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6篇)

时间: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47-02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2

关键词:英语渗透传统文化英语教学启示

一、英语渗透的现状

英语渗透是英美文化渗透的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两者相辅相成。英语渗透最大的体现是在非英语国家,由于英语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应用,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各国加大英语教育力度,教授英语已经成为一大商业活动,英语以各种教学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许多不发达国家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习先进的技术,许多国家大力提倡国民学习英语,并把英语作为重点学科列入教学计划中。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阶段都伴随着英语课程及相应的考试,大量的留学生通过托福、gre考试到英美及英联邦国家读书,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将英语能力作为雇佣和升职的条件,英语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上流社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人们对英语的狂热,直接导致各种培训机构及商家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家加强对英语重要性的宣传,更加让英语根植到人们心里。在这个过程中,英美的文化运用语言这个媒介正涌入人们的头脑中。在英语教学中,人们单纯片面地把英语与先进、繁华的西方世界联系到一起,甚至英语被人们当成通往成功的捷径。

英语的强势地位必然造成人们心中对母语的忽视。即目的语在社会文化中被过分强调,从而忽视了母语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英美文化。

二、英语渗透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迎来了历史的崛起,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中,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国,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占据世界总人口数量1/4的语言大国,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与语言在世界竞争日趋重要的今天,如何去对待英语文化渗透,汉语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成了重中之重。对于英语在中国强势所引发的恐慌,应当正确对待,积极有效地接受和推广英语。显然,英语的广泛传播造成了一种恐惧心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采取抵制或清除英语的行动,这是与历史、时代相悖的,也不利于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应当正确恰当地处理英语渗透这个问题。对于来自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的语言渗透和文化侵略,我们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不要沦为他们的文化消费地,我们应在国内外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和语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而是要有创新地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促进,吸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精神。

1.提高对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是与其他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文化和语言的独立性对外部文化的侵蚀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因此在国民中建立民族文化和本民族语言保护的思想意识是解决英语渗透的根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保护汉语及提高汉语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加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母语的热爱。一个不热爱自己文化和语言的民族是悲哀的,因此只有加强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让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感到自豪,汉语才可能真正得到延续和发展。

2.将英语运用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上。传播汉语和学习英语并不矛盾,汉语本身是一种开放的语言,英语可以帮助汉语文化在国际上更好地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国和文化。

3.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文化也是我们保护母语、应对英语渗透的策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强大而独有的魅力,加之中国经济腾飞及对外交往不断增加,“汉语热”已遍及全球,这是中国发挥汉语和中国文化软权力作用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与美国相似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汉语的影响力。汉语文化虽然与英语强势的文化相比,仍处于劣势,但是我国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如2004年出台的国家汉语战略,计划5年内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汉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还在一些国家设立汉语等级考试,大力发展汉语志愿者计划。在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师达到2万人,汉语大学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500多所[1]。积极地应对英语渗透,就是要让英语中国化的同时让汉语国际化。

4.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改造。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其包容性,这种包容可以使语言吸纳种种外来文化和

相当数量的外来词,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应对英语渗透,采取更加积极的语言政策,除了大力发展正规正常的英语教育外,还可以考虑不再受英语牵制,而是相应地改造英语,创造出一种“中国英语”(chineseenglish)。由于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力,中国可以在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推向世界。

三、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西方文化过程中,充当西方文化的传播者,长期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会导致学习者的思想接受英语国家文化,受到其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正确的英语教学方式是应对全球范围内英语渗透及保护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1.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重视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倡在英语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反对母语在教学中的介入,理由是母语在学习中会起到负迁移,许多学习的错误是由母语干扰造成的[2]。但是随着二语理论不断地发展,证明在处理抽象概念和复杂语法规则时,适当的母语介入有助于理解。因此,纯英语的教学环境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母语的帮助下起先讨论、词典使用、合作学习是会提高学习效率的[3]。因此英语教师应当看到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在传授英语及西方知识的同时,不忘将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适当融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英语学习者应用能力,又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认识知识背后的价值取向,培养其对相应文化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素养可以培养英语学习者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众多的知识中提取信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对文化的正确解读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看待母语、传统文化和英语及英美文化的关系。

