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学生学习

大学生就业论文优秀(精选5篇)

时间: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篇1

3月一过,又到了大学生就业的高潮,每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又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现实情况是,一面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员工,形成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生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时期顺利就业?我关键是大学生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以下从七个方面谈谈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一、要做好充分准备。

军事家最忌讳的就是打无准备之仗,生活中同样如此。凡事都是思考越周密越好,准备越充分越好,措施越具体越好。如果行动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和信息等准备,行动中又有第一方案、第二方案、应急方案、预备方案等并且有强力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确立职业目标。

所有的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人生的目标;而那些没有多大成就的人,共同点也正是缺乏人生目标。要有目标就必须不满足于现状。一个人一旦失去冲劲和创意,最终肯定被时代淘汰。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暂时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当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次伤痛、每个打击都已转化为通向我们目标的基石时,你能说这些挫折、伤痛和打击没有意义吗?职业的目标贵在及时修正,永远保持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新高度上(切忌过高,容易失望,好高骛远;过低,太易实现,失去冲劲。)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这样的努力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带来质变,到时候再回首即会发现自己的新“海拔”。

职业目标还要注意与兴趣相匹配。任何理想与现实都存在着不等的距离。只有找到与自己兴趣、特质的结合点,才能产生出愉悦感受,保持着不懈的钻劲,使自己的长处更长,这样才能培养出核心竞争力,进而找到更合适的岗位。即使兴趣暂时与职业毫无练习,建议也不要轻易放弃兴趣。因为只有不放弃兴趣,才可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最终把兴趣变成职业。而一旦二者合一,肯定如虎添翼。

三、要积累职场智慧。

经验来自我们做过的事,智慧来自我们做糟的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可能是下一次的失败的理由,是继续进步的包袱。只有不断积累智慧,才能永远激活自己,保持职业的青春不老。

四、要适当应用技巧。

方法、诀窍就是“技”,灵活应用即为“巧”。技巧的可贵之处,全在它总能发现深一层的东西,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化险为夷。技巧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的历练。“处处留心皆学问”,也可套用为“事事留意皆技巧”。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不难学到各种大小技巧。

五、要规划职业发展。

职场发展规划可以有两种:

一是大致规划出自己事业发展的年龄段,

二是基本确定好自己职场的总原则。

事业发展的年龄段一般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整个职业生涯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无论身处在哪个阶段,建议都应想明白自己是什么人,能做些什么,有何优势和不足。借以不断调整位置,求得最佳。要利用一切渠道搜集、研究并合理利用信息,以便不错过每一个有利时机。要经常检阅一下自己的成果与能力,有助于培养并保持自信。在确实感觉力不从心时,则适当调整或暂时降低一下目标,给自己一点恢复和缓冲时间。还应始终保持一份良好心态,认识到生活是不能假设的;正确认识自己,知道适合别人的事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来做却不一定能成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不知哪座山上有柴烧。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出色了,凡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千万别胡乱羡慕别人。

六、要摸清个人实底。

兴趣既影响对职业的选择,也直接关系着职业的成就;智商、情商则关乎事业的发展;性别及年龄对职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想百战百胜,必须“知彼知己”。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个人而言,“明”比智往往更艰难、也更重要。只有全面摸清自己的实底——我最想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干成了怎么继续?干不成又怎么办?在搞清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发扬优势,才有望在职场上闯出自己的天地。我们公司旗下有个“植涯”俱乐部(职涯俱乐部),这个平台上的同学和辅导老师们都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思路,发现着自己的能量为自己铺路为社会做贡献。

七、要摆正就业观念。

目前在就业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转变的陈旧观念,较典型的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想就业的多,敢创业的少;想搞管理的多,愿去一线操作的少;想托关系的多,愿凭本事硬干的少;想高薪的多,图发展的。少;急功近利的多,踏实肯干的少。这些观念导致不少求职者的就业选择面过窄,流动性加大,客观上也给现阶段的就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人认为,人还是要务实一点。只要具备一颗务实的心,一切都会有希望:岗位可以调整,经验可以积累,本事可以学习,财富可以创造,没事干的人可以去做没人干的事。如果一味跟风,不切实际地做着攀高附贵的美梦,理想的得不到,务实的又不愿干,恐怕只能永远希望,永远失望,到头难免依旧两手空空。只剩沮丧的叹息,我希望大家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潜能,摆正心态,务实工作!年轻就是财富。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的剧增改变了我国人才的结构分布,引起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变化,本文将从社会保障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角度;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变型时期,事业机关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潜伏的相关失业问题都相继破土而出,致使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另外,近些年各大高校普遍扩招,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失业问题愈发严峻,甚至于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所以从社会保障视角出发,构建大学生的就业体系,这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有效缓和我国日前的就业形势,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就业难的社会保障原因

