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6篇)

时间: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1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摘要]“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翻转,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竞争教育变成共生教育,把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把有目的的教育变成有意义的教育[1]。“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背景,分析“学懂悟会”五要素。以课前主动学懂知识,课内协同悟会的教学模式,追寻其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和化育的本真意义。本教学模式意欲从思维、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懂而不会”的内在原因,揭示“学懂悟会”的五问教学程序,揭示“学懂悟会”的感悟策略,结合具体案例陆续展开研讨,以期进行深化研究和推广验证。

1“学懂悟会”的学理分析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主要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和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

1.1“学懂悟会”的课改视角――翻转课堂

虽然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设计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其二,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题型,并通过一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将课本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惯性,曾无数次地产生了“辉煌”业绩,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却十分差,如何撬动一下课堂教学的内外惯已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云端和手机端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适合教师借助技术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学习,这必然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

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讲课视频来教学,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第一阶段,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先行专家,可以将属于单向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知识录制成PPT数字化视频,学生借助于教材(可以引导开发学材)、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自行学习,这一

阶段,称之为“学懂”阶段。这样就留出了更多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协同解决个别问题,且更进一步地,用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阶段称之为“悟会”阶段。“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学懂知识,课内悟会提升能力,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线索、能力为核心、情感为导向的过程。良好的自主态度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这正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最佳阐述。

“翻转课堂”就是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以及“作业”放在课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悟会”的课堂,是知识动态的生成场,思维创新的展示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1.2“学懂悟会”的要素视角――五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2]。尝试提出和诠释“学懂悟会”的基本要素。

1)理论基础――先学后教、化育。“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先学后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哲学层面看,“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化育”[3]。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文化教育实践引发学生感悟,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目标取向――三维课程目标。“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旨在反映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主要以知识、能力、情感等为目标。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从学生被“教懂”,逐步引到学生“学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去主动探索新知。“学懂悟会”更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缺陷、学

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与控制力。正因为要自己“学懂”,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悟会”主要是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展示交流,进行悟会内化。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学科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浸润、感染、熏陶,可称之为化育;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人处在怎样的文化场中就被磁(化)成怎样的磁性。既内化为学生思想、素养,又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科的德育与文化的化育,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化育的意义。由上述可见,“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学懂”是知识目标,“悟会”是能力目标,“化育”是情感目标。

3)操作程序――学懂悟会。操作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推行的操作程序是:学(带问题学教材、学视频)懂(积累知识、练单知识结构习题)悟(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倾听与对话)会(交流与展示、当堂多知识结构试题、重难点微课程巩固)。

(1)学生“学懂”阶段,在课前。教师需就待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出相应问题,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辅助材料,特别是教材(也包括校本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视频课程。规定学生当天晚8点前在平台上完成单知识结构习题检测,教师及时批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备课工作。学懂(积累知识)阶段经

历的五问教学,见表1;(2)学生“悟会”阶段,在课堂。教师应该再次展示五问问题情景的例题,这个阶段教师抛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感性知识,而是为什么的理性知识,即知识系统化、运用与创新。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针对五问教学程序,确定5人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组内倾听与对话。五问可由一个小组一位代表发言,组内补充,接着可由其他组完善,如果大家觉得已相对完美,可以不必重复回答;第四问学生个体反省,由一组内单知识结构习题错误最多的学生讲讲自己错的原因并提炼小组学习的结果,但第五问每个小组都得进行交流与展示,各位发言成员间要不断释问、抛问,并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观点、结构、经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言与评价之后,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评价分析,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收获并可以提炼一句话。课堂余下的时间,老师提供试题(区别于习题的功能,是多个知识关联题、思维能力提升题)并当堂互动校对分析。课外,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选择提供重难疑问的专题视频,并按层次及掌握水平自由选择试题再次巩固内化。教师则是调查学生单知识习题、提供的例题反馈、多知识关联试题等典型错例,并将师生共同提炼的经验共享至集体网络平台。有了自主学懂的经历,有了课堂自主交流的反应,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这也正是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次发展的规律。

设问章节设问程序知识水平

一问我看到了些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我了解新知识有哪些自己已知的信息?感性认识(前结构水平)

二问我想到了些什么?新知识的现象、概念、规律的表象描述分别是什么?理性认识(单一结构水平)

三问我还能想到些什么?知识的内涵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新旧知识如何联系、如何结合,因果关系、重难点知识是什么?联系概括(多元结构水平)

