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收集5篇)

时间: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公共美术;艺术欣赏;能力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127-03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下称《教学大纲》)对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的任务要求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具体由哪些方面生成?笔者认为,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应由掌握宏观美术史框架脉络、分析微观艺术元素和技法、实现信息化“多看”到“会看”、驾驭主流审美观点进行评论、具备一定的动手创新能力等五个基本面生成。

一、掌握宏观美术史框架脉络

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既是具体的横向审美活动,又是有机的纵向整体性活动。没有历史联系的轨迹,就难以准确地把握和定位每一件具体的作品。哲学家康德认为,吸收知识,除了借助人先天所具有的空间和时间模式来组织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外,还需运用后天形成的知识框架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在“中国美术赏析”单元里,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过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框架脉络如下表:

时代代表艺术艺术特点新石器

时代前期彩陶形器纹饰以具象为主,动物形象与纹样居多新石器

时代后期彩陶形器以抽象纹饰居多,且直线压倒曲线(续上表)

时代代表艺术艺术特点商周青铜器商代器物纹饰以非现实动物为主,具宗教巫术文化感。

周代型制较复杂,纹饰简化、平易,风格简朴奔放秦汉雕塑

(陶俑及石雕)造型以粗轮廓的写实为主,摈弃细节,多见直线、棱角和方形。

绘画以宫殿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多见,题材多样,

初步形成民族特色,是中国绘画史第一个发展高潮魏晋

南北朝雕塑

壁画雕塑人物身躯瘦削、神逸聪慧;而壁画一般环境苍凉,形象飘逸,线条粗放唐代雕塑

绘画色彩绚烂华贵,线条流利圆润,构图饱满协调,气氛祥和愉悦,人物造型多见圆柔丰腴,世俗性、现实性特征较强宋元绘画

(山水成就

最高)北宋山水偏重全景式描绘,雄浑、辽阔。南宋山水多取微观小景,所谓“剩水残山”,风格秀丽、工致。元代以笔墨趣味的水墨画压倒青绿山水而君临画坛明清绘画

工艺明初绘画题材贴近现实生活,笔法潇洒、秀润纤细;明末清初绘画突出主观意念,造型简练奇兀。工艺则纤细、繁缛、富丽

据表,学生对中国历史朝代的代表艺术及艺术特点有一个大致了解,具体鉴赏中,就能把握艺术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做到心中有数。

二、分析微观艺术元素和技法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美学思想熔铸于所使用的艺术元素里,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审美造型和审美意境。“中国美术赏析”教学分析艺术品造型使用的艺术元素和技法,大致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审视艺术作品的构图。艺术家是否根据题材要求,把所要表达的物象按照一定的构图法则,如主宾、大小、长短、疏密、聚散、开合、呼应、虚实、浓淡等进行布局;是否突出主体,兼顾局部,主从相互映照衬托;构图有无处理好人物、景物和点、线、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绘画作品的题款、钤印是否完整;画作能否突出主题和美感,等等。

・问题探讨・中职公共美术课程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生成浅析其次,审视艺术作品的造型。造型包括绘画的平面造型,也包括陶、铜器、雕塑、工艺品等具有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立体造型。艺术家根据主题需要,绘画、制作各种可视形象,既可有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等具体形象,也可以点、线、面构成抽象非具体形象。审视应指出造型的主题与主体、主体与局部诸关系是否协调和统一。

再次,审视创作中使用的运笔、用墨和设色等技法。艺术家创作中的运笔、用墨、设色虽各显特色或各具风格,但使用的艺术元素所形成的基本技法却大致相同:

技法名称技法特点运

笔勾运笔笔势顺向为勾,用线条画出物体轮廓基本上两笔勾成叫双勾勒运笔笔势逆向为勒。勾勒常用于工笔花鸟画皴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牛皮皴等;树皮的皴法主要有鳞皴、绳皴、横皴等点笔画、横、圆、尖、描“介”或“个”字表现山石、地坡、苔藓杂物或峰峦远树,叫“点苔”用

墨破墨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泼墨笔势豪放、挥墨泼出的画法积墨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技法设色浓、淡、干

