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范例(3篇)

时间:

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0.063

AbstractThereiscloserelationshipbetweenbusinessmodelandvaluecreation,enterpriseperformance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sobypractitioners,strategistandscholars'attention.Throughsystematicallycombing,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ic,managementandstrategytoexploretheconnotationofbusinessmodel,elements,andonthisbasistobuildcommercialpatterngenerationpath,totheessentialmeaningoftheunderstandingofthebusinessmodelandhelpspromotebusinessmodelfromtheconceptualframeworktothechangeinpracticalapplication.

Keywordsbusinessmodel;elements;path

0引言

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一般用来描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企业生存运营状态以及其进行商业活动的行为逻辑,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②自1988年Timmers③首次界定商业模式概念以来,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然而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层面往往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因此,不同研究成果很难相互支撑相互佐证。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厘清学者们在运用“商业模式”概念时所涉及的真正含义,并深入探讨其生成路径即商业模式实际构建问题,以促进企业实体正确应用商业模式理论,推动管理实践。

1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一般指的是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的简化描述,这种描述涵盖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价值创造以及利益相关者交互两大部分。由于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解维度与侧重不同,因此在理解商业模式内涵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观点。

经济角度。该观点认为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利润,因此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的成本结构、收益来源以及为获得超额利润所应采取的措施战略。例如,Afuah等(2000)④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的商品来战胜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利润的方法。Stewart等(2000)⑤指出商业模式是为实现企业持续收益流的内在逻辑。

运营角度。该观点认为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层级结构与内部流程尤为重要,企业间关于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价值链的传递过程是不同的,商业模式是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交易、企业如何运转的归纳总结,聚焦于企业内部结构与设计。例如Chesbrough等(2002)⑥强调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运营秩序的描述。

战略角度。该观点指出,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中所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产品定位、营销渠道分析、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等都属于战略层面,因而商业模式是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宏观归纳,是企业实践的指导蓝图。

由此看来,商业模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应该涵盖企业经济实质、发展战略与运营过程的每个方面,以孤立视角看待商业模式是不科学且缺乏可靠性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制定的一系列决策,这些决策应包含组织战略、内部结构、价值传递等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

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内涵从框架上规定了其构成要素。例如,从经济角度来看,成本结构、盈利模式是构成商业模式的重要成分;从运营角度来看,资源配置、合作网络更为关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模型主要为Osterwalder(2005)⑦提出的九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四大模块构建:产品服务、客户界面、管理结构以及财务结果。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应该详细描述其产品服务的价值主张、创造获得这种价值的企业资源、支撑这些价值活动的企业结构以及将这种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的渠道,获得利润的成本结构等。具体来说,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资源配置、核心能力、合作网络、成本结构以及盈利模型九大模块构成。它能解释所有实体商业模式,为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描述勾画了一个框架。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差异和特色体现在各要素内容的差异、要素重视程度的偏差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差异中。例如戴尔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以无中间商的直销渠道为特色的典型代表。

这个分析框架以系统观的视角涵盖了运营、利益、战略等多个方面,比较完整的概括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实践性较强。因此,在设计、描述某企业的商业模式时,要考虑企业的产品价值、管理结构、客户界面以及财务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3商业模式的生成路径

不难发现,商业模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因此在研究其生成路径时要考虑各种要素。白宏(2012)⑧认为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应运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思路和逻辑,他强调商业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原则上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应该也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由此他提出实际商业模式生成二维模型(图2所示),即依据商业模式物质基础和价值运动逻辑两个维度进行商业模式的构建。具体来讲商业模式中的物质基础为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目标客户,合作网络,主体企业以及股东。价值运动逻辑则是围绕价值发现、价值聚集、价值交易、价值实现这一系列活动产生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易和结合的规则制度(例如竞争模式、营销模式),它决定了商业模式内在要素的结构和关系。由于不同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偏重点不尽相同,因此该模型能解释各类行业、各种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并能指出各个构成要素的角色定位。

商业模式作为涵盖价值逻辑和利益相关者交互界面的系统框架,其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企业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外的一致性从而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实际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影响企业价值形成、创造、分配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4研究启示及意义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本文从经济、运营、战略等多角度对商业模式内涵进行了探究,在现有商业模式构建模块的基础上,沿用价值运动逻辑对商业模式的生成路径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因此,企业在设计商业模式过程中,首先应确立其独特价值链,即异于竞争对手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价值分配方式,立足于利益相关者交互界面,确立符合企业自身价值逻辑的基本要素。换言之,企业首先确立目标客户及价值主张的独特配套的支撑结构,然后进行资源配置,运用核心资源和能力创造产品和服务,再确定相匹配的营销渠道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当然,独特的成本结构与关系网络也起到关键性支持作用。

注释

①PateliAG,GiaglisGM.AresearchframeworkforanalysingeBusinessmodels[J].European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2004.13(4):302-314.