四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如何确定自己知道?知识的外延是什么?单知识结构习题掌握检测结果如何,请用自己的观点描述我已知的证据。知识的运用(关联结构水平)

五问我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知识、方法?能否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一些结论和对有关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找到一些解题规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没有这节会如何?它为什么重要?说说自己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创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4)支持系统――多元支持。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定的实施条件。多方面多元的实施条件构成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能促使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其运作效力。不同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条件支持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空的设置等方面。譬如,在班额上面,因为要能体现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发言,行政班也好,选课走班制也好,每班学生数量要控制在40人以内(分成8小组,每组5人,要注意基础、性别的合理搭配)。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学懂”的有效运作,往往要对教学内容事先进行校本“学化”处理,要给不同层级学生(比如物理A、B、C班)提供各种“学材”,如不同层级的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等。而且网络资源的重组和校本化开发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系统。再如,在教学时间方面,“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要求大幅度削减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在空间方面,为了“悟会”中的互助合作,“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常常会打破传统“秧田式”座位设置,学生可以用“马蹄式”的课桌排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桌改成六边形大课桌,供5人学习小组设位。在教室里腾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和组间距离,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比如黑板、投影、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并能即时演示师生的状况,即时反馈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影音即时传输。要将课程“学懂知识”学习放在课前,看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就是早就提倡的“自学成才”,况且这里的“自学”是老师将事先制作好的课堂“微视频”以及“单知识结构习题”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共享,然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现代技术支持先“自学”。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必须学会制作“微视频”以及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需要极强的课堂艺术,随时生成课堂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体验。

5)评价体系――诊断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因为每个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和支持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体系自然有异。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其评价方法主要倾向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所以在评价原则与标准上,它更多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它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将有助于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2“学懂悟会”内涵分析

2.1学习水平分析

常见学生学习过程常常是“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六个程序性知识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分“懂、会、熟、巧”四个层次。在此模式中将熟、巧融入会中,简化为“懂、会”,并提出“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在“学懂悟会”中达到化育的境界。“学懂悟会”,是从学懂、悟会到化育的过程。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与智慧只能靠感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出发,这是知识本位的双基观,强调学懂;这是可持续学习的生态观,强调悟会;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化育,见图1。

2.2学习过程分析

“懂”是知识层面,“会”是能力层面。“懂”在于意义建构,知识有懂不懂,有听懂、看懂、学懂,有不同层次的懂。学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情,关注主动建构,关注自主学懂。这一阶段学生自行学懂的知识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隐性知识却在海水中深藏,就得靠课内去解决。悟是解题回顾,找错因,找根源,能透过知识现象看本质,拥有智慧,悟在其中,悟在规律,悟出方法,悟出变化。会在于能力生成,关键是学会思维。获得自觉运用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过程是知识传递(积累)和知识内化(开悟)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积累(量的积累)――学懂过程;从“有知”到“认知”是能力提升(质的飞跃)――悟会过程。学懂过程是知识吸收的过程,悟会过程是知识内化过程。

“悟会”更强调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考、理论滋养与实践生成等学习方式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意义。只要是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整合所得、消化所有、感悟思想,即使他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这样和那样的破绽,但它远比教师的完美呈现更有教育价值和成长意义。“学懂悟会”,就是从关注怎么讲好知识,到关注怎么“教”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懂科学的事实、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培训的今天,教师都有听专家做报告的经历。如果专家传达的知识是全新的,找不到头脑中已知的认知触点,至多用欣赏的态度“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是不会有所悟、是不会有所改进的。如果头脑中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专家的信息传达才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认可与共鸣,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一定的行动。如果自己去做一个报告,那么一定会针对听众基础,主动理清知识脉络,主动积累专题知识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经验,并以听众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因此,当学生对问题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课堂内化才起作用,如果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那么课堂才真正起作用。

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强的能力可以促使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化育于人的身心,通过质的提升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见图2。

2.3学习方法分析

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由薄到厚”,是注释、积累、解题的过程,学生会在教材上注释,补充参考资料积累,通过视频、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单知识结构习题,在某个知识领域不断累积和深化,这就是“学懂”的过程,即为入模。“从厚到薄”,就是把已学懂的知识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汇贯通,感悟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悟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应该从习题、素材的积累,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积累,到教育思想的深化。一是抓本质,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消化,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抓要点,排除次要或干扰因素,突显关键信息。三是讲迁移,抓要点后再比较究竟什么是新内容、新方法。这就是“悟会”的过程,即为出模过程。

