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8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摘要: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民族经济得以高效迅猛发展,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上得以快速提高,人们在的衣食住行消费上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心理,需求带动消费,“衣食住行”首当其冲,社会审美价值改变了人们对于服饰美及服饰文化的理解。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有包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能够直接反映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美的需求,同时,人们对于服饰文化自身所拥有的精神文化因素要求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美丽的服饰装扮自己,增加对自己的自信,而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一、大学生服饰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服饰风格的研究现状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四、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为突破口,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和促进的作用。1、重视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要活跃校园整体文化的气氛,以大学生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首先,在很多大学的公共课程中,很少有关审美的课程,学校应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学习美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美学提升自己。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专业的服饰文化课程,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丰富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再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服饰文化,学习服饰文化的习惯。对于一些学生在服装审美层面上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特点,学校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和渠道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应加强个人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2、避免校园内服饰的单一化,校园服饰的设计,特别是针对大学这一特殊环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运动休闲装成为主流的服饰,就造成了穿着的单一性,在一个新的时代,更应该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学会用服饰充分肯定自己、展示自己,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时尚的元素,而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应积极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制度建设,对一些能够弘扬学校文化的东西积极引导和推广。运用校园社团的优势,成立一些关于服饰文化的社团,提高服饰文化进行宣传与互动。通过现有条件加强对服饰文化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网站等平台推进服饰文化的引导效果。学校定期举办服饰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服装设计周等活动,坚持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设计,给予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理念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从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服饰文化中自身的作用,提高自身校园文化的参与意识,主动接受、参与服饰文化建设。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树立科学正确的服饰观和审美价值观。认真学习服饰文化相关内容知识,对自己掌握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升华,并将理性、低碳的消费理念灌输自己的知识中,成为新时代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综上所述,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效果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促进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教育的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服饰文化的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摘要]文化教育是学校教学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头等工作。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就看学校文化工作做得怎么样,学校的文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是别人认识了解我们的第一步。同样的,一个学校、企业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所知道了解的学校的校训、建设背景、学校风气、等软文化背景;也包括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休息室、园林、食堂等硬件内容。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场所,不仅能够陶冶老师和学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一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由此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文化教育中就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具体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自己突出的特色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本校学生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中职高等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尽早的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立足之地。但是由于属于我国教育的新兴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没有做到为了学生的工作而教学。这其实跟我们的传统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就违背了其创办的初衷。
2、中职高等教育老师整体素质不高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经历对老师的文化素质、教学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观念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是新兴的教学团队,虽然中职高等学校尝试过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但是有教师素质始终未能跟上一般水准。他们还未找到适合自己长久发展和生存的适合的途径和特色。如果仅仅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改正的话,中职教学的水平将会持续如此,并最终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对教育问题进行改进。
3、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中等职业学习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对市场熟悉并且会应对市场变化的学生,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走向社会后对新人对任何人的文学素样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一个好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对我们来说其实还不如不用。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等新型人才。
二、如何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必须严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如何做好相关工作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1、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虽然说“老师领进门,修行靠大家”,但是没有一个好的老师的指导作用,相信天赋再好的学生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为严苛老师不仅仅应当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教育功底还应当能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交给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2、必须突出重点
虽然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必经之路,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才是决定其在职场上能否胜利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抓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工作,作为自己的特色工作,在抓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同时抓紧学生的专业教育。
3、树立学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建立标准
没有制度的地方将会是一盘散沙,学校也一样。抓好学校的制度建设,才能够给学生树立相关的典范和依据,让学生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利用制度来对老师和学生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更好的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学校对相关教育工作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生存发展的方法道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能够在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学校、和社会都需要进一步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相信中等职业教育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学平,陈永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03、024、
[2]周和平,周曦、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策划[J]、当代教育论坛20xx、34、030、
[3]丁世武、当涂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03、217、