②孙永波,陈柳钦.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发展研究,2011(11):78-85.

③TimmersP.Businessmodelsforelectronicmarkets[J].Electronicmarkets,1998.8(2):3-8.

④AfuahA,TucciCL.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⑤StewartDW,ZhaoQ.Internetmarketing,businessmodels,andpublicpolicy[J].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2000.19(2):287-296.

⑥ChesbroughH,RosenbloomRS.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Corporation'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2.11(3):529-555.

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务模式

一、引言

信息和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着企业传统的商务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商务模式的研究开始在管理领域中兴起(Zott,Amit&Massa,2010)。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商务模式概念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商务模式的视角研究电子商务。总体来看,电子商务模式研究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涵义和构成因素;(2)研究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3)研究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四是研究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二、电子商务模式的涵义与构成因素

虽然商务模式在管理领域出现得比较晚,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务模式一词几乎成了媒体、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常用词汇,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和管理等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Pateli&Giaglis,2003)。商务模式概念的研究大多与电子商务有关。Shafer等(2005)回顾了1998年~2000年期间出版的文献中关于商务模式的定义,发现12个定义中有8个同电子商务有关。Zott等(2010)的文献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趋势,在Zott等(2010)所研究的49个商务模式定义中,四分之一同电子商务有关。

但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模式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义(Osterwalder,Lagha&Pigneur,200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Morris(2005)将商务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盈利观、运营观和战略观。盈利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观认为商务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配置,强调内部流程和基础管理;战略观认为商务模式应该从总体上体现企业的市场定位,跨组织边界的相互作用和发展机会,强调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原磊(2007)在此基础上,将商务模式的定义分为四类:盈利观、运营观、战略观和整合观。整合观认为商务模式是对企业商业系统如何很好运行的本质描述,企业盈利不仅需要依靠内部资源,而且需要协同外部力量。Zott,Amit和Massa(2010)将商务模式的定义总结为10种类型:陈述、描述、代表、结构、概念工具或模型、结构模式、方法、框架、模式和集合。

在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其构成因素。Morris等人研究了文献中常用的19种商务模式定义,发现共包括24种构成要素,其中,15种被反复提起,提起最多的是价值提供(11次)、经济模式(10次)、顾客界面/关系(8次)伙伴网络/作用(7次)、内部基础管理/连接活动(6次)和目标市场(5次)。Osterwalder等(2005)研究了文献中常用的14种商务模式定义,发现有9个构成要素至少被提到两次,这9个因素分别是: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式。Shafer等(2005)研究了12个商务模式定义,发现共包含42个构成因素,通过将至少被提到两次的构成因素进行归类整理,Shafer等认为商务模式包括战略选择、价值创造、价值网络和价值获取四个部分。

三、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过于笼统,囊括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个方面,但是缺乏实践价值;(2)过于具体,不能涵盖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方方面面;(3)过于含混,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务模式。

常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体系,例如,PaulTimmers(1998,1999)是较早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学者,他以价值链的分解和重构为基础将商务模式分为11种,分别是:电子商店、电子采购、电子购物中心、电子拍卖、虚拟社区、协作平台、第三方交易场所、价值链集成、价值链服务、信息中介、信用服务;MichaelRappa(2001)基于收入模式将电子商务模式分为经纪商、广告商、信息中介商、销售商、制造商、合作附属商务模式、社区服务提供商、内容订阅服务提供商、效用服务提供商等九大类;Tapscott、Lowi&Ticoll(2000)提出以网络和价值为中心的分类方法,根据经济控制和价值集成程度的不同,区分了5种类型的价值网络,并称这些类型为B-webs(BusinessWebs)。这5种类型分别是:集市(Agora)、集结(Aggregation)、价值链(Valuechain)、联盟(Alliance)、分销网络(DistributiveNetwork)。分发网络是保持经济活力和流动性的B-webs(如FedEx);PeterWeill(2001)建立了基于原子模式的分类体系,原子模式有八种类型:内容提供商、直销、全面服务提供商、中介网站、共享基础设施、价值网集成商、虚拟社区、企业/政府一体化。

