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3篇)

时间: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篇1

南仁东,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满分100)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即使和现在那些被标上“天才少年”的年轻科学家比,南仁东当时也毫不逊色。

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始,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南仁东冒雨进行选址考察

20xx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

20xx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情恶化逝世,享年72岁。从一句“咱们也建一个吧”到FAST工程主体落成,南仁东花了整整22年。

FAST简介

1963年,美国科学家在波多黎各修建了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Observatory),直径30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数亿光年以外的电磁波,这是宇宙真正的语言。

中国的FAST镜面直径更大(500米),望远镜的`灵敏度是阿雷西博的2.25倍,更为重要的是,FAST覆盖天空的张角为40°,而阿雷西博只有20°。这意味着FAST能够轻松突破阿雷西博望远镜因张角太小所面临的观测天区面积小的限制。

从1994年提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概念,到最为艰难的选址,再到攻克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与此前著称于世界的两个最大射电望远镜相比:一个是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另一个是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FAST的灵敏度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提高约2.25倍,并且在观测时会变换角度,接收更广阔、更微弱的信号。预计在未来10-20年时间里,FAST将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南仁东轻描淡写地带过了自己22年来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和坚持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篇2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梦想与坚守

20xx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此前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

“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有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当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拥有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待遇,一天的薪水顶得上国内一年,可他却说:“我得回国。”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有人告诉他,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南仁东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1994年到20xx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天眼”之艰,不只有选址。

这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天眼”之难,还有工程预算。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天眼”成了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9月25日,“天眼”项目正式落成启用。这一天,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了新的高度。

“南老师这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23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南仁东心无旁骛,殚精竭虑,终有所成。

23载“天眼”梦,梦圆他却离去,但是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时代楷模南仁东事迹介绍

北京时间20xx年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这一次,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

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

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他,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

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

“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xx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didit(你做成了)!”

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

20xx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