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6篇)

时间: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小儿麻醉心理学心理反应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儿手术麻醉前如未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不仅影响麻醉的实施及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1953年Eckenhoff提示一个事实[1]:每6个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儿童中,就有1个在术后出现人格障碍;若麻醉诱导骚乱不稳,则2名儿童中就有1名产生精神创伤症状。因此麻醉医师必须能够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或避免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于麻醉的实施,本文从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然后发展到意志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从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的,即小儿从直接受外界影响和受成人支配,发展到越来越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别到逐渐形成个性。因此,小儿心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过程,是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当小儿在患病或接受麻醉、手术时所表现的心理障碍与此有关。

三岁以内患儿,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也无所谓悲观与乐观及不安情绪,只能用啼哭来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有关。同时,他们完全是在成人照料下生活,只跟父母和养育者,小儿的情感是需要抚爱和逗弄等。

学龄前小儿,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大致接近成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也逐渐成熟,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但毕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孩子,依恋心理明显存在,自控能力差,但可塑性也特大,喜欢受到鼓励和夸奖,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龄期小儿,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已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来拟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规定行为准则,当患病时心理压力与成人近似,非常注意医生和家长对自己疾病的态度,因此,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或创伤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术前的心理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患儿对疾病的态度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同时个体差异也是明显的。因此,患儿对疾病也持有不同的反映。

在消极的心理反应方面:有害怕疑虑、恐惧心理、忧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胆小怕事、情绪不稳、行为举止退步现象,较重者表现为惊恐,特别是术前在手术室门前与其家长分离时,恐惧反应更加明显,常见哭闹不安、战栗、惊叫、挣扎、逃跑等姿态反常,对麻醉前操作极不合作。

积极的心理反应: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麻醉医师进行了充分的交谈,消除了不安心理,表现较为安静、合作。

家长的疑虑:既怕麻醉浅使小儿痛苦,又怕麻醉过深发生意外,或怕麻醉影响小儿的智力,常表现紧张、忧虑、心理不踏实。[Www.LunWenData.Com]

3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因素

小儿住院和接受医疗可发生严重的情感问题[2]。一些病儿在出院后长期持续存在行为紊乱,其干扰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儿的年龄。

6个月以下婴儿对离开双亲无烦恼,他们很容易把护士当作母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是接受大手术的良好年龄,但长期分离也可能影响双亲与小儿的感情。其它各年龄组小儿与家长分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疑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小儿情感理智上发育尚不成熟,对手术治疗不能理解其合理性。家长的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活动常可影响小儿心理活动;环境的影响,医院对小儿来说是一个陌生地方,住院后与家庭分离,以及住院时间长短;家庭背景也可对小儿引起情感问题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程度有关;惧怕静脉穿刺及手术麻醉,小儿对麻醉的恐惧主要是害怕术中不能入眠、手术疼痛或术后不能苏醒;以往手术麻醉不愉快的回忆重现,可拒绝再次麻醉的实施。麻醉医师的影响,术前没能与小儿做好心理谈话,没能取得小儿的信任或因操作不熟练使他们遭受了痛苦。

4不良心理反应对麻醉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术前小儿所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由于严重的心理学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麻醉前小儿心理准备不适当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有可能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如恐惧、夜尿、抑郁、焦虑、行为改变等后遗症,可延致数年[3]。小儿因恐惧心理拒绝麻醉操作。由于恐惧反应,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诱导及术中、术后易发生呕吐误吸。

5麻醉医师所面临的任务

一个麻醉医师必须认识到预防小儿心理创伤,小儿的心理准备与术前用药同样重要。

对幼儿期多和患儿在一起,在麻醉操作上采用:在未入睡前让其与父母陪伴,这主要是消除患儿的“迟延模仿”。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对学龄前期由于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无抽象思维、自我较突出,故术前除多和患儿在一起外,还须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明麻醉的安全性,并想办法使患儿早日适应环境,熟悉麻醉师。麻醉选择是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学龄期,他们已有抽象思维但很幼稚,对自我有较清楚的认识,故与家长一起引导患儿配合我们麻醉,同其它患儿的亲身说法加以教育,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麻醉和手术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以上做法如患儿能配合麻醉,则选用神经阻滞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力求做到手术区绝对无痛。反之则用基础或全麻。