四、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商务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分析单位,用来研究电子商务的实施和价值创造,而商务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必然要有完整的分析框架和分析逻辑,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基于构成要素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大多数电子商务模式分析都是基于构成要素展开的,但侧重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也有的侧重于描述企业如何盈利。例如,Dubosson-Torday等(200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成要素的电子商务模式设计框架。该框架包括产品创新、客户关系、基础设施管理和财务指标四个构成要素。其中产品创新描述了企业预期为客户所提供的价值,包括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和能力三个子要素;客户关系描述了企业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来源,包括获取客户信息、客户服务和品牌三个子要素;基础设施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向客户提供价值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资源/资产、活动与流程、合作伙伴网络三个子要素;财务指标反应了商务模式的收益状况,包括收入模式和成本结构两个子要素。Gordijn和Akkermans(2001)认为,商业和IT系统的一体化已经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他们从商业科学的角度将IT系统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提出电子商务的概念化设计框架(被称为e3-价值本体),以描述在参与者组成的网络中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交换的。e3-价值本体设计框架建立在基于本体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这个本体包括9个构成要素:角色、价值客体、价值端口、价值界面、价值交换、价值提供、市场细分、价值活动、伙伴角色。角色是指执行价值活动的独立经济实体;价值客体是指角色所交换的服务、产品、金钱或者客户体验等;价值端口是指角色用于展示服务的门户;价值界面是指角色与价值客体通过价值端换服务的界面;价值交换要素连接着两个价值端口,并体现了至少一个潜在的价值客体;价值提供是指价值客体的一系列价值交换;市场细分是指基于共同属性所划分的市场;价值活动是指角色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伙伴角色介入价值界面参与角色所提供服务。Afuah和Tucci(2003)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反应了企业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利。商务模式包括利润点、客户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施、能力、持久性以及成本结构等十个构成要素,这十个构成要素回答了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向客户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客户提供价值,如何为这些提供的价值定价,如何提供价值,以及如何在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保持优势。

2.基于交易和价值网络视角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框架。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商务活动,而商务活动的核心是交易,因此,一些学者基于交易和交易各方组成的价值网络来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例如,Amit和Zott(2001)认为,商务模式就是指对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的设计,以利用环境中的机遇来创造价值。以交易为中心,商务模式包括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三个要素。交易内容,指用来交换的产品、服务或信息,以及使交换能够发生的资源和能力;交易结构,指参与交换的各方,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交易结构也包括交换的秩序以及交换机制,交易结构的选择影响了实际交易的弹性、适应性和可测量性;交易治理,指信息、资源和产品流被参与各方控制的方式,交易治理也指组织的方式以及交易各方参与交易的动机。Tapscott、Lowi和Ticoll(2000)将电子商务模式表述成B-web(BusinessWebs),B-web是一个由供应商、销售商、服务提供者、基础设施提供者和客户所组成的系统。B-web的运作模式可以用价值图(ValueMap)来描述。价值图描述了B-web的关键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价值交换。Tapscott、Lowi和Ticoll(2000)提出了传统商务模式转变为b-web的6个步骤:第一步描述目前的价值定位,即确定终端用户、产品或服务、客户价值和价值定位;第二步识别价值创造系统的各参与方;第三步预测B-web能够创造的价值;第四步根据新的价值定位重新分配各参与者的价值贡献;第五步设计价值图,识别B-web的参与者和他们之间的价值交换;第六步通过混合B-web,以提高客户价值并降低参与者成本。

五、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创造

采取电子商务模式是为了创造企业价值,这一点在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认为商务模式是价值创造的分析单位;另一类侧重于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来源(也称价值驱动因素);还有一类侧重于研究影响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因素。

