突出南田岛综合开发,促进海陆发展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产业优化、政策引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为探索我省海陆协调发展新途径积累宝贵经验。

立足“海洋资源+特色产业”基础条件,着力打造省现代新兴海洋产业创新区。按照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壮大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促进我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立足“港口岸线+小额贸易”有利条件,着力打造长三角对台经贸交流开放合作实验区。发挥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统筹南田诸岛港口、岸线、滩涂资源,创新对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搭建对台开放、交流、合作平台,为推进长三角对台经贸合作发挥先行先导作用。

立足“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国家海洋文化生态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蓝色文明发展理念,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切实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文明意识,促进人海和谐共处,为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探索先进模式。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

优化海洋功能布局。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优化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着力构建“一核两港三区四城多岛”空间总体布局。一要打造“一核”。以石浦、鹤浦、高塘等地的海域、海岛为核心,充分发挥石浦港综合优势,深化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快海岛开放开发,成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平台。二要开发“两港”。象山港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依托深水岸线和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石浦港要进一步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省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主要基地。三要保护“三区”。即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树立海洋蓝色文明意识,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要建设“四城”。统筹城市建设与海洋资源开发,重点打造环石浦港新城、沿象山港新城、大目湾新城、象山影视城,加强城市功能培育和提升,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功能与支撑平台。五要利用“多岛”。加强对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开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旅游岛、港口物流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成为省海岛开发开放先行区。

加快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石浦地区包括石浦、鹤浦、高塘等三个镇乡,是宁波市海洋(海岛)综合开发的核心区域和浙江省海洋

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强石浦港区域开发开放,探索设立石浦新区,促进对台交流开放合作,合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一要加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依托石浦港对台贸易试点口岸优势,实行更灵活、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对台贸易交流合作和出入境政策,积极申报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大对台贸易商品种类和规模,建设台湾商城和台湾商品一条街,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及转口境外地区的交易集散基地。二要推进石浦港综合利用。改造提升石浦3000吨级对台专用码头,加速推进雷公山区域对台万吨级码头建设,谋划城镇生活岸线和旅游休闲岸线,扩展公用型保税仓库面积和查验场地,加快符合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不断提高港口服务能力。三要建设环石浦港新城。以打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和浓郁海岛风情的滨海新城为方向。推进城市建设沿港发展,全力塑造新城特色与品质,加大海岛特色文化挖掘、历史遗存保护、生态景观修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石浦港新城。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抢占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一要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为重点,依托中油重工(宁波)基地、启鑫光电、乐惠新能源等项目,建立健全临港装备产业链,努力把象山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二要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育苗育种等产业,推动海岛海水淡化、国电海上风电、檀头山风力发电等项目启动实施,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充分挖掘象山海洋新兴产业潜力。三要提升海洋旅游发展水平。认真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整合提升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影视城等已建成景区,加快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旅游发展,推动海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内涵,建设长三角最佳海洋休闲目的地。四要改造提升现代渔业。巩固渔业大县地位,稳定渔业捕捞产量,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水产加工能力,不断打响“中国海鲜之都”品牌。

推进海岛分类开发与保护。立足海岛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把海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一要打造综合利用岛。以南田、高塘、花岙等海岛为重点,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和城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二要打造临港工业岛。以打鼓峙岛、东屿山、中界山岛、汰网屿山等海岛为重点,执行严格的产业准人和环境保护政策,加快临港装备、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三要打造海洋旅游岛。以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为重点,严格保护海岛自然人文景观,实现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要港口物流岛。以南田岛等为重点,统筹规划岸线、航道和锚地开发,对于干线航道上的岸线资源,优先用于公用码头建设,对于利用方向尚不明确的岸线,应予以预留,避免深水浅用、多占少用。五要打造现代渔业岛。以东门岛为重点,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色民俗渔文化村,充分体现海岛特色和文化底蕴。六要打造海洋生态岛。以渔山列岛、韭山列岛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严禁在生态保护岛上进行任何工程开发活动,适度开展科普教育、科研考察等低强度的利用活动。

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涉海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6041(2012)01-0030-03

近年来,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都把海洋学科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来进行重点建设。目前,我国有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4所海洋大学以及大连海事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淮海工学院等20多所涉海高校。[1]以淮海工学院为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结构。淮海工学院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巨大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建成具有综合优势和鲜明海洋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的目标,其校园文化建设也随之做出了转变,即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必然对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淮海工学院的具体情况,探讨涉海高校图书馆对建设鲜明海洋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作用。

1校园文化与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反映着高校师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上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集体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了学校办学的宗旨,更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一个特色鲜明、积极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而言不仅具有扩大知识面、巩固专业所学、增强实践能力、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还可以激发创造灵感、增强集体意识、接受正面教育的作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水养殖等专业为基础的,能彰显海洋特色文化氛围。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美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服务团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播文化信息、服务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图书馆在学校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部门一起,共同铸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3]

2图书馆对海洋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作用

2.1文献支撑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是文献收藏机构,具有文献保存和传递功能。淮海工学院图书馆(以下简我馆)根据学院的地理优势及馆藏历史沿革,配合和支持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目前,我馆逐渐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其馆藏情况如下:纸质图书123万册,其中海洋类及与海洋相关的海洋化工、海洋食品等纸质图书的馆藏量占所有纸质藏书的16.8%;电子图书57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EBSCO、Elsevier、Springerlink、读秀等16个数据库。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在我馆成立。2005年,“海洋专题数据库”成为JALIS二期特色数据库的子项目。“海洋专题数据库”包括6个子数据库,分别是“外文海洋专题数据库”“海洋标准规范数据库”“海洋法规数据库”“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库”“中文海洋题录数据库”“海洋视频数据库”,共有数据12万余条。[4]27