少年期,他们思维已开始成熟,但考虑问题爱从自我出发,故他们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一是手术、麻醉本身,二是对他们将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于手术外露部位的羞涩和恐慌。针对上述问题和患儿讲明麻醉的安全性,将来不影响他们的智力及身体健康等,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麻醉方法基本同于成人,术中尽可能早的让他们安静入睡。

6结语

以往临床工作中,人们都注意到患儿的种种不安情绪,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因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没把心理、社会因素摆在一定位置上,这是较为遗憾的。特别是在小儿麻醉时,不可忽略心理因素,给患儿带来心理创伤,期待在今后工作中,作更大努力,探讨小儿心理与麻醉手术的关系,取得更多临床经验。[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潘守东,马旭波1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1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30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子宫切除

腰-硬联合麻醉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方便、快速、效果显著、麻醉效果易于判断等优点[1],在子宫切除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80例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ASAI~II级,年龄41~65岁,平均(52.8±5.3)岁,体重42~70kg,身高150~165cm。患者无高血压、心脏病史。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前应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检测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硬膜外穿刺置管3~5cm,先给予试验剂量的0.75%布比卡因3ml,确认无误后分两次注入0.75%布比卡因5~6ml。

1.2.2研究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前准备同对照组,取侧卧位,选择腰2-3间隙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可见脑脊液流出,匀速推入0.75%布比卡因2~2.5ml,退针后向患者头侧自如硬膜外导管,患者改为仰卧位,并调整麻醉平面,根据麻醉情况选择是否追加物直至麻醉满意为止。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镇痛和肌松情况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牵拉反应分为三级[2]:Ⅰ级:患者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术中安静;Ⅱ级:患者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给予镇静药物后能完成手术,手术顺利;Ⅲ级:患者术中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影响手术操作。

1.4麻醉效果的判定[3]麻醉效果分为三级,优:患者无疼痛,术中宫颈松弛,无牵拉反应;良:患者有轻微疼痛,有轻度的牵拉反应,追加少量麻醉辅助药物后可完成手术;差:患者牵拉反应重,术中盘底肌肉紧张,感到明显疼痛,给予镇静药物勉强完成手术。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麻醉起效较快,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表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2两组患者防止牵拉反应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子宫切除术对麻醉要求较高,要求麻醉具有充分的镇痛和肌松作用,手术过程中需要控制麻醉平面在T6~S5之间[4],否则患者的宫颈收到机械刺激会产生明显的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鼓肠等不良反应。单纯硬膜外麻醉,由于麻醉平面在T8~L4,骶神经麻醉作用较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鼓肠等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影响了手术的进行。

为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笔者对80例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优良率达到100%,术中无严重的牵拉反应。通过与40例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比较,研究组麻醉起效较快,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防止前来反映效果较对照组好。由此可见,腰-硬联合麻醉阻滞用于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何景培,罗志丽,叶益汉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456-3457.

[2]顾正峰,胡毅平,王桂龙.腰硬联合麻醉后平卧不去枕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6)21:29-29.

[3]路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35-36.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3

学术任职: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镇痛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并担任国内4本主要的麻醉学杂志的常务编委。本人及领导团队承担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主编专著5部。共近255篇,SCI收录52余篇,有4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学》(Anesthesiology)杂志上发表。

研究方向为吸入肝毒性机制研究、围手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慢性疼痛的信号转导与基因治疗等。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另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项奖励。

2014年岁末,就在人们期待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昌克勤医生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时间将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这位奋进辛劳的麻醉医生突然在工作期间晕倒在手术台旁,尽管医院全力组织抢救,但噩耗还是突袭而来。

这样的噩耗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近两年,全国已有10余名麻醉医生猝死,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这不仅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悲痛欲绝的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一个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正值壮年的青年医生轰然倒下?麻醉医生,这个在普通人眼中略显神秘的群体,他们常年行走于钢丝之上,扮演着手术室中保命天使的角色,然而如何才能不让天使的翅膀被残忍折断?为此,本刊特别专访了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俞卫锋教授。