1.商务模式是价值创造的分析单位。一些学者认为商务模式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反映了电子商务价值的来源。例如,Amit和Zott(200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商务模式是研究电子商务价值来源的分析单位,能够解释电子商务的四个价值来源(效率、创新、互补、锁定),是企业的“创新集”。Krishnamurthy(2003)认为电子商务管理依靠三个支柱:因特网及其技术、商务模式和营销。因特网及其技术是电子商务存在的基础;商务模式是指公司获利的途径,包括商业目标、价值传递系统和收益模式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是顾客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把价值传递给顾客至关重要。收益模式包括一系列对公司收益有贡献的收入来源的组合。由于为顾客传递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营销活动在电子商务中起着重要作用。Afuah和Tucci(2003)认为,决定互联网企业业绩的因素有三个:商务模式、商务运作环境和变化。商务模式是一个系统,整个系统运行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系统各个部分,还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商务模式各个部分的连接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产业中,公司必须对它们的商务模式不断创新,必须在其他公司迫使它们改变之前做出改变,这些能够引起公司改变的机制成为“动力机制”。

2.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研究。由于价值驱动因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会得出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在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大多没有明确提出电子商务模式价值驱动因素的概念,但事实上关于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基本上自始至终贯穿于商务模式的整个研究过程。有的从财务视角提出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Afuah&Tucci,2001),有的从电子商务活动的视角提出价值驱动因素(Weill&Vitale,2001;Lumpkin&Dess,2004;StephenChen,2006),有的从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价值驱动因素(Amit和Zott,2001;Hamel,2000),有的认为价值驱动因素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构成要素(Afuah&Tucci,2001;Dubosson-Torbayetal.,2001)。

Afuah和Tucci(2001)从三个层次研究商务模式的价值来源:一是盈利性因素,包括收入和现金流;二是盈利性预测因素,包括利润率、市场份额、收入增长率;三是商务模式构成要素,包括客户价值、客户范围、定价、收入来源、关联活动、实现、能力和持久性等,构成要素是对商务模式的综合性衡量。Amit和Zott(2001)以59个美国和欧洲的电子商务类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以交易为中心的商务模式的价值创造问题。提出商务模式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并且是为企业及其客户、伙伴和供应商共同创造价值的重要来源。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四个价值驱动因素,也即电子商务的价值来源:创新、锁定、互补和效率。Hamel(2000)提出了识别商务模式价值创造潜力的4个因素:功效、独特性、合适度和利润推动器(ProfitBoosters)。功效是指商务模式传递客户价值的程度;独特性是指商业模式与众不同的程度,企业的商务模式越接近,越难超过平均利润;合适度是指商务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利润推动器是指商务模式能够产生高额利润的程度。Weill和Vitale(2001)提出三个影响商务模式盈利性的关键因素,即:一是有关客户关系、客户数据和客户交易的所有权级别;二是有关客户、产品、市场和成本的关键信息的享用权;三是从原子模式的联合到开始运作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冲突。Lumpkin和Dess(2004)在对电子商务模式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以及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活动、评估活动、解决问题活动和交易活动产生价值。StephenChen(2006)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效用:去中介化、解构和数字聚合。随着因特网的应用,许多市场上的中介或中间人正在被取代,这种现象称为去中介化;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企业发现自己正在被分化或解构,去中介化和解构会引起行业价值链的改变;数字聚合效应则将行业间的价值链连接起来。

3.影响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因素研究。一些学者将Amit和Zott(2001)所提出的创新、效率、互补、锁定四个价值来源用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评估,从而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价值的影响因素。Johansson和Mollstedt(2006)认为,Amit和Zott(2001)所提出的效率、创新、互补、锁定四个维度,不仅可以被看做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来源,而且可以用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价值评估。通过SymBelt客户中心的案例研究,他们发现,在B2B背景下互联网服务所支持的产品特征是很关键的,因此,他们修正了Amit和Zott(2001)的模型,用核心产品的特性替代互补这个变量。Rapp,Rapp和schillewaert(2008)在Amit和Zott(2001)的价值驱动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因素,验证了电子商务实施程度与价值创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架构和外部驱动因素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实施,创造企业价值。