知识积累过程容易学且受学生关注,但知识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困难的,需要在知识累积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能有所感悟。而传统教学恰恰却是课内教懂,课外习会,把知识内化成认知这一最困难阶段交给了课外,交给了大量的习题,用大量习题课、试题讲评课层层翻练。这就是传统课堂填压式的教学模式“教懂习会”。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新政,6选3和7选3,必修走班将是大趋势,网络支持下的课前学懂,分层走班课内悟会,将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

3“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将传统的课堂主要教知识的环节放在了课前,那么原先学生做作业等内化环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在课堂内进行。这种“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背景,具有共享资源意义。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就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精品视频课堂软件供广大师生共享。真正能够促进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其次,基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共同学习意义。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是无法教会的,教师过度包办滋养了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集体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先经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自觉自悟[4]。“学懂悟会”旨在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懂”和“悟会”更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技术过程往往先入门仿效,再自行感悟,因此“先学后悟”更符合学习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教育是一个“回头”(顿悟)的艺术,从自我的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因此,师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内化中,实现学懂悟会,具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义。

再者,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学懂悟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化育意义。知识与能力后天能够习得,但个性动机素养却要靠经历、反应、等待、领悟、升华,如同生命的姿态。“学习的动因”比“学习的方式内容”更重要,“学习的发生问题”比“学习的路径选择”更重要。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

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将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让“学懂悟会”回归到化育的本真意义,见图3。

至此,意欲以“学懂悟会”为基本环节的教育模式替代以“讲背练考”为基本环节的应试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革命[M].台湾:天下杂志,2013:25.

[2]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24-29.

[3]王飞.化育――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J].比较教育研究,2014,(10):30-36.

[4]林格.教育的王道[J].青年教师,2011,(6):13-15.

EdifyingSignificanceofAcquisition-Comprehension-Digestion-

MasteryTeachingModelinFlippedClassroom

YANGYa-fang

(ZhujiNO.2SeniorHighSchool,Zhuji,Zhejiang311800,China)

AbstractAcquisition-Comprehension-Digestion-Mastery(ACDM)isbasedontheperspectiveofflippedclassincurriculum

revolution.Itforwardstheacquisitionofknowledgebeforeclasswhileplacingthedigestionandinternalizationinclass.Guided

bythetheoreticalbasisoflearningbeforeteachingandedificationandtheaimof3-Dimensioncourse,wepromotethepracticeof

ACDMandfulfillthejudgmentaltaskbymultiplemeansofsupportandprocedure-analysis.Meanwhile,wecallanalyzethecon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2

作者:许德志

为构建魅力德育、有效德育,我凭一己之见,提出学校德育的“五性”教育。

《周礼》记载,医生“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教育者应同样知晓德育的五性,掌握了德育的五性,就把住了德育的脉,就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德育的五性可分为人性、悟性、野性、雅性、灵性,性质不同,功效不一,故有“五性”。

魅力德育之人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活动式德育课程],杜威认为,让儿童参与共同的合作活动,是养成品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合理的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形成道德习惯。

魅力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魅力德育之悟性

魅力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感悟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主要侧重从感性的角度。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感悟升华为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魅力德育之野性

魅力德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练就健壮的身体,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合作的精神。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灵魂寓于健康的身体。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他们在运动时生龙活虎,身手敏捷,在学习时静如处子,思维活跃。

曾说过:对于国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中国才有希望。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深入人心,新世纪“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在运动场上“野蛮”起来,“疯狂”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年轻的活力,放射出青春的光芒,让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快,更高,更强壮。

魅力德育之雅性

魅力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

魅力德育之灵性

魅力德育;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实践活动牛树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都在他的手指尖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能“手脑并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兴趣、获得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韵乐趣,让学生达到巧手与灵性共生,咸果与汗水相伴的目的。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3

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关注美育,渗透美育,就应该寓美于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能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思读中发现美、品读中欣赏美、悟读中体验美。

【关键词】

美育读欣赏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能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通过思读中发现美、品读中欣赏美、悟读中体验美。