丰富的馆藏海洋文献为师生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淮海工学院海洋科学、海洋工程和海洋水产等专业的学生需要全面掌握黄海的生物资源的种类、习性、生长环境及繁育特点等基础知识。我馆提供了丰富的有关黄海、渤海的资源――鱼、虾、蟹、贝、藻等原色图谱、资源抽查手册、淡水鱼类原色图谱、电子图片、幻灯片等特色资源,方便学生借阅查询。[4]28由于图谱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对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也起到了开阔视野、丰富海洋知识的作用。特别是我馆自建的海洋数据库中的海洋水产视频、图片资料直观而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神秘海洋的探索欲望。

在学院开展的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都需要从这些海洋文献资料储备中汲取营养、搜集信息、开拓思路。我馆要积极配合学院其他部门的工作,协助他们查找资料、整合活动所需文献信息,并且提供人员及场地,共同为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而努力。由此可见,图书馆丰富的海洋文献对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物质支撑。

2.2文化导向支撑

图书馆在履行文献传递功能的同时,还承担了教育和文化导向的作用。涉海高校图书馆为彰显海洋特色,在图书馆阅览空间布局、装饰上都要突出海洋主题。如图书馆大厅及各阅览室的墙壁上应多些关于海洋方面的字画和标语,墙壁颜色要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白色,部分阅览室如海洋文献中心可以将墙壁刷成海蓝色,还可以配上一些图案,如海洋生物、海草、小船等。读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感受到浓浓的海洋气息,犹如置身美丽的海洋世界。这种文化氛围必然对学院创建具有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淮海工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一座现代化、功能完备的图书馆的目标。学校决策者深知,一个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更能体现学院海洋特色文化的氛围。因此,在我馆新馆建设之初,设计者应突出海洋特色的理念,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并充分展现出来,并且,整体思路应在新馆的规划、设计、布局上注重突出图书馆的海洋氛围。

按照“高雅与通俗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原则,学院提出了要加强图书馆校园文化硬件条件建设;加强图书馆海洋人文环境建设,合理配置一些海洋人文景观;完善图书馆文化设施,对图书馆的宣传栏、阅报栏等文化阵地加强管理。另外,为配合学校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园网的改版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图书馆也应适时对图书馆网页重新进行精心设计,突出海洋文化氛围,使图书馆网页成为学院创建海洋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应抽调专门人员,搜集江苏海洋和连云港地方的特色文献资料,并对其加以编撰和整理,适时向全院师生公开展示。可见,图书馆为建设富有江苏海洋与连云港地方特色的海洋校园文化提供了特色鲜明、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支撑,图书馆已经成为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阵地。

2.3服务支撑

图书馆对海洋特色校园文化的支撑还体现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之中,如特色文献的采购、经费保障、编目及学术讲座、宣传教育和日常开放等各个服务环节。

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是在不断加大特色文献的搜集和入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且和本校专业设置及未来的发展定位密不可分。淮海工学院于2004年成立的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积极参与海洋特色馆藏的选订和现场采购工作,从征订到原版书刊的审阅、讨论、订购、评估等各个环节都邀请海洋学科教授及课题负责人参与,尽量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课题的需要。同时,学校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大了海洋特色文献的采购力度。以2008年为例,我馆资源购置总经费为120万元,其中就有50万元专门用于涉海类特色文献的采购。我馆一直坚持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优先满足特色专业馆藏的建设需求上,为此还制定了详细的资源采访细则:1)凡是国内出版的海洋水产类出版物尽量收齐。通过重点学科教师荐购书目的现场零采、定期书目订单的传送等渠道,尽可能地搜集专业文献信息。2)重点海洋类专业书籍的复本数一般控制在3―5册。通过分析馆藏图书的利用情况,根据学校分配的经费,对选定书目适当增减,按照专业图书最大、最优原则,尽可能保证图书馆馆藏特色资源的采购。文献的分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著录。为了使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集中并便于读者检索,使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图书馆将涉及重点专业的一些交叉学科的书籍归到海洋专业学科的类目下。如《海洋机械》,一些理工科学校会将其归入“TH”的机械类,而我馆则将其归入“S”的海洋类,并在“TH”类做参见,方便师生查阅。[4]27

另外,图书馆可以依靠自身馆藏优势及其独特的地位,邀请一些专家、教授做海洋方面的专题报告和海洋知识讲座,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现代海洋观和海洋文化的教育,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海洋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5]图书馆还可以单独或配合其他部门开展一些具有海洋特色的活动,如神奇海洋生物图片展、涉海高校大学生海洋观问卷调查等,继续办好已经形成品牌的各类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看出,图书馆开展的各项工作不仅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同时多方位的服务也扩大了图书馆在创建海洋特色的校园文化中的辐射作用,强化了其基础地位。[5]

综上所述,图书馆对海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图书馆应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富于创新、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气氛。作为涉海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文化塑造中心和知识传承中心,图书馆要以优雅的文化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优质的服务,营造一个浓郁的、高层次的海洋文化氛围,为学院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创建具有综合优势及鲜明海洋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和建设具有江苏海洋和连云港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春梅.涉海高校图书馆海洋信息资源建设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33―36.

[2]张爱萍.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晋图学刊,2009(3):47―49.

[3]牛娟.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管理,2011(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