一些学者基于TOE框架(技术、组织和环境)研究了影响电子商务模式价值创造的因素(Iacovouetal.,1995;Ramamurthyetal.,1999;Zhuetal.,2004;Ali&Ezz,2009)。Iacovou等(1995)应用TOE框架发现EDI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直接受其与其他信息系统和流程的集成水平所影响;Ramamurthy等(1999)认为EDI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受到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的制约;Zhu等(2004)利用TOE框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准备度是对电子商务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财务资源、全球范围和监管环境同样对电子商务价值有重要贡献,虽然竞争压力会驱使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但是电子商务的价值更多的是与技术集成和组织资源相关而非外部竞争。

参考文献:

1.刘璞,王云峰.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10,(2):198-201.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3.ChristophZott,RaphaelAmit,LorenzoMassa,TheBusinessmodel:theoreticalroots,recentdevelopmentsandfutureresearch.IESE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WP-862,June,2010.

4.MichaelMorris,MinetSchindehutte,andJeffreyAllen.Theentrepreneur'sbusinessmodel:Towardaunifiedperspective.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3,58(1):726-735.

5.Afuah,A,andTucci,C.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Boston:McGraw-Hill/Irwin,2001:32-33,196-201.

6.Amit,R.C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价值链;商业模式创新;顾客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9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产品生产为主的制造型企业与终端客户的距离逐渐缩小,消费者能够更方便的向企业传达他们对产品的偏好,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趋势彰显。企业已有的生产及销售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润空间日益缩小。提品不再是制造业的唯一价值来源,他们开始重视产品价值链中的服务成分,寻求增值服务的价值。一些制造企业向服务化方向拓展,将制造环节外包,专注于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活动,服务在制造企业产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中,制造服务业占比甚至达到70%,全球500强约56%的企业从事的是服务业,服务化已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主要价值来源。而我国的制造企业仍未摆脱低附加值、高能耗、低层次的生产模式,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在制造业服务化(或称作制造业服务增强)的转变过程中,服务给制造业生存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于产品生产,更重要的是对制造企业现有商业模式形成了严峻挑战。与服务价值链有机结合,选择一种适应性更强的商业模式,以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就成了企业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并顺应服务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2服务价值链及其实现方式

2.1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基于产品服务(而不是生产),从价值链视角来整合企业资源,以更好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态过程。按照其趋势发展的进程,可将制造业服务划分为业务服务化、服务增强型制造、服务导向型制造三种类型。

2.1.1业务服务化

企业不再只是制造产品(或简单附加服务)提供商,其服务范围延伸至产品、服务、支持、知识等领域,成为“物品―服务包”提供商。一些企业将产品链从前期(市场调查与研发)延伸到后期(物流配送、营销、售后服务);另一些企业通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扩展产品链,实现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2.1.2服务增强型制造

学术界将制造企业通过服务来增强产品竞争力,以及向服务转型来获取新价值来源的现象,称为服务增强。从投入产出来看,在生产投入环节(投入服务化)和产出环节(产出服务化),服务要素和服务产品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国内外的很多知名制造企业都出现了明显的服务增强趋势,如国外的福特、通用、GE、IBM等,国内的华为、海尔等。

2.1.3服务导向型制造

服务化已提升至企业战略的高度,从服务顾客出发选择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以顾客为中心,开展服务导向型制造,成为本阶段的重点。如有的强调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整合产品与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比例;有的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发展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型制造模式;有的强调对产业链重组整合,发展生产业,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型。

2.2服务价值链内涵

2.2.1价值链的基本含义

按照波特的观点,价值链是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集合,包括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这是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注重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系统性结构。而在制造I服务化的趋势下,传统的价值链发生变化:由静态转向动态,由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价值链转化。

2.2.2服务价值链含义

服务价值链体现了制造企业生产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对制造企业服务价值增值的描述和实现,通过顾客价值导向,制造业服务化对服务价值的创造、传递、获取和增值进行描述和测度。

2.2.3服务价值链内涵

在服务提供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环节,通过资源重组整合,实现了服务的价值增值。因而,服务价值链是以服务顾客需求为导向,不仅在基本活动各个环节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且在辅助活动的各个环节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这是由一系列彼此间存在一定关系的环节所组成的闭合链。服务价值链的核心是创造顾客价值。通过服务价值传递过程,追溯服务价值创造的本源,开展一系列的价值活动,创造了顾客价值,也为企业开辟了利润的源泉。