[4]刘芳英、职业学校实训中心VIS策划[J]、学周刊:C,20xx,(11):16-1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摘要:当今社会,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之间,抑或是在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都存在犹疑和顾虑,都面临着一个选择,往往这种选择会让大学生迟疑、拿不定主意。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已经获得了全社会的关心,因为这一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但是在他们中,思想上存在问题的不在少数。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奇葩之一,其自身饱含的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修身养性,褪去浮华和稚嫩,变得更加稳重和成熟,此外,茶树自身的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会逐渐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落后,基本上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形同鸡肋。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不仅能够创新教育方式,同时更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本文旨在揭示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茶文化的概念,就茶文化如何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动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互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存在普遍的理解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我们不太愿意接受的事实:实际上,我国高校已经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重视,但问题在于即便采取了措施,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表明存在理解问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存在理解问题这一现实我们应当分开来看,才能分析出其中的具体原因:第一,从大学生自身找苗头。大学生毋庸置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但这个理解方式尚未成熟,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难以消化,其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没有足够的兴趣,或者说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不认真导致跟不上;第二,从学校和课堂的角度出发,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只将自己的关注点投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形成了上述的结果。
1、2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课堂,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这件事,说实话,言传身教比课堂灌输有用得多,亲身实践比言传身教有用得多,而我们现在的高校采取的是下下策。高校普遍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课程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体系进行引导和指正,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及早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和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方式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无法读死书。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社会实践在这里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很多细小的道理书上说多少遍,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过眼云烟,但是一旦自己亲身体验过则会变成永远忘不了的教训和经验。因此,除却理论知识的教授外,高校应该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时用来组织进行社会实践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1、3教师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的引证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在课堂里进行的,因此,学生能够受到健康思想教育的时间基本集中于课堂,这时候,如果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没有趣味性,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而现实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教师过分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的引征,更不必去谈论趣味性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东西是死的,学生自己粗略的浏览一下就了解了个大概内容,这时候教师如果还过分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社会上的新鲜事、热点甚至自己身边的小事、趣事结合起来,同时,当然也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但要保证这些案例一定不是满大街的老话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2、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民族的伟大历史重担,少年强则中国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伟大中国梦的美好蓝图能否实现完全依赖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由于大学生依然是学生,虽然他们大多数是成年人,但是由于人生阅历的浅短、社会经验的匮乏,导致他们的思想和看法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地方,而高校基本上算是学生继续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将这些不成熟的、幼稚的想法剔除,那么这些消极的态度就会伴随大学生走出校园甚至伴随终身。而且,正是由于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及其容易受到社会腐朽思想的毒害,当今社会面临的诱惑太多,一旦大学生走入歧途,伤害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损失。因此,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高校着实有必要进行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2、2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我国已经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它基本上和华夏文明保持高度的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自从有了华夏文明,就已经诞生了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无论是在历史地位还是现实意义上都举足轻重,其中饱含的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瑰宝之一。翻阅历史我们发现,中国茶道的创始人,《茶经》的作者,被奉为茶圣的陆羽,将唐以前的茶文化经过毕生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首先,茶的特性温和,想要真正喝一杯茶,是需要花费一点儿功夫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你不够耐心,最后的茶也就不会达到你的期待,因此,要么不喝、要么耐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喝上一杯好茶,就会耐下性子来。一旦人们沉下心来,浮躁的情绪就会淡化,要知道,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保持一颗平淡的心是多么的不易而宝贵。这不正是儒家的和谐思想吗?在品茶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耐心远比在课堂里满堂灌有效。其次,茶叶在水中慢慢张开,然后将水的颜色进一步改变,这一个过程是相当微妙的,我们大学生在观察这一过程时,看到的不仅是表面的变化,更是整个大自然的变化,这就是道家思想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本身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因此,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中饱含的精神、气节以及茶树自身的环境选择、与恶劣天气对抗对大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激励效果,都是对于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稳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无论黄昏拔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和它的根连在一起。而且,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愈演愈烈,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更为珍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是为了重塑大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三观和思考方式。这两个目的和茶文化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将茶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茶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茶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最后达到的效果绝对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它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单的饮茶、泡茶以及茶艺中都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无数前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观点,这种茶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然具有不灭的启发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思想受到严重的撞击,自己的三观也逐渐开始动摇,甚至会被外界的消极文化、负面思想所左右,在新时代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显得重要而迫切。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似乎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继承与发展,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茶文化中饱含的精神和气节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3、2茶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茶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个人修养的提高,个人境界的升华。有句话说,我们不止是我们肉身,我们更是阅历、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经历和过往完成了我们。对于茶道的学习会让我们逐渐培养出淡定的个性,让自己在纷乱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了自我。其次,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包括思想道德的提升。茶树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忍不拔、茶叶多功能却不炫耀的低调都会逐渐变成大学生的一部分,都会成为他们的品格。
