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整理4篇)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
1.化学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移离导气管。
g).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加热H2O2H20O2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催化剂K2MnO4MnO2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化学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笔记
领悟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化学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做练习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4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教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装配连接方法和气密性的检查;
2.要求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的气体的方法,会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气体;
3.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二、教学器材的认识与清点
1、仪器、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附集气架)、铁架台(附铁夹)、镊子、酒精灯、火柴、木块、棉花
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步骤
如何制取氧气的七步骤中注意事项中问题有学生回答。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2、装、将药品高锰酸钾用纸槽送入试管里,在试管口放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橡皮塞;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口应(略倾斜);
4、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由前往后加热。
5、收、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收集气体。(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采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
6、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7、熄、用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试管里吸入水试管破裂)以防止水槽水倒流热的试管里面使试管炸裂。
四、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收集两瓶气体、收集气体时玻璃片粗糙的接触瓶口。
①一瓶留有水做铁丝燃烧实验----提示学生回答
②观察木炭复燃
五、要提示药品回收
六、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清洁,完成实验记录单。
严老师实验课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实验课的实验步骤细节提示很到位,突出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操作很积极但两人配合的不是很好,有个别组实验完成的好效果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