湿、黑、白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生动地表现物象色彩此外,书法鉴赏时,学生要审视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书写过程和方法是否得当。比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划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相互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相宜、全章贯气等。

学生只有构筑基本功,面对一件艺术品时才懂得该从何看、如何看,才能学有所长。

三、实现信息化“多看”到“会看”

公共艺术美术教学开设信息化课境,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一环,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替代的优点:

第一、教学深度和广度有机结合。“中国美术赏析”涉及数千年历史跨度,每个时期断面都涌现不少经典佳构。教学局限于教材和课时,往往挂一漏万。信息化课境以具体作品鉴赏过程为抓手编制课件、以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法编辑程序,突出了教学重点和知识纵深度。此外,还以中国美术史框架脉络为线索,从《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技巧》《中国美术图典》等著述中挑选部分作品和评介段落,编辑成课件辅材阅读包,置放入在互联网学校公共艺术网站,开辟了让学生尽量“多看”的知识广度平台。

第二、有利于学生提高鉴赏的精细水平。公共艺术美术信息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方便、灵活、信息量大的全新教学环境。在这个课境中,采用多媒体大屏幕和计算机演示,使用远景、近景、特写等技巧深度比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在观摩南宋画家马远系列作品时,教师从中夹入赝品。学生操作多媒体进行绘画元素反复比对后,质疑《踏歌行》一画并非真迹:在特写画面里,点苔和皴法杂乱无章,溪水波纹雷同、缺乏神韵;而《寒江独钓图》寥寥数笔勾勒的水纹,却非常传神。

第三、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强化了美育感染力。信息化课件采用音配画、画外音、画面字幕等多种手段组合。欣赏长卷《富春山居图》,配画音乐采用了舒缓、悠远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至卷末部分,配乐切换成苍凉、低沉的古琴乐曲《苏武牧羊》,凸显了画家创作时的遭遇和心境,学生从画卷营造的“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自然、旷达意境中,更领悟出画外的深沉。跨门类艺术一体化,加深了作品立体艺术感染力。

四、驾驭主流审美观点进行评论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和符号。美术教育既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促使情感不断升华,又能以人类社会形成的共同认知的、健康向上的主流审美标准评价艺术品。

主流审美观是进行评论的正确尺度。我们对艺术品的审视,以其能否产生美感,即人的感受、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功能在心理对象的刺激下交织活动而形成的、感情上愉悦的心理状态作一基本判断。美感主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但与人的生理活动紧密相联;人在产生美感的同时,生理上也产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美丑是非标准界定模糊,所以,美术教育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育人特质,在学生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学生所拥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审美理想、观点、趣味、能力、修养,是决定美感的产生、性质和程度的主体条件。

运用主流审美观点从各方面评论艺术品:

1.发掘其内容美。艺术品的内容美,一般指有具体题材、主题健康,具有清新、生机、时代特色等美的特征,以及艺术家所处不同社会阶段形成的艺术特色和风貌等。比如唐代艺术的华美富贵,宋代艺术的典雅秀丽,各有千秋;其情调、趣味、理想等都以美的形式表现而被大家认同。

2.发掘其造型美。艺术品的造型通过艺术家的笔、墨、色,刀、凿、斧绘或制,结构精巧。比如金朝武元直绘山水画《赤壁图》中近景峰峦造型用直线勾勒,突出其雄奇伟拔;远山造型用曲线轻描,极尽柔和悠远;陕西省博物馆藏北魏圆雕石佛头,依照当时美女扮相,面庞丰满圆润,秀丽端庄,凿工精美,作品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线条流畅、尺度相当,充分体现其古朴、典雅、淳厚的特质。上述造型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3.发掘其工艺美。绘画指技法和墨色的使用,而雕塑、彩陶等除了色彩之外,还讲究其载体制作技艺。在工艺范畴中,色彩是构成美术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例如金黄是宫廷使用的富贵色,北魏就见诸甘肃敦煌壁画,唐朝也散见器皿工艺品,五代及以后的画家不少以金黄敷设在绘画材质上作为底色,使画幅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不同色相、不同明度在对比中,产生和谐、明快、热烈等不同的视觉效果,表现不同的情感。工笔艺术品所显示画家的精湛技艺,更反映出惊人的创造力、意志力和耐力,使人产生美感。