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长期把语言单纯看作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殊不知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化,它使学习者的世界观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应当注意向学习者传达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向他们传授西方文化,而且也要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当两种文化相遇时,要接纳、包容、理解。文化是平等的,要相互接受,引导学习者批判地看待西方文化。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积极的语言文化互动,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汉语及其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底蕴通过吸取精华而向前发展。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3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

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4

就业困境;汉语言文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71-02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因为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人文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相对广泛、社会各行业对其需求程度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就业受到限制,已成为高考冷门专业之一。究其原因,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直接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的改变。而且,随着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工作单位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高校专业细化的程度也在增加,但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却一直以人文素养为主,缺乏应用性,这给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原来的基础性优势变成了劣势。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褪去了光环,举步维艰。

2汉语言文学面临的就业困境

2.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知识性,缺少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它承载着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学习,其核心是关心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其主要作用还在于发扬和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文的相关工作,其培养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专业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基础性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不注重直接创造出可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也就决定了它不像会计学、计算机、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现实的应用性,因此难毕业生难以直接找到与专业相吻合的工作。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开始考虑就业情况,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人文传统的同时,更要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2.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模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系统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只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只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很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各类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科技的进步也使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掌握基础性知识成了所有毕业生都具备的条件,而对于只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这已然没有了竞争优势。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貌似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语文教育、文案策划、秘书等,却对这些工作都没有专业性,而这些职位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存在着专业的课程和专业的人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模糊的定位就会成为就业的一大阻碍。

2如何进行就业创新教育

3.1改变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在当代社会,讲求效率、注重目的性已经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培养传统的人文素养,不可能直接创造利益和价值,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彻底改革。当代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字工作者根本不能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把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综合人才上。在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行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重点的特色培养模式。

3.2改变教学内容,增加毕业生就业优势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5

关键词:“六书”理论对外汉字教学应用价值优劣

一、引言

根据语言学家们对对外汉语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汉字难学的问题主要归结为:难认;难写;字数多;形、音、义之间有交叉,容易搞混;难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运用“六书”理论进行对外汉字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还可帮助他们弄清汉字的发展脉络,了解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的变化,同时又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进而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教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如卞觉非(1999)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虽然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六书”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另外,其他一些学者提出如果字字都用“六书”理论进行解说,从古研今,这也未免太繁琐,可行性也不强。所以,本文主要就“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无应用价值、应用价值的大小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六书”的提出及发展

《周礼・地官・保氏》中最早提到“六书”一语,“六书”是“六艺”之一,“六艺”是当时周王朝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习掌握的各种本领。虽然《周礼》中提到过“六书”,但对它的具体内容却没作解释。

前人对“六书”的解释比较权威的是郑众、班固和许慎的说法。郑众分“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六书”谓之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以此六书来教育公卿大夫们的子弟。在从古至今的汉语教学中,我们普遍沿用的“六书”理论是东汉许慎的解说,他在《说文・叙》中将“六书”解释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以上三位学者关于“六书”的解释基本上相同,都是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后来有人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质疑,如戴震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它们并不能产生新字,故而提出“四体二用”之说。后来又有“三书”说,主要包括唐兰认为的象形、象意、形声;裘锡圭的表意、形声、假借以及陈梦家的象形、假借、形声等。此后又有詹鄞鑫、苏培成提出了新六书说。

三、“六书”理论的应用价值优势论

(一)对汉字教学的指导作用

从古代的“六书”被列入《周礼》的“六艺”之中,我们可以推断“六书”是当时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门本领,也是当时的老师们用以教育贵族子弟所参考的科目。虽然《周礼》中没有明确具体地说明“六书”的内容,但它是用来教育子弟的项目,这说明“六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其价值不言自明。不管是对本族的学习者而言,还是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应用“六书”理论来指导学生,不仅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学习汉字的成果也能显而易见,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和兴趣。

