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整理4篇)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1
(1)、课程分析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2)、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外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实用性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陶冶审美情操。尤其是现代主义系列中的抽象主义美术作品,能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具体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播放相关教学短片及著名电影,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3、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如优秀的美术作品,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
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示以及视屏解说,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播放一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宣传片,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
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
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
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
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3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意象艺术的艺术特点。
【难点】
感受意象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带着疑问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意象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怪异)
继续追问:这些作品为什么会产生“怪异”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色彩夸张
(二)分析怪异
1、展示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以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给人一种神秘不安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小组讨论:蒙克是如何描绘这种不安的?试从色彩、形象、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①造型—骷髅般神经质的.人物;
②色彩—红色与深蓝、墨绿形成鲜明了对比;
③线条—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
3、教师点名蒙克会描绘不安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有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蒙克的相关资料?
学生自愿分享,教师总结: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后相继经历了父母与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
(三)解释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环节三:交流探讨,辨析意象艺术
1、讨论问题: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象艺术的怪异源自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举例:《星月夜》表现的是一个被高度夸张变形并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运用的平直、粗短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上面的这些则是运用了一种弯曲的线条,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梵高当时意象的一种特点,体现出了抑制的强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回顾意象艺术的特点。
2、课后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