4.发掘其材质美。艺术品材料如绘画用颜料、绢布、纸,雕塑用木、石、泥、铜等,其本身固有的质地、肌理、色泽和不同材质的组合,可给人以美感,包括材料外观对人的心理效应,如纹理、色泽所引起的视觉感受和生理效应,质地、肌理所引起的触觉感受。因此,艺术品除了内容、造型、色彩工艺的完美外,还注重材质的特性。艺术品使用的材质,无论是自然或者是着意加工形成的纹理、肌理、色泽,也是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之一。善于发现材料固有的美质并加以利用,是高明画家创作的一种手段,读者鉴赏也需着力发掘。

正确从各方面去感知和评论艺术品,是发挥其陶冶性情功能并得以延续传世的重要手段。

五、具备一定的动手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教学不仅使学生从“多看”到“会看”,而且还要会“动手”。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参观艺术展览、观摩艺术活动等,初步具有艺术品评介和鉴定、临摹和创作表现的能力。这是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生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1.充分利用“文化立市”政策开展教学活动。2008年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政策,全市涌现文产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近万家,宏观环境非常有利开展美术教育工作。宝安区中职学校附近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名家书画展,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这些实物真迹比照信息化网站平台,观摩学习环境氛围更为直观和贴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构想,激发了他们的动手兴趣和热情。

2.参加艺术品的鉴赏拍卖活动。近年,央视和深圳卫视多次在宝安举办鉴宝节目,持宝人和观众都非常踊跃。学校经常与主办方联系,把鉴宝现场开辟为学生第二课堂。鉴宝会上每件文物或艺术品,持宝人和专家都详尽介绍了出处、历史、鉴定方法和价值,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3.积极组织教育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学校与周边的F518时尚创意园、宝安艺术城、宝立方珠宝城等文产企业建立了实训合作基地。学生在这里运用课堂知识,进行水彩、油画、国画、动漫卡通等临摹或创作。有关单位还给学生提供了文化宣传创作阵地,宝安新乐社区请学生自行构思创作绘制数百米长墙面主题宣传画《建设幸福宝安》;宝安艺术城也邀请学生设计绘制了《科技深圳、文化深圳》的主题涂鸦墙。学生的创作,受到社会重视和好评。

4.举办校内学生书画展。为了活跃师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学校举办“校长杯”艺术节学生书画展。学生按照要求提供了数百幅国画和书法原创作品。经评选,展出近八十幅并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书画展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切磋的机会,也激发了他们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兴趣和勇气。

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教学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生成,大致涵盖上述五个基本面。当然,教学过程必须采取理实一体化,即学生通过“多看”实现“会看”的飞跃,教学双方的“教、学、做、思”融为一体,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2

一、利用艺术眼光欣赏作品,培养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首先要具有一双能够欣赏美和观察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学生才能够形成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进而分析美和鉴赏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看到作品的精神和本质,进而可以了解艺术品美在哪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真正美的艺术品是所有人都喜爱的,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欣赏明确美在哪里的。例如在学习《风格多样的建筑》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泰姬陵、狮身人面像、悉尼歌剧院等,通过具体的建筑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使学生在观看中可以了解建筑的涵义,范围,类型以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对具体建筑的观看和欣赏会在欣赏中了解建筑艺术,进而品味建筑艺术,通过观察和分析树立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无形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看和鉴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是最直观,最具体,也是最真实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时,要多引导学生利用艺术眼光来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究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二、鼓励学生探究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才都有着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古代的才子都精通琴棋书画,宋代的文人常常在诗画间游弋。外国的居里夫人的钢琴弹得是无与伦比,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是引人入胜……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背景的探究,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观,精通艺术。例如在学习《写意山水画》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游春图》让学生来欣赏和探究。学生通过观看会了解作品采用了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会了解,这种绘画方法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开创了青绿山水画法的先河。欣赏中学生会逐步地对艺术作品形成了解,完善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情况,通过鉴赏和倾听的方式来讲评山水画的内容与艺术美。学生会看到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应,通过鉴赏和观看学生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的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学生逐步地欣赏和探究,学生会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美,在欣赏中逐步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艺术内涵增强的同时,文化修养也在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相互交流切磋艺术,提高形象思维