(二)使留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首先“六书”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它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以及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六书”说不仅在中国古文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我们当代人以及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掌握汉字的形体、了解字义的演变、理解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留学生即便面对庞大的汉字群体也可以对汉字字形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许多汉字字形中包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六书”理论来进行讲解,留学生不仅能学到汉字知识,也能使他们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透彻、清晰的了解,对跨文化交际也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三)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注入“六书”用法,如形象展示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象形字),对“子、山、心、木、火”等字,通过板书、卡片展示或者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来表示物象c文字之间的关系,将生动的形象展现在留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认知,联系现实生活,更加直观地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根本意义。既形象生动,使学生一目了然,又提高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会增加教师讲课的激情,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让留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汉字,进而从心理上减少他们学习汉语的焦虑情绪,改变他们认为汉字难写、难认等想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让学生从根源上重新认识汉字

在留学生学写汉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写许多错别字。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六书”理论,将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例如,学生容易把“本”字和“未”“末”二字混淆。如果老师能告诉学生“本”字是个象形兼指事字,“本”字下面一画表示树根之所在,是“根本”之义,那么学生就很少会写错这个字。再比如“家”字,学生经常把它写为“冢”字。如果老师懂得并且运用“六书”理论,向学生解释“家”是个会意字,“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的意思,下边的“豕”表示猪,因古代大多数家庭都养猪,所以就在“宀”下加“豕”表示“家”。这样一来,学生对“家”这个字就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即便再遇到也不会搞错。由此可见,在对外汉字教学课堂中运用“六书”理论讲解某些汉字是非常有用且必要的,这可以大大降低留学生写错汉字的可能性。

四、“六书”理论的应用价值劣势论

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关于“六书”说提到过两点:首先,“六书”说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每个人可有每个人的观点、说法;其次,如果每个文字都用“六书”来为其分类,其结果就是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因为有些汉字是两类造字之法兼有的,还有一些是无法用“六书”来归类的。裘锡圭在评论唐兰的这一说法时指出:虽然此说法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就象形法和字理析字法而言,它们实质上是利用古文字让留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本源。但我们也应明确,许慎的“六书”说是根据小篆字体确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演变,“六书”中的某些理论已不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实际,“六书”也逐步失去了分析某些汉字的功能。现代汉字中有一大部分是简化字,很多汉字的结构理据都已经被破坏,已看不出汉字的象形义。另外,用“六书”讲解汉字,可能更适宜中高级班。初级班汉字的掌握量极少,教师讲课的着重点在于听和说,要求会书写汉字的情况一般是在中高级班才出现,所以说“六书”方法适应的范围有限。汉语中有些形声字已发生变体,它的形旁已不具有表意效果,因此,如果还按形旁类推,就很难推出字义。

“六书”本身也有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六书”是分析小篆的结果,它对古今文字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全部解释到位。第二,对“六书”的阐释有些地方含混不清、不够明确,虽然历代的理解基本相同,但也有很多相异之处。这些都不利于汉字的教学以及文化的传播。第三,“六书”中各种造字法的界限不够明晰,有些字既可以是象形,又表示指事或形声等。例如“本”字,它既是象形字,也是指事字。第四,“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们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如果人为地把两类性质不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层面来处理,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

郑振峰(2002)认为,在运用“六书”理论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形来进行教学时,由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具有不同的形体机制,如果不对各个时期的汉字进行断代的调查与描写,统而言之,是很难弄清其构形规律的。当代古文字学者赵诚提出另一问题:汉字的断代研究太薄弱,我们并不能将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断展了解、考察、研究得很充分、很全面,这自然会影响到汉字系统的研究、描写。反映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汉字在每一阶段的发展演变时,可能会由于对汉字了解得不充分、有断代,所以讲解不够准确到位。但如果对每一个阶段的汉字都进行断代的测查与描写,这样学者们的考察工作就会非常繁琐,工程量巨大,实施的可行性很小。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在给留学生讲课时,如果把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构形特点、断代研究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也会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还容易混淆。