3、3茶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平心静气,褪去浮躁
喝茶可能是一件很快的事情,抓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倒热水,一共五秒钟的事情,但是品茶则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门学问,前者是“饮牛饮马”而不是品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心中充满了欲望和利益,浮躁充斥着人心。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虽然没有走出校门,但是社会上的坏风气却学得比谁都快。茶文化里讲究的天人合一原则,就是要让人沉下心来去让灵魂得到应有的休息。我们现在都崇尚读书和旅行,因为这二者能够让人看到自己生活中缺少的部分,能够让心灵得到涤荡,品茶亦如此。在所有人追名逐利的时候,你静下心来思考,你会发现事情有很多个角度,放慢脚步有时候走得更远。
4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4、1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大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像洪水一样涌进我们国家,这种进入是没有办法经过筛选的,因此,无论是好的内容还是消极的内容都一并进入。这时候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的变迁和沉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古老世界的文明尚且能够流传至今的只剩下华夏文明。其次,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是受到孤立的。上面两点表明我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要想保证自己的独特性,就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埃,被忘却。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4、2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全面的价值观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明辨是非黑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做什么。这个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很可能会伴随终生。茶文化中蕴含的哲理和精神气节像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伫立在那里,用它的生命在诠释着艰苦朴素、谦虚低调、坚忍不拔等等概念。茶文化里,茶叶不仅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具有多重其他功效,如防癌等等,但是它却没有通过妖艳的花朵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一点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样的价值观导向比传统的教科书有用得多。
参考文献
[1]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0-24、
[2]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xx(12):69-75、
[3]蒋艳。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227-228、
[4]安建良,边宇璇。校园茶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7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4
一、合唱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合唱不是一门独唱艺术,不允许学生任意抒情,它是集体的表演。合唱活动的演出和排练是在指挥者的指挥下完成的,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演唱要求等,都需要通过合唱参与者与指挥者的默契配合来完成。合唱需要学生能够一心多用,一边看指挥,一边听别人的声音,一边感觉自己的声音,所以长时间的合唱训练,可以很好地强化学生的反应能力。合唱活动是由一个集体在同一场地唱同一首歌,这样就要求全体参与合唱队的学生收敛自己声音的个性,多与人交流、磨合,才能适应合唱表演的要求;还要在音色、音量及情感表达上达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样歌曲才会优美动听,集体观念便潜移默化地形成。合唱艺术是需要每个参与者配合意识与平等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完美的效果。这种集体的学习和凝聚的过程使参与者在领悟合唱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具备了潜在的良好品质。和谐、协调、平等、包容这些体验,无不对大学生的素养、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只有具备了以上良好的品质,才能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万千变化的现代社会,并在稳定中求发展。
二、合唱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隐形的德育资源
合唱活动是校园精神文的良好载体,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的先进文化为主导方向,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沉淀的校园精神为底蕴;校园文化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活动过程。一定的精神文化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合唱活动的开展正是兼顾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良好载体。对于大学生而言,隐形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潜移默化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潜在的、间接的,可以避免现行教育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所以,合唱活动是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导向,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隐形德育资源,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合唱活动正是具备了这种功能,合唱教育在校园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功效。经过指挥或艺术指导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合唱作品,可以使合唱参与者能够完整地把握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这种艺术行为活动不仅能够深深地感染合唱队每一个参与者,而且还能够与广大听众中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在艺术欣赏和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祖国、增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望与行动,从而达到对所有活动参与者和欣赏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远比课堂说教要有更有效果。
三、通过合唱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音乐修养、普及高雅艺术、弘扬严肃的音乐文化传统
合唱艺术是一门悠久历史。马克思说:“人的审美力是以往历史的全部积累”。学生通过演唱和欣赏中外各时期的优秀合唱作品,可以更清晰地把握音乐发展史的脉络,准确地掌握各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艺术风格,对于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的普及、严肃的音乐的弘扬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知识性的合唱教育是奠定校园合唱艺术的基础手段;情感性的合唱教育是增添校园合唱艺术文化感染力的重要措施;合作性的合唱教育是形成校园合唱艺术文化凝聚力的最佳途径;创造性的合唱活动是校园合唱艺术文化提高综合素质的最高境界。合唱艺术活动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积极地开展高校合唱活动,充分发挥合唱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合唱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社会诚信的论文:简论重塑校园诚信文化 篇5
论文导读:因此,建设高校诚信校园文化,是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造成了校园诚信文化的严重缺失。
关键词:诚信文化,校园,重塑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同时也发现我们身边各种假冒产品、虚假广告、坑蒙拐骗、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等现象大行其道。就连一直被人们奉为一片净土,背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中,也存在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弃诚信于不顾的现象,甚至蔓延到课堂、课本、老师和学校领导。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因此,建设高校诚信校园文化,是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如何理解“诚信”?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会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会失去运行之规。
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一个人将很难塑造出表里一致的完美自我,就更难以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那么他通往成功的道路将是充满曲折的。程颢程颐指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内心有诚意,说出来的话则必定可信,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就值得信任。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不讲诚信,不仅会使自己遭遇难堪,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也难以做出肯定的判断和评价。其结果,不仅是自己欺骗自己,也必然欺骗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塑造健全的自我,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巨大的破坏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共同认可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依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其直接后果便是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无视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规则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和尔虞我诈的恶习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蔓延。诚信,取其义即“不欺心,不欺人”。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伦理准则,代表着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应对社会规则无序和群体失范的利器。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运行之规。
二、校园诚信文化严重缺失