古老而年轻的麻醉学科

每年的3月30日是美国的国家医生节,这个节日的设立来源于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师Long第一次为患者施行了乙醚麻醉。尽管他的工作在当时没有被报道(因此大部分教科书中将莫顿在麻省总医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但美国还是尊重他的发明,在确认他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后,为他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并经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于1993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总统令,将3月30日设定为美国国家医生节,纪念麻醉的发明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麻醉学科的创立,最初就是人类为战胜疼痛而创造的。实际上,外科手术的历史要远远早于麻醉的历史。只是多少年来,外科手术都是在将病人捆绑、击晕、灌醉、以致放血造成休克后进行的。直到有一天,麻醉的出现,才结束了这一切。所以,被称为“世界麻醉鼻祖”的莫顿医生,在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麻醉领域的伟大成就,在其墓碑上镌刻了这样的墓志铭:“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痛苦;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麻醉,让手术不再成为一种酷刑,不仅缓解了疼痛,而且赋予患者身心的尊严。

然而麻醉学科在中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传统观念认为,麻醉科不过是一个辅助科室,是为手术科室服务的医技科室。直到1989年原卫生部的12号文件,正式宣布麻醉学科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二级学科,工作范畴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诊疗4大部分,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奈麻醉学科在中国的根基较浅,麻醉学科未能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至于错失良机,使麻醉学科的发展止于临床麻醉。虽然很多麻醉投身于急救复苏、重症监护和疼痛诊疗工作,但他们既未能从麻醉学科内部得到肯定和呵护,也未能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成为主导角色,使中国麻醉学科渐渐失去了在这3个领域的话语权。虽然有这些曲折和反复,但麻醉学科在新一代领军人才和广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服务水准不断提升,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时至今日,麻醉科已从一个辅助科室逐渐发展为平台科室,未来还将成为学科群,贯穿于医疗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各学科通力合作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尽管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中国麻醉学科发展迅速,从SCI数量可见一斑。1999年全世界发表的麻醉SCI论文中,中国大陆只有区区9篇,日本有250余篇,美国有800多篇。但2009年中国发表的麻醉SCI论文已达287篇,2014年更是达到1250篇,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在美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上,中国麻醉医师发表的文章数最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俞卫锋教授感叹说,“这也同时说明了中国麻醉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国注册的麻醉医师数量近10万人,越来越庞大的医师数量也让中国麻醉医师群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2012年,素有“世界麻醉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麻醉医师大会(WCA)上,于布为、薛张纲、田玉科、黄宇光、俞卫锋教授等5位中国麻醉医生进入了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WFSA)下属的委员会担任委员,熊利泽教授更是担任亚澳理事会主席,全面进入世界麻醉机构的领导层,同时2016年中国香港将作为第16届WCA的承办方,这将成为中国麻醉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表明了中国麻醉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得到增强。

谈到麻醉学科的发展,俞卫锋教授认为未来麻醉科的发展将呈现“三最”特色――涉及知识面最广、其它学科依赖度最高、对其它学科支持力度最大。行业内有句话叫“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俗语形象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主要在病变部位动刀子,麻醉医生则要不断调控患者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由于所有的手术科室都需要在麻醉科手术室平台上工作,麻醉科就像是医院手术室这艘航空母舰上的甲板和平台,因此麻醉医生需具备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麻醉医生还必须具备处理突况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心脏、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工作的范围已日益扩大,麻醉的工作范围已从手术室扩展到病房、门诊、急诊室等场所,麻醉技术在医院多学科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因此麻醉医生有广泛的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麻醉医生生存现状

由于麻醉医生的工作基本都在手术室内进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术室都显得那么神秘,人们不了解在自己被麻醉后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边的事情。所以在美国曾经很多人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这么简单,为何麻醉医生平均工资却在美国医疗行业位居第一呢?后来一位麻醉医生给出了经典回答:“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麻醉医师在维护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了。然而在中国,人们对麻醉医生的认识尚有很大差距。

近几年,随着国内医疗市场快速发展,医院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医院手术量剧增,麻醉医生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基本满足了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即诊断的准确性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也就是对就医全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从不断增加的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无痛人流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患者对无痛的追求,也大大增加了麻醉医生的工作量。