2.3服务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创新

制造业服务化的重心是拓展服务价值链,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将组织和服务转划为顾客价值生成过程中的支持要素。基于服务价值链的内涵,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应以顾客为中心,以创造顾客价值为标准,优化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创新现有的商业模式,并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去做整体考量。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商业模式创新则重点关注顾客收益的创造。比如,需要重点考虑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对象的选择问题,考虑哪些是价值链创造价值的环节,还需考虑价值链上有竞争优势的环节等等。

因此,结合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应以顾客需求和顾客价值创造为主导,与服务价值链紧密衔接,选择合适的价值活动,优化整合价值链。因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服务价值链的创新上,通过顾客需求驱动,实现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成本、服务等方面的顾客价值。

3服务价值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方式

3.1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创新

3.1.1产品模块化创新

对复杂产品重新进行总体设计、模块分解、独立生产和功能组合,最后就形成了模块产品。如摩托车生产企业对从日本引进的总体产品设计方案,结合企业自身进行了模块分解,建立零部件专业供应商,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使得摩托车模块化组装成立可能。

3.1.2核心产品衍生附加产品

围绕核心产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系统技术和关联技术,为客户提供核心产品+配套产品。如陕鼓集团拥有压缩机方面的核心技术,早期只是集中生产轴流压缩机,后来向成套设备(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方向拓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提升了企业的效益。

3.1.3非核心业务外包

基于价值链分析,聚焦于核心制造,将非关键性的业务外包,或将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外包,围绕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例如,上汽集团2002年起就将包括物流、通用物资采购管理、设备维修,辅助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和后勤等非核心业务活动逐步实施了一体化外包,降低了成本,有利于企业将集团有限的资源充分集中于高附加价值的核心业务。

3.2基于顾客需求的服务创新

3.2.1运作职能创新

主要指制造企业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某项运作职能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服务增强模式。例如,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创新营销渠道,并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低成本地向顾客提供全天候服务;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运输成本,增加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数据交付的速度与质量。

3.2.2业务流程创新

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从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四个方面革新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经营价值增长。例如电脑行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的前端部门(设计、营销、市场、推广等)和支持部门(产品、物流配送、服务、资金、人力资源等)无缝对接。为此,联想设立了业务变革经理这一职位,负责公司的流程管理。联想在2008年亏损2.26亿美元后,业务变革经理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调整和优化,从而一举扭亏为盈,实现了2010财年盈利1.29亿美元。

3.3基于顾客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创新

3.3.1定制化产品

为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向顾客提供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例如,海尔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如家电的尺寸、款式、性能、功能、色彩等,提供个性定制服务方案和定制产品。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拥有智能化生产厂房,向用籼峁叨取岸ㄖ苹”的洗发水和液体肥皂。这正是“工业4.0”的体现,就是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千万种定制化的产品,并从下订单到产品出库的整个过程,实现全数字化。

3.3.2生产集成

针对复杂制造产品,以主导产品为核心,不单单强调产品成套和全方位服务,而是强调为客户提供生产集成装备和服务。例如,陕鼓集团实施的“交钥匙工程”,通过自行设计和委托设计,不仅为客户提供主机产品,还提供项目配套产品(辅机、管路及配电等系统),并为流程(安装、调试及运行等)装置及基础设计总包项目等系统服务解决方案。

3.3.3服务集成

企业由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商。作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IBM向用户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2012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外包提供商、咨询提供商和产品支持服务公司,其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3%,利润占94.9%。2016年,IBM宣布在中国实施“认知商业”战略,表明未来IBM定位不再是硬件或软件提供商,而是发展成一个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服务商。

4结语

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一种基于价值主张挖掘客户新需求,为了与之相匹配进而通过商业模式内部构成要素的重组或单一要素的变革实现创新,从而达到实现顾客价值的跳跃式增长,最终提升了企业的业绩。而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于企业的启示在于:第一,转变传统观念,不再注重只生产提供实物产品,而应该以创造顾客价值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而创造获取新商机;第二,借鉴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来改造自身,积极进行产业融合和跨界经营;第三,结合自身状况和企业所处环境,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学成.服务价值链视角下的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6,(06):171-179.

[2]姜铸,李宁.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2015,36(5):29-37.

[3]姜铸,张永超,刘妍.制造企业组织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