培根说:“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在这里可以补充一句,绘画可以培养一名富有想象力的人。美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要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绘画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进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通过恰当的交流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参与到交流中会确保学生思考方向的正确性,帮助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大后的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如何绘制“长大后的我”,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和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物的特征,使学生学会合理布局画面的结构,通过细节来展现出不同职业人物的特征。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憧憬自己未来的样子。教师的帮助会促进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职业,掌握绘画技巧和绘画知识。

四、建立个性施展才华舞台,挖掘创新能力想象力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题跋;形式;作用价值;中国画

1、中国画题跋的概述

一般来说写在书、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连起来就叫做题跋。内容是鉴赏、品评、记事、考订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面写道:“题,额也……引申为凡居前之称”。[1]

在中国绘画中,只有画家在画幅上题上诗文、题跋和印章之后,才算完成了创作的整个过程。所以题跋是中国画艺术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国画独有的特征。在画幅上题跋,是我国所有画家艺术思想的产物。

在中国画中写意的文人画在绘画观念上特别强调托物言志、怡情悦性和表现画家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艺术的表现上,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同时注重“书画同源”和“诗文入画”、“以书入画”,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就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思想。

2、中国画题跋的作用

题跋一般寓意深刻,概括精炼,并且要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少画家甚至喜笑怒骂,谐庄成趣,借题发挥。书写画跋语不是很简单的随意就可以写成的,它来之不易,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写绘画,而它重要的是在用题跋表达画外之音画外之意。懂的这些知识后,然后再来欣赏国画就比较容易了,也可以说是欣赏国画的入门之一吧。下面就讲一下题跋在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里面的欣赏作用

2.1欣赏花鸟画

郑板桥有一幅名画叫《兰竹》,如果单单只从画面来看,它只是一颗墨兰再加两枝墨竹,并没有引人入胜的地方。但是读过他题画诗“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你就会被这位愤世嫉俗的画家带到了他那孤影自赏的意境中去。清代扬州画派李鲜的一幅《鸡冠花》是中国画中比较常见的,可是他在画中的题跋写道:“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不仅使鸡冠花具有人格,还表达了画家的清高思想。还有在国民统治时期,王友石在《向日葵》上题跋:“恨尔一心偏向日,不知日落将谁倾。”用谐音作比喻,把日伪、汉奸和走狗骂得拍案叫绝,表达了画家的一颗爱国之心。

2.2欣赏山水画

近代画家蒲华的《山晴水明图》,画面远景山峰浑厚,中景竹林幽深,近景有两个人相遇在桥上。这幅国画画面要是不看画面上的题跋的话,无非是很常见的“可居可游之景”类的文人山水画,但作者在画上题:“山路苍茫风日晴,相逢路上画幽情。地多山竹宜琴鼓,水气空明竹气清。”题上这首诗,一下子使这幅画的题意深化了。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有写景也是有在写人,也深化了整个画面的主题。

2.3欣赏人物画

现代齐白石画的一幅写意人物画中,画面上有一位老人依靠在一个褐色酒坛上打鼾。第一次看感觉不到新鲜,如果再看题跋:“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的话就有不一样的效果。作者借画劝当官者廉洁,其表达的非常深刻。从而加强了整个画面的艺术魅力。当然,有些人物画没有题跋,这就要去仔细体会了。由此可见,国画中的题跋不仅能使画的主题更加突出,也能增强写意画意境的高度,还能使观赏者对画家在其作品中的画外之意有所感悟。因此读题跋是欣赏国画的导游,欣赏国画不能不去品鉴题跋。

3、中国画题跋的价值

历史价值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市场价值的载体。中国画题跋是我国一种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在中外艺术史上有非常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绘画形成了三大系:皇宫绘画、民间绘画和文人画。一般是继承了传统卷轴画形制和传统文人画精神的现代中国画。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性到审美性转变的过程,并发展出独有的艺术价值,从而体现了浓厚的文化价值。