诚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的运行之规,在高校中却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和有效的规范与传播。造成了校园诚信文化的严重缺失。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校园中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老师一做秀,学生便说慌,作文时,将校舍的破危房,写成县政府的办公楼一样,宽敞明亮,威武堂堂老师一做秀,全中国人都成演员了,活的不是自已的人生,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为头衔摇尾乞怜,在权利面前,男人做女人状,女人做风尘状干实事,做真人,这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还真难都是不良家教的罪过,都是老师做秀惹的祸”这是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部分教师的不诚信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以前的一个同学,现在在一家中学教书,为了教育局领导亲临的的一次公开课,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准备,试教是无数,光上课的准备材料就差不多两麻袋。提前四五天就和所选的班级进行了预演。上课时犹如放电影,多媒体、小组讨论、上台汇报、充足的表扬和鼓励、灿烂的笑脸、化解难点、重点突出,一切显得那样的完美无暇,无可挑剔。
近年来,学生作弊似乎已经被人们司空见惯,尽管也经常有人大声呼吁要改变现状,可现实中却也没有多大的改观,同时伴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全面落实,又一个新的现象几乎成为了大学生诚信问题主流和焦点,那就是守约还贷的问题。据了解,最近几年,全国各省高校贷款学生按期还款或提前还款情况较之往年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地区还款率仍不过半数。
以上只是列举当前校园诚信文化缺失的两个方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客观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教育形式的表面化;教育效果的互斥性;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局限性。
三、重塑校园诚信文化
(一)建章立制,规范诚信行为。
一是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将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不仅予以道德的谴责,同时在行为上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
(二)德育与文化教育并重,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注重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而把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形式教育”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理念,就必须打破常规,把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让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
(三)广泛开展诚信文化相关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诚信专题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娱晚会、团会、讲座等等,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努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科学的诚信观。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利用良好的师德影响力。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因此,教师要有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诚实守信的典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人一定要诚实”,用自己的为人师的模范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参考文献:
[1]金炳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高校诚信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陈大伙,张洪。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高校诚信教育创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4)
[3] 王伦光。高校诚信教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4] 吕伟珊。教育者诚信是大学生诚信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06(16)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6
一、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学生社团多样的组织形式、大规模的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严格的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可以强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高中校园,学生社团对在校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能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的质量;二是不能一味注重娱乐性社团,也要关注思想性社团;三是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定期帮助和管理;四是健全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及时解决活动经费来源。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社团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7
[摘要]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相对薄弱环节,同时也受到了学校自身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良好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操陶冶,促进心智生全面发展。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系统研究新时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旨在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指导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1新时代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不等于校风,其内涵要更加丰富: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呈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由于认识不足或是办学能力限制,校园文化的建设一直停留在浅层的校园环境清洁、简单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层面,并没有从精神层面或是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引领、建设和培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反思以及方法更新,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良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展现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吸引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推动力。
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
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师资配备46人,在校学生668人。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栈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农村校园文化师生参与面窄,缺乏后续支撑。目前一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依靠市面上专门做校园文化的公司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很多是仿照或照搬网络素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了无源之水,缺乏后续的支撑,完善。以栈子小学为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过多的动员全体师生和广大家长参与,提出的办学理念等主要是学校领导层的决定,导致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认同度不高。实践参与度更不高,因此,尽管有了文化建设,但学校的文化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师资水平有限,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进取、低要求。栈子小学对于语数外等课程的师资培养十分重视,但对于像美术、音乐等副科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则欠缺,而且师资人数严重缺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力量贫瘠。当地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在校园内盛行,老师不积极引导导致校园文化风格偏离基本要求。三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栈子小学每年会定期举办“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仅有较少部分的学生会报名并积极准备,其余学生则未能真正投入到比赛中去。学校层面看来,只注重形式上热闹,条幅和标语悬挂等,只进行一时宣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一所学校形象建设和精神风貌建设风向。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探索、需要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
3新时代有效推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基于当地环境实际、基于教育实际、基于学生实际。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建校园文化。
3、1加强制度管理,保证制度的连续性,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延续
完整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师生的具体行为,同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活动和推动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围绕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精简现有的管理机构,尝试增设“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鼓励在校师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汇编,与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的进行结合,将“文化”字眼加入到汇编中去,确保每个部门能够熟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熟悉具体做法。三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在参考、学习其他农村小学纲要的基础上,要强调文化墙壁、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四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保证建设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纲要的落实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