1。社会统筹能力低。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整体上没有达到中央统筹的程度,甚至于有些地方连省级统筹都没有达到。这种情况给转移续接社会保障关系带来了诸多不便,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某些地方居然对其人为设置许多障碍,阻碍了社保基金的流转,进而影响了人才流向,制约了非物力资本市场的灵活性。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大多数人有选择终身岗位的考量,更有甚者,先选择失业以期待更好的就业。与此同时,地方级社会统筹不足以调和不同地域、部门之间的社保差异,从而造成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社会化水平低。

从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过于仰仗招聘企业,社会化水平明显偏低。社保资金以单位缴纳为主要来源,这严重打击了相关企业招聘新人的积极性。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力度还有待加强,进而在不征缴社保的公司与征缴的公司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恶性竞争环境;社会化水平问题还对我国公共财政的深入干预造成不良影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以致于大多数企业采取减少招聘的手段来“减重”。

3。立法层次低。

从立法层次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十分有限,目前仅仅有《失业保险条例》和《劳动法》两项。

在公司拒绝缴纳职工社保基金、违背相关法律的时候,以上法律的执行能力明显不足,这在对劳动者的合法权利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部门以及地域间的社保差距,对就业形势的不良影响更不用提了。

4。性别间的歧视。

女性员工对产假以及生育保险有一定需求,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了这些福利待遇一律由单位买单,这就造成了部分企业,特别是那些有很多女员工的企业,光是保险这一块的负担就令其难以承受。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直接标注男生优先录取的条件。然而,引人深思的是早生早育的女研究生或者女博士生却广受招聘单位的优待,这明显体现了生育对女性员工的重要性。倘若可以准许女研究生或者女博士生在在校期间生儿育女,不管从提高人口素质还是从择业就业的角度出发,都对女性员工百益而无一害。但是,对于这个范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生育保险制度还处在空缺时期。

女性在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期间生育小孩会遭遇很多非议,学校一般会担心给管理带来难度,担心怀孕会对女学生自身以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实际则不然,如果是在刚入校期间、修改论文、或者是毕业前期怀孕,对于女生学业的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她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对自己的学业尽早做好计划、合理安排。至于说到对其他学生的影响,纯属是多虑了。在心态成熟的前提下,这方面的影响大可予以忽略。综上所述,为女研究生以及女博士生建立在校期间的生育保险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招聘企业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统筹层次。

首先,要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削弱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而造成的社保差距。不同的社会福利保障待遇会对人才流动造成影响,政府应该尽量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分配,尽最大可能减弱因社会保障的不同带来的就业影响。其次,要在相同行业中,按工种分配酬劳,促进毕业生人才流动均匀化,从而推助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讲,国民经济稳定上升,必定会提供更多岗位以供毕业生选择,这势必有利于缓解就业的窘迫态势。

2。提高社会化水平。

构建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脱离招聘单位,把社保缴纳的方式变为税收统一征缴。降低因不缴纳保险带来的恶性竞争,减少为规避缴纳职工保险而不招聘、不参保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为提升市场经济的接纳能力,维护职工的合理权益,缓解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等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立法工作。

应该制定执行效力更高、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法的层次,为现今的保障体系改革提供动力,从而达到社保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最终目的。建议可以为女研究生、女博士生建立在校期间的生育保险,并且其成本费用要由社会统一承担。

4。加强基金管理。

社保基金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个人社保账户大量“空账”的现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建议把社会统筹与个人缴纳的基金分开处理,使其各自独立运作,并要完善监督机制,高要求、严标准,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工作;对社保基金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网络管理,可开设异地缴费和发放领取的职能,为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化交流的及时性,可以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失业、创业等方面设置专项基金。

