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说课稿(整理3篇)
《分香蕉》说课稿篇1
说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说教学重点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说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小棒若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片。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
生:香蕉。
师:谁能说出图意?
生:两只小猴子来智慧老人家里做客,智慧老人要把12根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
二、问题探究
师:通过看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几根香蕉?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问题)
师:我们可以用12根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看谁分得最快。
学生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演示自己分的过程。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教师讲解把平均分转化成除法算式。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教师板书:÷)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列式?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香蕉。算式是“12÷2=6(根)。(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算式。教师指着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2除以2等于6。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2÷3=4(根)。(教师板书)
师:在12÷3=4这个算式中,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是除号。(板书)
师:(指算式)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分香蕉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分法,同学们掌握了把平均分转化为除法计算的方法。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想出又快又好的办法解决。
教师出示题目:18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每份是几根?把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分,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18÷2=9(根)。18÷2=9表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生:18÷3=6,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生:18÷6=3,……
生:18÷9=2……
教师肯定、鼓励分法多样化。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完成第38页练一练。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练习设计:第38页的练一练,第4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分香蕉》说课稿篇2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说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说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说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填空:
三()十二()六十二二()十八()六十八
⑴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个。
⑵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一天,猴妈妈买了12根香蕉,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要使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猴妈妈要怎么分香蕉呢?
生:平均分。(板书: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磁铁代替香蕉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表示有2只猴子,用磁铁代替香蕉,有谁要上台来帮忙分香蕉?
师:我们看每只猴子分到了6根香蕉,每只猴子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了。
2、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像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师:注意,这个算式里面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叫做“除号”。你们看,它的中间是一条横线,上下有两个小圆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算式读出来?
生:十二除以二等于六。学生跟读2遍。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6表示每只小猴子分到6根香蕉。
师:那么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6根。
3、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师:现在猴妈妈让小猴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那么需要几个盘子呢?(板书:每4根香蕉装1盘,需要()个盘子。)
师:可以看出一共是需要3个盘子,能把12根香蕉分完。
师:这个分的过程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
师:那我们还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刚才分的结果。12÷4=3(个)
学生读一遍这个算式。
师: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4表示1个盘子装4根香蕉,3表示用了3个盘子。
师:整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把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3个盘子。
师:我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同样的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师:(总结)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除得的结果叫做商。
师: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运用了除法,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呢?
总述:以后我们遇到平均分的问题,比如求每份是多少或求分成了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1、12根香蕉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分小组合作,在全班交流。)
2、看图填一填:(同学们帮小猴解决了难题,小猴又拿出一些水果来感谢大家。)出示水果图。
(1)12个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根骨头?
4、有一堆苹果,平均分给5只猴,正好分完。猜一猜,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
5、数学书38页试一试。
四、总结回顾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朋友们,乘法、除法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当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它们,所以我们要学好它们,打下牢固的基础。
《分香蕉》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说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