绘画的题跋对作品市场价格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1996年中国嘉德推出的傅抱石的《丽人行》画,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的题跋使该作显得更加珍贵,最后以1078万元卖出去了,创下了当时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最高价格。

题跋中的字句有的很有文采,有的很有画意,有的论理非常的精辟,有长的也有短的,还有有诗文的,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虽不能算全面,但也精彩丰富。比如像摘录自《南田画跋》、《画耕偶录》、《大涤子题画诗跋》等书的文字,文采斐然,读来真能使人唇齿留香,心神怡然。

中国画的诗文题跋,是以依存于所题的绘画形象为前提的,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题跋本身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同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价值。后人在评判一件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综合考虑作品本身和其题跋的价值,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4、总结

题跋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画的历史是同书法、诗文同辙的历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五代之前,绘画的题跋很少见,一直到北宋时期才渐渐多起来,到了明清时期,题跋已经相当讲究了,成为画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中国画上题写,可以用来“抒发感情,阐述或发挥画意”。也可以用来“增强绘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合到一个画面中来,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形成了中国画的特色”。现代中国画的题款形式种类繁多,使题跋这一古老形式更加走向完善,更具有审美特征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德富.中国书画鉴定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4]徐邦达.再谈古书画鉴别――款、印、题跋极其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J].

[5]行晋校刊.津逮秘书[M].汲古阁刻本,壬戍上海博古斋影印.

[6]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鉴赏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国画展;展示;设计;艺术;鉴赏

1前言

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主要在画展观众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得以应用。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在艺术鉴赏分类中,可大致将其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共三个部分。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体现主要在上述三个部分中得以体现。其在具体的应用活动中,更具人性化,更能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可有效将展示信息传递给参观,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尽可能的抓住受众的心理,并为其为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

2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在审美直觉阶段中的运用

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艺术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直观而做出的一种对其本质性和内在联系的迅速而直接的当下综合判断[1]。在艺术中,审美直觉既可以作用于创作,也可以作用于欣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审美直觉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

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都是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重点要领会的内容。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它的种类繁多,按其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按表现方法有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因此,在开展国画展展示设计时,应遵照列别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一个类别为一套展示,便于观看画展的受众,在走进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了解。

其次,在画作说明是上,国画作品还要署名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这也是国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画作说明的比例分配中,重点介绍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作品内容的简介内容较少,其一方面为受众鉴赏画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艺术作品,一般会展现出创作者这一时期内,自身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受众想要更深一步的了解创造人的国画作品,还要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上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领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进行国画展展示设计中,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在深入了解了画展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针对画作的内容进行周围环境的营造,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同时结合,再能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2]。

3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在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的运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使艺术审美活动进行到高潮,激发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鉴赏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使受众受到心灵上的洗涤,将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也是艺术鉴赏的高潮部分,也被称之为最高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除了所鉴赏作品的所要达到的硬性要求外,还要保证外在展示的最优化,使受众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均达到最佳的精神境界。

其中,展厅中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等设计都是重点考察的环节,要保证其余与展览内容的本身具备同一性,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营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设定不同的浏览路线,丰富受众的视觉感受。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语言,为国画主题的展示创造氛围,使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和谐统一[4]。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现象。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目,是众多曲目中的经典范作,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场景,再听众脑海中描绘着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艺术鉴赏的的心灵相通,提高观众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4信息反馈设计在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产品“信息反馈设计”就是在受众鉴赏国画作品之后,所产生的鉴赏感受,并以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加以叙述出来,并被加以收集和整理。而鉴赏评价,则指来源于艺术批评家的言论,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但画展受众的评价专业性较低,但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使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由此可见,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十分丰富,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不但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也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扔钱。此外,还可以进行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将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加以记录和整理,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5结语

中国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国画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简单刻画,而是在通过利用独特的绘画创作技巧的基础之上实现艺术形象与主题思想的统一。其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国画展展示设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春霞,米梅月.建馆收藏艺术珍品展示国画艺术神韵——国画大师易图境作品收集回顾[J].档案时空,2015(12):22~25.

[2]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