然而在工作量大幅提升的同时,麻醉医生的数量并未得到改善。俞卫锋教授告诉我们:“目前手术室配备麻醉医师数量的计算方法仍主要以手术台数量为基础,而不是以手术医生团队的数量为计算标准,这就导致手术医生可以轮流开刀,但麻醉医生却永远处于工作状态。让人肉之躯的麻醉医生跟钢铁做成的手术台承担同样长时间的工作量,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即便按照30多年前有关部门的这种“配备设想”――希望平均一个手术台配1.2名麻醉医师、三级医院配2~2.5名,然而时至今日,即使在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院,70个手术室也只配备了66名麻醉医师。全国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平均配比仅有0.7。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的麻醉科医师总数还不到2000人,而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也即每万人仅配备0.83位麻醉科医师,远远低于欧美(每万人至少2.4个麻醉科医师)的标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目前全球一年的手术量为2.34亿台。以此推算,中国约占其中1/10,若着眼于医疗发展及人口需求,占全球人口1/5的中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业务量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有一个井喷式地增长,这对中国麻醉医师的数量提出更高要求。

现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的麻醉医生,每天早上7点之前就要到岗,一直要做到自己负责的手术间的手术全部结束为止。有时自己的手术做完,还要去支援别人,晚上七八点钟能够下班就算比较早了。很多时候要工作到晚上10点钟,甚至12点以后。即便晚上再晚下班,第二天早上7点又要在手术室做好准备,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另外还有手术室以外的麻醉,包括妇产科、无痛胃肠镜、导管室、眼科门诊手术室等。除了临床麻醉,他们还承担着教学、住院医师培养、对外交流等任务,加班已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近几年麻醉医生猝死事件的主角们,他们正是成家立业有追求有发展的时候,也因此既有工作负担,也有生活负担,压力大于常人。像麻醉科这种高强度工作,实际上是慢性死亡的过程。它对人的生理、心理一些疾病的诱发,都会起到促发的作用。

让保命天使张开翅膀

2014年4月19日,俞卫锋教授正式从前任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教授手上接过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这个任重而道远的职务。作为中国麻醉医师的领头人,俞教授和协会的专家们开始积极思考着对如何在新时期坚守“服务协调、自立维权、监督管理”的办会宗旨。

面对麻醉医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2014年11月由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了《上海市麻醉科医师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和《手术室环境保护条例(草案)》,这是国内首个由医师协会出面、为本行业医师的职业安全所倡议的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希望在得到同行的充分讨论、补充后,最终有机会成为一份“正式提案”。“草案”试图明确麻醉科医师应有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较详尽列出了麻醉科医师超时劳动的工资报酬、长期从事与电离辐射相关手术的麻醉科从业人员应享受放射假和疗休、女性麻醉科医师在特殊时期的劳动保护等,以及包括手术室空气质量、X射线等电离辐射防护、职业损伤的防范预案等在内的临床麻醉工作环境保护要求。未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还将开展一次关爱麻醉医师身心健康的大行动,从实际工作入手,深入调研、总结建议,争取同上级管理部门一起来改变中国麻醉科医师的生存现状。

对于解决麻醉医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向美国学习,建立“麻醉监测护士”制度,由麻醉医生制定用药方案、实施麻醉操作,由麻醉监测护士协助记录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变化,报告医生再做处理,从而减轻医生工作量。对于这种建议,麻醉界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俞卫锋教授对此表示支持,但他同时坚持这样做的前提一定是护士没有独立行医权、没有处方权,只能在医生的监管下从事记录、监护等工作。

中国临床麻醉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要重视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培养。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诊治同样离不开人才,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是全国第一个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分会。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成为政府行为,说明分会当时开展这项工作具有长远眼光。同时,分会还要继续加大医师培训力度,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医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目前在中国,麻醉科软、硬件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差距巨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国麻醉学科的整体进步要注意不同规模医院的均衡发展。

分会还要加大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关注麻醉医生的生活、工作状态。创办《Anesthesiology・眼界》杂志,从独特的角度入手,捕捉学科最新观点、动态,为中国麻醉科医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现在触手可及的移动终端,结合网站的方式,最大限度为会员提供方便的网络平台,并以此加强媒体宣传。争取2016年上映一部以麻醉医生为题材的32集电视剧,让公众对神秘的手术室生活增加更多感性认识。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临床;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64-02

随着医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技术手段及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医疗领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医疗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以往在医院外科治疗领域,经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由于传统手术创伤大,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同时手术期也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其在疾病治疗中,有较大的缺陷性。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微创技术在临床中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尤其是其中的腹腔镜手术,更是当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微创手术之一,目前已在腹部外科及妇科手术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实施腹腔镜手术,需要构建二氧化碳气腹,同时由于手术部位等原因,其容易使病人的循环及呼吸系统等发生变化,而解决办法就是对其进行有效的麻醉管理,将以上的并发症及副反应降到最低,从而保障患者手术安全。下文将就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管理情况作如下综述。