一、思读――发现美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读一些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没有学生自己亲身去思读、感受,美妙的境地也失去生存的空间。我们应该采用立体化思读方法去发现美。教师切不可支离破碎地讲解课文。教师只有让审美主体以整个身心拥抱审美对象的时候,所有的感觉才会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才会把握作品中唯美的形象、色彩、情节、意境。只有边读边思,才能体味语言的内蕴。如《沉香救母》(二)一课,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思考,对学生掌握了从平时的词语语句中体会出人物内心世界想法,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更应该把学生融入角色,围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精心设计操作流程。我们说“以情感人情更浓”,通过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从而积累语感、发现美。

二、品读――欣赏美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品读还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应当带着学生“品味”文章,唤起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情。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在教学时,构建作者、教师、学生三维立体的情感交融的平台,学生才会真正“品”出文章的“味”来。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辅助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当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时,他们的感情,就会跟着文章作者和教师的指引,逐渐明晰、丰富、深化。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现代化。要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审美情境之中,教师的讲解必须有审美感情。言语的表达必须在多元化的刺激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启迪与释放。

三、悟读――体验美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学生在美的境界中获得知识,得到感悟。当学生真正“品”出了美的滋味后,审美欣赏活动就进入了“悟”的阶段。“悟”是“品”的升华,也是读的最高境界。

悟读就是要解决时空转换的问题。悟读带来的另一个空间是由一个点或面产生的更大的阅读需求,学生需要知道得更多。如《恐龙》一课的结尾,提到“恐龙神秘地消失”时,学生对其消失的原因很感兴趣,这时,应该因势利导,通过对其消失的原因品鉴之后,悟出我们的该采取什么措施。再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我紧扣“恩情”一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充分体会母亲的这份恩情,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词语从中感悟母亲对子女的那份关爱之情。在“悟”的时候,受着作品形象的指引,学习者要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4

【关键词】数学悟性主体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63-02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教育越来越受关注。智慧潜能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学习悟性。学贵有悟,领悟是学习的较高境界。

数学悟性是指人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凭借统摄、类比、迁移、想象等,触发灵感,引发领会,继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处于高级阶段时的集中体现,同时,它还显示出人的超常个性的心理特征。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这里,“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即是指:“数学悟性”,可见数学悟性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悟性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思维水平进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悟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教师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悟性概述

1.从心理学角度定义

所谓数学悟性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时,既含简缩逻辑成分,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成分,这类思维活动所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具有超常性,是多种能力有机组合产生的一种突破力,使认识活动跳跃式推进,从而拓宽了思路,从不同角度和渠道通向目的。悟性颇具“觉醒”之意,具有理解力的特点,但又不等于理解力。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数学悟性的进一步说明。

2.从现代认知理论定义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新知学习一般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情况。“同化”是指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新知识不能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需调整改变已有图式,建立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而“悟”则是思维主体对新旧知识加以比较、融合、扩展、重新组接的过程,是产生“同化”和“顺应”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这一过程迟到、压缩或忽略,就会造成新旧知识的割裂与脱节,使所学知识不能内化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成分,而是游离于认知结构之外;由于这种知识在应用时不能及时提取,就会造成临场的失态或慌乱。皮亚杰说:“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与发明,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这句话充分说明“悟”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

三、数学悟性在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学悟性是解题中克服障碍、取得突破、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解数学题时,在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类比、联想、猜测、预见、顿悟等非逻辑或不完全逻辑的思维方式,即数学悟性。被压缩了的逻辑链条常为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通道,同时,解题能力的提高、应变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思维主体的悟性。因此,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加重视学生数学悟性的培养。

2.数学悟性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当前,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容量,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便由教师“包打天下”,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搬题型、对套路”的教学,而忽视了提高学生悟性的过程。我们认为,衡量一个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如何的标志,不是课堂上提问的多少,而是学生有没有真正领悟所学知识、能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思维质量是否在不断提高。

3.数学悟性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双基”

数学中的“双基”,经过悟性之后,才能促使学生有认识上的深化,才能成为显然的、直观的数学事实,从而使学生形成永久性的记忆。数学悟性强的学生,可以把“双基”以浓缩的形式贮存于大脑之中,并做到排列有序、结构完美,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人脑的“库容”,而且十分有利于增长、发展、发现新知识,提取运用也非常方便,甚至可以做到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相应的知识块不需检索就可显现,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问题也能产生顿悟,想出巧妙点子。

四、如何培养数学悟性

1.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

这里的知识组块是由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中。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化归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者运用某种方法模式。这些知识组块不是靠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组成的有机网络。丰富的数学知识组块是培养发展学生悟性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为培养悟性设置环境。