再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会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学习者自身接受能力的制约以及教师文字素养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其最终达到的效果也未必理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可以使留学生对中国汉字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六书”的局限性以及时代的发展、汉字的演进,它的适用性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关于能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六书”理论讲解汉字,我们要视情况而定,要考虑到它的优劣,不可一味地滥用。还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及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再采用。

⒖嘉南祝

[1]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

1999,(1).

[2]单宛君.文字构体分析在识字教学的运用[D].台湾:玄奘人文社

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金妍希.从《说文解字》释字方式看对外汉字教学[J].赤峰学院

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秦建文.“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5]孙丽曼.“六书”理论与识字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5).

[6]魏畅.浅析《说文解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2).

[7]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郑振峰.“六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兼评王宁先生的汉字构

汉语言文学的劣势篇6

Abstract:Undertheinfluenceofthestrategyof"BeltandRoad",Shaanxi,asanimportantwindowofthe"SilkRoad",willusherinmorestudentsfromthecountriesalongtheline.Thisarticlefirst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tudentsfromCentralAsia,thenanalyz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Shaanxiintheenrollmentstrategy,andfinally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intheprocessofenrollmentinordertomakesome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ShaanxiProvince.

关键词:一带一路;陕西省高校;中亚留学生;招生对策

Keywords:BeltandRoad;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ShaanxiProvince;CentralAsianstudents;enrollment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04-02

0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及发展,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规划。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其历史、地理位置优势被国家赋予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战略节点的重要使命。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核心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冲,因其与中国西部毗邻的地缘优势,奠定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的重要地位。陕西依托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的优势,在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与中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据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统计,中亚留学生人数已占全省留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陕西逐渐成为中亚留学生的热门留学地。

1中亚来华留学生特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教育合作逐步发展起来,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之后,随着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不断增多,教育合作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而近二十年,教育合作领域不断深入,合作内容也丰富多样。“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2014年陕西省西北大学率先成立了实体机构丝绸之路研究所和中亚学院,随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也相继成立了中亚学院,为加强与中亚各国教育交流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亚各国与我国民间交往密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与中亚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合作更加频繁。中亚来华留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华学习是中亚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同样也是中国展现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中亚学生一般在出国之前都要接受汉语水平考试,也有部分学生汉语水平较低。他们到中国大学之后,第一年一般主修汉语课程,后面四年会按照各自需要选择所学专业,包括汉语言、新闻等专业。根据已有文献资料整理发现,中亚各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国家特点和区别。例如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钨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铬和磷矿石占第二位,但资源开采、加工、运输等技术并不够成熟,同时哈国国内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因此,哈国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倾向于建筑业、电信业、资源开采与勘测等。这些专业多以他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当他们学成之后,也大都会选择回国就业。

2陕西作为中亚学生留学目的地优劣势分析

2.1陕西作为中亚学生留学目的地的优势分析

2.1.1历史文化优势。

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早在2100年前,张骞从汉长安城启程前往中亚,开辟出了一条贯彻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辉煌时期周、秦、汉、隋、唐给陕西留下了丰厚的人文遗产,黄土高原、秦岭巴山的自然风光也具有独特的风貌。陕西著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资本。

此外,陕西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历史渊源较深,比如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至今仍保留有“陕西村”。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省份而言,陕西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风景名胜。由此可见,陕西对于中亚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留学生会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进而有更强的动力继续学习。因此陕西的历史文化是吸引大批中亚留学生的重要优势。