3、2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显性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宣传栏、墙壁画、各类指示牌、绿化环境等外显的物质文化表现,隐形校园文化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教育理念等内在的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和隐形校园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重视显性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文化的建设,整体化规划。一是切实抓好学校环境建设,构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并增加校园认同感。可以利用校园墙报等现有的物质基础作为平台,进行创意设计等。还可以利用师生自创书画等手工制作的作品作为体现“校园对话”的基本形式。二是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办学理念,遵循现有的校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挖掘和鼓励学生特长。注重品德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师生关系构建等。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到更高境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更加高雅、更加健康、更加生动的校园文化主流活动。进一步将学校精神提升至正确的三观塑造层面。
3、3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各所学校应该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习惯以及校园文化表现。校园文化需要传承和积淀,同时也更需要创新。一是活动创新,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设计更多样形式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鼓励班班行动,鼓励人人参与。如先进评比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内涵性,同时增强了团队建设精神。二是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力,更加科学、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逐渐走进校园。对于学校而言,不断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校的精神水平。
4结语
优秀、科学的校园文化是农村小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构建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是学校的建设发展之路。保障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81+192、
[2]王叶子。“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的优势与困境——浦江县实验小学的个案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33(11):106-109、
[3]张迎春。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4):96、
[4]许博。BK公司激励机制创新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www、 、
社会诚信的论文:诚信道德缺失与诚信社会构建 篇8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丰富活动、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性建设与特色发展以及科学规划与统筹协调这八个方面理清关系,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八大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任何创新都会失去根本。
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明显。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师生思想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锐意共进的精神纽带。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素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师德修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管理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业精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既要关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依照学风建设的要求来策划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巩固和加强。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形式而不考虑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注意实际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文专业可开展“中文之光”、外语专业开展“外语文化周”、教育专业开展“美丽教师”等活动,把专业学习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院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还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陶冶情操,进而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以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关系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把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条件,把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精神熏陶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和教化功能。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在校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和景墙,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书画、美工作品,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美校园。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使学生、教师产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和思维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软”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校纪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意蕴。
五、正确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满足需求决不意味着放弃对校园主体文化消费的引导。要在符合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层次。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顿消极文化现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繁荣和谐校园文化是清理消极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极文化是繁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满足需求离不开对需求的引导,否则,满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导需求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满足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而引导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既要让学生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把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和伟大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就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心其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团队活动的锻炼中成才;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集体温暖中成长。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就是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活动、文化沙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求知之火,形成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同步共进、和谐发展。
七、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特色不明显。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意味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二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三要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八、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有总体的建设目标,也要有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统建设,也要重点投入;既要统一部署,也要分项落实。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是统一的。没有统筹协调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规划目标的引领就难以推进统筹协调。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在统筹协调的思路框架中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校多区或一区多校的办学格局下,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更为重要。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校园空间的扩展,更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进行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论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不仅要在新校区中培植老校区的文化优势,而且要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做好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仅要加强新校区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不仅要持续推进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而且要统筹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xx(12)。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xx]16号。
[4] 李湘健、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xx(7)。
[5] 彭磊、徐锋: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xx(5)。
[6] 黄永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
[7] 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x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