1麻醉方法选择

1.1硬膜外阻滞麻醉

梁宁等人在对腹腔镜手术临床麻醉管理的研究中发现,在实施手术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腹腔镜妇科手术时,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其效果较好,且能有效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硬膜外阻滞麻醉法,其主要用于腹部,且多是一些中小型的手术,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手术及妇科手术等,该麻醉方法难以将上腹部的传入神经,予以全部阻断,因而其阻碍了二氧化碳的灌注处理。加之气腹―腹内压骤然增高,膈肌上移、运动受限,胸内压增高,肺顺应性降低,底部肺段受压、肺活量、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死腔量增大,气道峰压增高,通常>20mmHg,气腹期间合并肺不张33%,使肺内气体分布更不均匀,生理死腔量/潮气量比值增大,同时此种麻醉方法,其对气腹引发的不适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而为了缓解不适感,常需要给予药物辅助治疗,而这将导致病人换气及通气的不良。此外,由于其阻断了交感神经,这极大的提升了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因而采用此种麻醉法,实施腹腔镜手术,其存在较大的呼吸管理问题[1]。

1.2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叶薇,薛莲等人在对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管理的研究中发现,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法,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其不仅可以保障病人足够通气,也可以保持病人气道的通畅,然而此麻醉方法对患有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的病人,有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麻醉方法会使得病人腹内压力增大,导致其静脉阻力增加,其腹主动脉出现压迫情况,从而导致病人MAP及HR水平急剧提升,进而产生不利后果[2]。林福森等人在研究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法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中也发现,如果全麻中用药过少,则会引发心血管应激反应,加大心肌的耗氧量,如果用药量过大,则会极大的抑制病人的心血管机能,甚至在手术后,病人会出现呼吸抑制情况,其苏醒时间也会极大的延缓[3]。

1.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韩文勇等人在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研究中发现,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术的应激反应,保障病人循环系统机能的稳定,其心肌受到的抑制也较小,所用药物用量低,肌松效果也较佳,同时该复合麻醉方法,还能减少术后苏醒时间,提升术后恢复质量等。当前该法主要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及结肠手术等;赵景朝等人在使用该麻醉法后,在测量病人白介素-6(IL-6)等的含量后,进一步验证了该复合麻醉方法,通过阻断交感神经传导,抑制其兴奋性,同时阻断其血管扩张等,能够达到有效降低病人手术应激反应的目的[4]。

2腹腔镜手术麻醉管理需注意的问题

在腹腔镜围手术期,除了病人的血气及呼吸循环系统,予以实时监控外,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辅助药物问题。对于并发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在实施腹腔镜手术前,需进行辅助药物治疗,在麻醉方法选择方面,应选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同时为了扩张冠脉,改善病人心肌代谢功能,应给予病人适量心血管药物治疗,避免其出现供氧及供血不足,及心律失常情况的发生;二是保温问题。在手术中要注意对病人的保温,对病人的体温进行实时监测,并予以相应保温处理,其体温不小于35摄氏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低温会造成病人凝血出现障碍,延缓病人术后苏醒,同时使高碳酸血症恶化等;三是心律失常问题。由于高碳酸血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兴奋,HR加快,BP增高,直接扩张小动脉,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律失常,心跳骤停麻醉及吸痰,以及气腹引发病人肾上腺素提升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另外,麻醉前没有心律失常的病人,气腹术中不会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果突然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要考虑气栓形成的可能,这也是腹腔镜手术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在腹腔镜手术中,医护人员要强化对病人血压,及ECG的实时监控,如发现异常,要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四是CO2排出综合征。由于在手术中,动脉CO2分压处于较高水平,手术后,若快速将CO2排出,会导致病人出现心脏冠脉血管收缩,及心排量锐减等情况,其在临床上,血压剧烈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等(周围血管麻痹,脑血管及冠脉收缩),甚至导致病人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更为严重是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因此手术时应尽量使病人腹压维持在1.5kPa以下水平,手术后尽量使CO2排出速率均匀,且不宜太快,同时做好相关监控,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予以相应处理[5]。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行腹腔镜手术时,对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管理,对于提升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效果,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促进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管理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宁.腹腔镜手术的临床麻醉管理[J].医学文选,2013,(04):519-521.