2.1.2语言环境优势

陕西语系上大部分属于北方方言区。普通话普及程度高,发音标准,尤其对于要来华学习语言或者是研究人文社科的留学生来说有语言环境优势。众所周知,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很重要,周围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平常的耳濡目染对口音产生无形的影响。因此陕西留学语言h境好,更利于学生学习汉语。

2.1.3教育资源优势

陕西高校林立,尤其是省会城市西安,西安的高等教育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教育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科技资源丰富,并且文科和理工科见长的各类名校多,综合实力雄厚。拥有已进入国家“211工程”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可为中亚国家培养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文化传播等急需的专业人才。与同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甘肃、新疆等省份相比,如此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正是对外宣传的绝好招牌。

2.2陕西作为中亚学生留学目的地的劣势分析

在地理位置方面,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未与中亚各国接壤,相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新疆、甘肃、云南等省份的区域优势相比,距离中亚等国路程较远,交通不便,路费偏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留学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就成为陕西中亚留学生招生的一大劣势;在生活方面,陕西以汉族人口为主,生活习惯等与中亚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中亚国家的一部分民族与新疆的一些民族同源,宗教文化等习俗也相近,所以对陕西招收中亚留学生形成竞争态势;在语言方面,中亚国家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与陕西通用的汉语语法存在极大差异,为中亚留学生来陕学习生活造成语言上的障碍,使其学习增添难度。

3陕西省高校中亚留学生招生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突出“陕西”特色

根据中亚学生选择学校的信息来源渠道分析,陕西高校应结合其地区特点,积极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合作平台。

①针对中亚学生定期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青少年交流互访会等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陕西文化,扩大陕西高校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亚留学生举办“一月一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暑期夏令I、古迹探寻等,让越来越多的中亚留学生认识陕西,体会陕西,传播好陕西声音,树立好陕西品牌,通过口碑相传吸引生源。

②高校可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开展各式的线上活动。例如各高校可开发专门针对中亚学生的微信公众号,及时学校留学动态,方便他们了解各类信息。

③高校应充分发挥“中亚陕西村”的积极作用,策划实施一批文化活动,内容可为文化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唤起中亚学生对陕西的故乡情结,增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省份的竞争优势。

3.2提供留学便利,给予特殊关怀

中亚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提升,借助“丝绸之流经济带”的便利,来华留学成为许多中亚学生的热门选择。但出国留学程序复杂,手续繁多,陕西高校为形成竞争优势,除在政策上支持外,还可设立办事处提供留学服务,配备专业人员为中亚学生提供语言翻译、信息保障等;为减少中亚学生留学的经济压力和困扰,陕西高校应设立充足且多样的留学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高校也可尝试开展点对点的教育资助项目,稳定并提升中亚学生求学的吸引力。

中亚留学生由于国别和民族等客观原因,与我国学生在性格行为、生活饮食、风俗习惯上等存有较大差异,高校应尊重中亚留学生的民族特点,充分调查其生活需要,因国、因民族而异做好人性化生活服务,一方面,高校可成立中亚留学生学生会。组织制定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以务实和开放的态度实施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学校也可通过留学生学生会随时了解和掌握中亚学生的动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为中亚留学生创造标准规范的清真饮食环境、举办中亚民族节日庆祝活动、提供特殊运动场地等,增加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加强专业培养,提供职业规划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发展必然获得进一步扩大,沿线各国将在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等方面迎来大量合作。所以,陕西高校应针对中亚各国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的软硬条件,积极开设国际贸易、化学工程与工艺、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等相关专业。此外,高校还应为即将毕业的中亚留学生提供各类的毕业讲座,搭建多种实习和就业平台,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跟踪并回访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4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多个国家,中亚各国是此战略的重要一环。发展中亚留学生来陕西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陕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同时也可带动陕西与中亚各国经济贸易等来往。因此,本文根据中亚留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需求,结合陕西省各高校的优势,有针对的提出促进中亚留学生来陕西学习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马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王向华.一带一路的陕西角色[J].大陆桥视野,2015(01).

[3]沙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思路[J].陕西日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