5。扩大覆盖范围。

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走向能够合理均布,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扩大到镇级的全部单位、全部职工,提高社保的强制属性,增大其审查力度,确保社会福利待遇能够遍及到每一位职工;第二,扩大到镇级全部临时工以及自由职业者;第三,扩大到农村。要对劳动人事关系以及户籍档案管理等制度的改革进行加速处理,尽量消除地方主义保护措施。在没有形成城乡结合的社保政策的区域,建议成立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对就业于欠发达地域的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对于下基层工作2年及以上的大学生进行再次培训,丰富其知识储备量;颁布相应支持政策,缩小城乡社保差距。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内容摘要:

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很高,社会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这使我们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这种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文:

大学生们即将从十几年一直生活的象牙塔走向未知的社会,去为了自己、父母和社会的期望而奋斗,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书上的兵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求职之路,更是现代大学生择业之路。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在过去的生活里学校的目标锁定在升学率,我们的目标被家长们锁定在成绩上。为了高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的就业指导课上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也会对我们的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就业技巧的培养上花一些功夫。有些家庭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没有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就业教育就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的一种教育,它与非毕业班的学生无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就业观念的树立与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没有明确的就业观念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定位。所以说把就业教育提前开展,不仅有利于引导非毕业班的学生尤其是新生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也有利于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作为08计算机系学生,在入校期间曾问过很多同学,发现很多同学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应的证书,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营造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都是十分有利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1]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2]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我们读一回书,希望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家都是这种心情。但是对于“理想”有些同学理解出现误区。那是一份“即省力,又不辛苦的,工资又很高的”工作。而现实这样的工作根本就找不到,于是学生心理有一种落差。觉得上当受骗了。因此,即使学校给学生找到了工作,学生也不会珍惜,由此而带来的矛盾也相当的尖锐。学生根本不珍惜学校千辛万苦为他们争取来的就业机会。所以,在离开学校之前一定要告诉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自己,只有我们自己创造价值,才能为自己取得相当可观的回报。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表现就会得到公司的认可。但有的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于消极失望,或者过于自大,以至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所以,大学生要树立好择业的观点,调整好就业心态。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

[2]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政策与文化创建、组织机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专职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以保障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的良好教育和培养,从而实现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去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其中应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他们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并可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类专家,需涵盖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指导;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他们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激情,并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创业园的管理专家,现在国家在多个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这些园区的管理专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直接的创业条件;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创业领域和创业敏感点等建设性意见。要在队伍建设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

(六)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状况,同学们对于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初步形成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进行渗透。在分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扩充。要在大学的校内建立一批学生创新团队,各个实训中心和创新基地要能够全天候对外开放,只要经过核准的创业创新项目团队都能够优先保障使用,并配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要在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形成了创新、建设、竞争、协作能力的培养机制,构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5

摘要: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本文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全国人口的就业趋势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失业;毕业生;消费需求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引起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的不同变化,电子商务类、金融类、商贸类、旅游类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形势会出现结构型的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呈现巨大增长。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业、生产企业处于改革调整期

目前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这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国家机关继续推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省市机构改革马上全面推开。毕业生到各部委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会相对减少。国有企事业目前依然处于转轨改制、生产企业结构型的调整期,使很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市场需求、供给、专业与地区之间等存在着诸多不平衡问题

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

3、男女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生求职难,但是并没有发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问题。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业越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磨擦的问题。

二、全国人口就业总趋势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自20xx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xx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20xx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安排就业约1100万人(包括补充自然减员)。因此,如何应对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部地区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调整型的缓慢增长。上述两个原因虽然在客观上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机遇,但是20xx年和20xx年两年的毕业生总量达到约1500万人,就业压力仍然很艰巨。

3、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

下岗失业人员上升到较大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另外,贸易摩擦加剧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1、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2)网络型知识结构。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3)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对毕业生的启迪是: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创业状况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而人们的创业意识弱,这与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新的时代,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但就业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好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调整,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途径是必然的选择。

面对需要就业的庞大群体,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大学生最具创业热情和创业潜力,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大批青年创业者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时势造英雄,适宜的土壤已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了创业这片有待开发的沃土。面对新形势,当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主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3、做好职业定位,笑傲职场人生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2)了解职业。这包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毕业生要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确职业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性和错失良机。从整体上来讲,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优化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xx(15)。

[2] 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 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xx(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