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绿色生活调研范例(3篇)

时间:

绿色生活调研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园林设计;概念

我国目前对建筑园林设计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1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1)“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2)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3)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4)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3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1)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①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②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③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④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4)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5)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6)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生活调研范文

[立琼摘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创造优质的校园环境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树立良好学习风气,促进师生教、学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造“绿色校园”硬件环境的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障教师、学生身心健康,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服务育人”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良好的绿色校园环境,对师生的性情有净化、陶冶和调剂作用,提供给师生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大学校园是师生教、学、活动、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创建一个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校园建设即是要建设环境绿色环保、管理服务科学、思想进步创新、生活愉悦健康的“绿色校园”。

一、“绿色校园”环境建设

“绿色校园”中的绿色环境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株绿色花草树木都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好教材。

校园环境建设要具有可持续性,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校园绿化。WwW.133229.COm校园绿化建设应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学生娱乐区、家属区。这四大区域形成了校园整体布局,每个区域由于功能不同,所以相对独立,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联系,各个区域与其周围空间就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这样的绿化设计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不同的区域绿化设计风格各异,形成绿化景观风格的多样性,使小布局更具特色,而从整体上观赏又不失和谐与大气。

2.雨水处理。校园场地可利用雨水渗透保持自然雨水流动。在校园花园和路面建设中,尽量采取可透性强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可渗透水地面的面积。

3.日照采光。天然光相比其他能源具有清洁、安全的特点,充分利用天然光可节省大量照明用电。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采光,实现自然光与照明光自控相结合。

4.未来扩展。场地开发应当包含学校未来所有潜在扩展以适应未来的需要。设计时,必须考虑当前的建筑物和草场以及能源设施未来的扩充。

二、“绿色校园”人文建设

1.绿色管理。管理机构尽可能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尤其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纸张和电脑耗材;按照规划对高能耗的办公用建筑及其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照;冬夏两季使用空调时,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调节温度。

负责采购的部门应优先采购经过认证的节能、节水、节材产品以及环境标志产品的再生产品,并达到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比例,按需按量采购。

2.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的建设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充满爱心,教学不厌其烦、语言合理、举止文明,学生才会“亲其师”,继而“信其道”。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德育专家来校做师德讲座,并利用教师听课、进修的机会进行师德教育。学校德育部门还可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泛进行师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让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3.学生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知荣明耻,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绿色氛围之中。

三、“绿色生活”方式培养

1.深入持续的校园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育课学分可适当增加,在学生体育课教学中开展田径、球类、跆拳道、轮滑/速滑(冬季)、健美操、太极拳等多项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大三、大四增设体育课。组织教工专项体育协会,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校领导带头锻炼。这些对增强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心理素质和体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工作习惯。有的大学生经常熬夜、通宵玩游戏,有的同学不参加早操、晨跑、课外体育活动,通过缩短体育锻炼时间、危害身体正常发育为代价来延长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对于这些同学,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健康观念。

高校教师要尽可能戒烟少酒,勿暴饮暴食,科学调配学习、备课、科研、交际等时间,对重大教学和科研项目要提前做好准备和攻关工作,避免开夜车突击。

高校的院系领导在布置教学科研任务时,要因教师的个体体质差异和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承载能力,适当安排工作量,不可安排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超负荷工作。保证教师按日常合理的作息习惯和现有教学科研条件,在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条件下顺利完成教学科研工作。

3.提高环保意识,开展节约工作。

(1)节水。高校节约水资源途径主要有:通过对土壤和气候进行分析,确定适应的节水景观类型,减少或消除灌溉的需求;创新使用能减少用水数量的节水设备,在消耗水的主要渠道采取节水装置;培养教师及学生具有较强的节水意识,主动关闭用水开关等。

(2)节能。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相当大。节约能源途径主要有:尽可能减少校园景观的过度照明;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师生聚集场所应优先采用环保产品和再生产品;学生教室、宿舍走廊、厕所里的灯换成声/光控灯;长时间不用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关闭,并拔下电源插头。

创建“绿色校园”已成为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绿色大学”校园建设有利于培养师生自觉的绿色工作和生活习惯。高校师生需要在意识上重视,在行动中体现,努力塑造独具特色的“绿色环境”和“绿色生活”,为创造一个更加优美、和谐、自然、人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g]//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65-267.

[2]朱玉安.创建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j].高校后勤研究,2007,(3):69-70.

[3]浦云.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大学”

校园营造研析[j].管理研究,2009,5(10):

26-27.

绿色生活调研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