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整理5篇)
《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篇1
《我是一张纸》是二年级下册第11课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认识到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以及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来唤起学生对纸张的爱护和节约。
这节课我用唱歌曲《找朋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纸张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看图片寻找我们的朋友——纸,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用纸情况,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纸张的作用很大。
在介绍纸的来历的时候,我使用了网上下载的小视频,生动活泼的画面,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使学生对纸的来之不易了解的更透彻。
通过做小调查、课堂表演、交流的形式,加强了纸和同学们学习、生活的联系,并且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且把课堂讲授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后设计一些小活动,使同学们真正成为保护森林、爱惜纸张的人。
总的来看,本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达到了教学目的。
《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篇2
几次磨课的过程,回想起来,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提醒以后的自己。在备课准备的过程中努力做加法,在磨课过程中舍得做减法。
课前、课中、课后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应该围绕课程目标,为国家课程服务。纸张的苦与乐标准要明确,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很多社会现象出现两可,或者仍然存在争议的。有研究价值、探讨价值的很多,但是超二年级孩子能力水平的,在课堂可以一句话概括,让孩子大概了解。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该以书本上的图例出发,从教材中来,体现教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例子更有利于创设情境。确定节约用纸的标准为:充分使用、循环使用、适度使用、回收使用。确定好后再去找相关的资源,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候的补充。
教学的时候,有几点仍然需要不断努力:本次上课采用的是自己的班级,通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等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是借班上课,我应该怎么做?没有前期活动铺垫,怎样在课堂上设计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这是今后的一大挑战;在教学语言上,要注意,特别是过渡语、小结语始终要回扣教学目标,每个大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采用拟人式的评价,沟通式的评价,创设童话的情境,让学生体悟纸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前课后活动要更好围绕教学目标科学设计。
《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篇3
《我是一张纸》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这一单元与环保和节约为主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认识到一张纸的作用,从而来唤起学生对纸张的爱护和节约。从而升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主题。
在上课前,我咨询了王X老师备课、上课的情况。她说,在“停课不停学”线上直播课堂中,这一课已经讲过了,但是她去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参加线上直播课堂的学习,都记不清《道德与法治》讲到哪一课了。但是如果直接讲第12课的时候,这一单元就剩下一课了,单元主题就会不清晰了。介于此,我决定从第11课《我是一张纸》开始上课。
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读课题,问学生“题目中的‘我’是谁?”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采用纸的自述的形式编排的。然后引导学生从主题图入手,初步了解纸的用途,并谈谈自己身边的用纸情况,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张的作用很大。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第43页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制作纸张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是木材、是森林。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纸张?让学生懂得节约用纸就是爱护树木的道理和节约用纸的道理。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在调动探究愿望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42—43页下边的.《你知道吗?》,让学生圈出描写制作纸的工艺流程的动词,让学生了解纸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激发他们研究纸的兴趣。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造纸过程的视频。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纸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节约用纸。
在44页—45页的学习中,我没有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以前和X老师录制的《节约用纸》的情景剧,告诉孩子们纸浪费完了我们就没有纸可以用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就会很不方便了。情景剧是二三年级学生表演的,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观看,内容含义也很浅显,学生看完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我向学生提出了:希望同学们把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告诉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用纸的行动中来,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篇4
二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有一个单元全是环保主题的。我校参与的是《我是一张纸》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件评比及课堂展示。
初拿到这个任务时,我们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
1知道纸的各种形式。
2.纸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要珍惜纸。
初看书上的图似乎是这个目标,然而再仔细看,发现在纸的各种形式中书上出现的四幅图的目的指向并不是各种各样的纸,而是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都有纸陪伴在我们身边,纸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又改变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从两个维度来体现纸的无处不在。从生活圈看,在生活、学习中纸无处不在;从地理空间看,家里、学校、社会,由小及大中发现纸无处不在。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再细看第二页,讲的是纸的原材料有很多,它们大多来自大自然。最后有一幅图是纸回收后进行再生纸制造。原来它的目的指向是我们以前造纸的原料是来自大自然的,但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想办法减少用大自然的材料来制作纸张,目前就是把回收的废纸进行处理、加工变成再生纸,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可以这样思考,再更多地少使用大自然的资源,用科技的方法来改造,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所以工序复杂等都不是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解读教材,吃透里面每一幅图,了解每幅图的意图,这样才能明晰教学目标。
《我是一张纸》教学反思篇5
《我来造一张纸》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有强烈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积极性,从交流、反思和评价活动的描述看,学生对造一张纸都有经历、有体会、有发现,更可贵的是还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究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反思我的感受是:
1、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用教材教”的意识。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只能“用教材教”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我来造一张纸”在教材中是安排在“不同用途的纸”的前一教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纸的特点、用途,激发起学生造一张纸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我要造一张纸的欲望,特地将两个教材调了一下,先认识不同用途的纸,再来开展造一张纸的实践活动。“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我没有让学生看课本上介绍的造纸的过程,而要求学生先在课外进行探究,课内主要由深学生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价活动。将实践环节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能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有不同的假设、计划、实践和不同的结果,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所以在课内交流时,才有那么丰富精彩的场面。
2、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科学,确实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学生在课外独立开展探究活动,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的心理需求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没有旁观者,人人是主角,都要经历自己去提出问题(例:我用什么原料来造纸?我怎样来造纸?......)、进行假设(例:能不能用旧报纸?是不是需要加入胶水?......)制定计划,(例:把报纸捣烂,倒在布上,用毛巾压干,放在太阳底下晒......),动手操作,并进行实践操作后的反思和在课堂上参与交流评价活动等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创造性的心理得到了发展,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在课堂中,我们一般都是由4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从平时观察发现,小组中真正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总是这么一二位学生,有个别学生一直处于旁观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差,或者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学生,只是扮演了观众的角色,没有积极参与到当前的探究活动中去。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时,应根据活动的特点做到课内外的紧密结合,给每一位学生有亲自动手探究的机会,获得教学的公平,让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3、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能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探究实践活动在课外开展,在课内一定要开展好探究过程的`反思。在课外的造纸活动中,有的同学能在第一次实践失败后,及时修正自己的活动计划,并再一次提出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同学在课内需要反思,说说在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让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有个别的同学首次不成功后就放弃了探究,这样的同学更需要反思,找一找自己造不出一张纸的原因是什么,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毅力。在探究过程的反思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描述,激活他们的思维,对自己的造纸过程进行评价。例在造纸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想到了看课本,只是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过程尝试了一下,当听到同学们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后,知道自已不一定按照书本上的方法去做,可以另想办法去尝试、去创造。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来于不断的探究,争取成功才能成功。在每位同学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进而确信自我价值时,这种成功感和满足感会激励着学生继续进行新的探索。这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造更大、更薄、均匀的一张纸吗?再一次造纸可不是上一次造纸活动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动手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将有更高的动手兴趣和成功欲望,使探究动向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