[2]计薇,薛莲,朱海霞,林春霞,辛丽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5):1046-1047.

[3]林福森,廖锡强,卢贵明.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01):43-44.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七氟醚;舒芬太尼;腹股沟区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5-0047-02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通常在手术过程中需采取全身麻醉。儿童全身麻醉常用的药物为氯胺酮,可利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由于氯胺酮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对儿童的中枢神经发育存在影响,因此专家学者们逐渐采用其他副作用较小的药物进行麻醉[1]。七氟醚与舒芬太尼均为常见物,对于2~12岁儿童的临床用量与成人基本一致[2]。本文就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接受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90例,其中男44例,女46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0岁。患儿体质量为12~30kg,平均20.0kg。其中腹股沟斜疝40例,鞘膜积液25例,隐睾25例。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已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患儿:(1)呼吸系统疾病;(2)循环系统疾病;(3)肝、肾、心、肺功能障碍。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长在本文研究开始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对于本次研究表示认可。

1.2麻醉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45例患儿给予七氟醚联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麻醉,患儿进入手术室后,给予5%七氟醚进行面罩吸入,当其完全入睡后,在保证自主呼吸的前提下,使用3%七氟醚进行维持麻醉。患儿切皮前给予0.2μg/kg舒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并于术中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

1.2.2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给予氯胺酮进行麻醉,患儿进入手术室后,首先给予5mg/kg氯胺酮进行静脉滴注,当其完全入睡后,使用8mg/(kg・h)氯胺酮进行维持麻醉。手术完毕后停止注入氯胺酮,在手术过程中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控。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在麻醉前与麻醉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意识消失时间与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以了解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3]。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患儿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波动较小,各项指标更平稳,两组患儿麻醉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与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意识消失时间与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过程中,常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氯胺酮具有给药方式多、镇静效果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氯胺酮的不良反应较多,且注射过程疼痛,患儿难以接受,因此专家学者近年来逐渐采用其他安全、可靠、耐受性强的措施进行麻醉[4]。七氟醚是一种吸入式新型,其肌肉松弛作用明显,且起效较快,对于儿童的呼吸道刺激性较小[5]。舒芬太尼常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中,其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低,因此受到医生的一致推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观察组患儿,其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低于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的对照组患儿(P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采用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有效避免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大的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麻友桂,刘景如.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2):396-397.

[2]彭丽,朱云峰,周朝明.舒芬太尼应用于小儿麻醉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1,24(1):57-58.

[3]谢红杉.小剂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小儿静脉麻醉应用中的比较[J].中国健康月刊,2011,7(2):239-240.

[4]李士军.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1,6(2):71-72.

麻醉学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牙体牙髓病;麻醉;碧兰麻;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R782.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1(a)-0014-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articaineandlidocaineanesthesiafordentaldiseaseinsafetyandeffectsofdifference.MethodsFromFebruary2014toFebruary2016,80patientswithdentalpulpdisease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selectedastheobservationobject,the80casesof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inthecategory,theobservationgroupPrimacaineanesthesia,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usinglidocaineanesthesia,twogroupsofpatientswithanesthesiaeffectindexcontrastanalysis.Resul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anesthesiatotal90.0%higherthancontrolgroup(72.5%),andtheobservationgrouppatientsanesthesiasatisfaction95.0%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77.5%)(P

[Keywords]Dentaldisease;Anesthesia;Primacaine;Lidocaine

牙w牙髓病就是指病发在牙体、牙髓的疾病,伴有剧烈的疼痛感,且多以间歇方式发作,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的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缩短[1],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去髓手术治疗,由于人体牙髓组织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神经,故而手术对其刺激性较大,手术中必须给予充分有效的麻醉[2],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碧兰麻是近些年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局麻药物[3-4],在牙体牙髓病麻醉中有应用前景,为探索其麻醉效果,特以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诊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为对象,将碧兰麻与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利多卡因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80例患者为该院牙科诊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排除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脏器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该研究方案,并自愿参加,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将患者分别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范畴中,观察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19~45岁,平均(35.4±7.3)岁,其中急性牙髓炎25例,慢性牙髓炎15例。对照组中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22~48岁,平均(36.7±7.5)岁,其中急性牙髓炎23例,慢性牙髓炎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