浓厚的兴趣、高度的注意、饱满的热情是学生悟性形成的主观心理的基本条件。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深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顿悟。一般地,数学教学可按以下程序引导学生展开有关问题讲座,以培养数学悟性。①提出问题,把教学任务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②思索问题,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明确其核心。深思是悟性产生孕育的过程,没有孕育便没有悟性;③实践探究,对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探索,获得求解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是悟性产生的土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去认识、感悟。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已经产生的悟性也会消失;④检验反馈,通过验证和信息反馈,悟性才能得以强化和巩固。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中,直接将教材中的方法“奉献”给学生则太显生硬,不如先给学生讲一个“高斯快速求和”的故事,并让学生分析小高斯的思维过程,从而得到启发,悟出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可以用这种“倒序相加”的求解方法。可见,这个课例开头的“故事性引入”成为学生“悟”的活水源头。

3.巧妙设疑,在思疑、解疑中获悟。

设疑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问题或疑难,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使之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疑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孔子早就以此作为培养悟性的方法,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他已探明了“疑和悟”的内在联系,他把疑作为条件,把悟当作效果,通过“疑”的不断刺激作用,直至获悟的目的。如今我们利用设疑,妙在“设”上,把新思路、新方法暗示在“疑”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悟性。在数学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利用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

4.由“误”而“悟”,悟得深刻、悟得透彻。

教学中,教师往往因学生经常出现错误而头疼,认为教师已一再强调,又多次进行强调训练,就不应该再出现错误,故而认为学生笨或指责其不认真,没有记住老师“讲”的各个注意点。其实学生经常出误,并不是一件坏事。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认为“错误是有意义学习所必需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的知识结构中去。教师如果能从“误”中正确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误”,通过“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那么,“误”有所值,由“误”而“悟”,悟得深刻、“悟”得透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悟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悟性对一般思维重要,对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对于注重创新的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就显得更为突出。数学悟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对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的再现、统摄、迁移、重组、变换、改造和升华,它既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又要持之以恒的训练。悟性的触发和具备总是偏爱勤奋的人,只有勤奋方能在关键时刻,眉头一皱,“悟”上心来。

参考文献

1郑隆浴⒚鄂浣.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6

2熊祚林.引导学生善“悟”的策略方法[J].中学数学月刊,2000(9):22~25

3李建莉.数学悟性的加强与升华[J].运城学院学报,2003(3):60~61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领悟性;审美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

[1][2]

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感悟

引言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学生作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标志性的教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占据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目的不是仅仅追求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升小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感悟,进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1、数学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有助于达成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数学实践话动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小学数学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小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是以三维目标作为导向,引导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第二点,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理论课相对的,这种数学教学方式摆脱单一式教学的局限,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生动性、有效性。第三点,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解题训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感悟的具体表现

2.1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毫不成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探索感。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这个特性,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让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数学知识,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数》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认识角的度数,首先就要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线段,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绳子作为切入口,让小学生运用直尺来测试,琢磨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将绳子一折,形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询问小学生这个变化是由什么构成,进而让小学生明白角的度数是由两条射线构成的一个空间。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小学生会积极思考,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小学生感悟探究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探究过程更能让小学生体验到多种人生体验,如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2.2在游戏中体验和感悟,提升小学生数学思想

游戏教学法作为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要的一部分,能够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平移》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平移拉人游戏,这种拉人游戏是指有一名小学生站在四轮滑板上,另一名小学生对该名小学生进行拉动,不能让该名小学生摔倒,否则平移游戏失败。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小学生,两两一组,进行相应的平移比赛,使得学习氛围更加愉快和轻松。这种游戏教学能够引导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白数学相关知识,使小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让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相应的数学思想。

2.3运用相应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同,加上小学生的性格、文化等差异,使得每个小学生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上表现也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个人成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各个小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例如,“你的想法和某位数学家极其相似”,“这是一个很完美的数学设想,我为你感到骄傲”等等。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拔动学生内心情感,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体悟,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2.4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形式,设置相应的开放问题,由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开放性问题可以突出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推手。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并向学生提出“你觉得你的剪纸作品有什么特色,是否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等等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语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实践体验、游戏方式、开放性问题、教学评价等等形式,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感受和思考。

【文献参考】

[1]蒋兆永.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活动课课的教学[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1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