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设计导则(收集5篇)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篇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景观设计
Abstract:urbanwetlandparkcityisanimportantinfrastructure,haveveryimportantsocialefficiencyandtheecologicalfunction.Itcanimprovethehumanlivingenvironment,andtokeepthecitygoodecologicalconditions,creatingcomfortableelegantgardenenvironment,richpeople'sculturallife.Thispaperdiscussestheurbanwetlandparkplanninganddesignprinciplesatthesametime,initsform,plantconfiguration,waterfrontspaceandenvironmentartsketchandstructuresoflandscapedesignalsoisdiscussedinthispaper.
Keywords:urbanwetlandpark,planninganddesignprinciples,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界定
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闲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如调解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是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是人类资源的资源宝库。因此,它被赋予“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动物乐园”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年)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有如下定位:“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中的湿地资源结合城市公园的相关功能,完成湿地与城市公园功能的协调,最终实现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需遵循以下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2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一原则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强调在湿地景观营建中,有计划的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指增强整个湿地系统内各个部分的连通性并加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因此,在进行湿地规划之前要调查原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情况,充分理解原有场址的特点,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势等基本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状况进行规划,才可以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
2.3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气候等各方面的资源,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对城市湿地资源需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保护、回收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设中使用高能效、生态型的资料和工艺手段,尽可能的使湿地资源保持在弹性范围以内,实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近、长期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3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近年来,湿地公园设计迅速发展,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湿地公园设计是以不消耗资源为最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着重发展非资源消耗型的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服务业,有着一定的开发利用空间。湿地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湿地公园设计的复杂性,并且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湿地公园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湿地公园设计才能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3.1在形态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湿地公园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湿地公园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3.2在植物配置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3.3在水岸空间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显示湿地公园设计的自然野趣。
3.4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湿地公园设计人性化的特性。
湿地公园设计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湿地公园设计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4结束语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湿地设计的时候要十分关注其生态作用。
陈昌雄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与自然;
城市公园作为提供市民休憩的公共场所,不仅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环境,而且促进城市人文活动的交流,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由原先的休憩、游览、教育逐步偏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为更好地顺应城市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满足功能同时,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需求。
一、城市公园定义
早期的城市公园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局部开放及公共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他仍具有花园的性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19世纪50年代,纽约等美国的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同时也面临城市大扩张引发的环境问题,中央公园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奥姆斯特德及沃克斯二人合作纽约中央花园,标志着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景观的到来。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它主要是规划建设于城市范围内的绿地,为居民提供日常的游览、观赏、休息保健和娱乐等活动,而且具有美化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等作用。根据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绿地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回顾我国城市公园发展过程虽然不断前进,但与世界发展水平比还是十分缓慢,这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十分不协调,跟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公园建设水平的差距还是很大,主要表现为人均面积低、公园类型单一和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低等问题。
二、城市公园景观的意义
城市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城市景观、丰富市民生活为目标,在组建城市公共生态生活空间的同时,兼具人文意义,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使城市重新换发文化活力;此外,城市公园担当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为城市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建设还可以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城市与公园的结合可以提升城市的土地价值,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景观可以使城市富有魅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3.4、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设计中应尊重当地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当地历史、风俗等,吸取当地人的经验,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达到与地方建设的协调。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3、安全实用原则
公园作为公共活动场地,景观设计在实用基础上,应尽量规避公共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休憩、赏景、集散、活动铺装场地内及周边绿地种植设计,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他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使公园与其他空间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有一种可能。
3.5、生态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脸谱之一,城市生态保护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显露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是指导城市公园整体定位的依据,景观设计通过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通过合理布局及各个功能空间进行具体打造。
4.1、空间规划的有序布局
公园的布局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一般来讲对建筑群附近及要求较高的园林种植类型采用规则式进行布置,便于人的活动;而在远离建筑群的地区,自然式布置则较为常用。例如北京中山公园、广东新会城镇文化公园。在规划中,在原有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树少,面积小以规则式为主。如果在原有地形起伏不平或丘陵、水面等地,面积较大以自然式为主。
4.2、合理功能的划分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方向,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功能分区规划要依照各区功能上的特殊要求、公园面积大小、周围环境、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体、植被)、公园的性质、设施的安排等进行。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的功能一般有:科学普及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公园管理区等。
4.3、景观的互相渗透
各个不同功能区块将公园划分为零散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上应注意各个空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硬质铺装或小品,吸引人的不断探索,导引人向不同空间发散。在通过软景植物将各个空间进行联系与渗透。此外,除各个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景观设计上应注意人工与生态环境的渗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4.4、良好的植物氛围
植物作为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植物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园的工程质量,及园林植物功能的发挥。合理有效的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在设计中,应综合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绿化空间。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色彩等自然因素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
4.5完善的配套设施
城市公园的配套设施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选择亲人的尺度及适宜的材料。在布点上,结合人的活动需求,人流多的空间集中布置,过度性空间,按散点固定距离进行布置。
五、现代公园设计趋向
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是以环境和社会效益为前提推动发展的,环境效益凸显其景观的艺术观赏性及生态效应;社会效益在考虑城市居民对公园功能的不同需求的同时,还综合考虑环境的营造对周边环境的溢价效应。在城市公园日趋凸显其重要意义的今天,城市公园的建设,由当代的迫切需求,到如今的主动营造,争取的城市溢价的发展。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随之面临多重生态及社会因素的考虑,为公园设计提供更多可能及创造性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语:城市公园是在城市变化中求发展,景观设计不变的则是在满足公园建设功能的基础上营造自然、舒适、怡人的公共空间。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城市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对话,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综泽.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过程设计导则实施
1、对于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本论文立足于二次订单设计的意义诠释,从城市设计不直接创造物质城市、而创造一个使他人能够进行直接创作的决策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2、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的理解――过程论:
城市设计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依存和影响,前一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实施管理的要求,是否为建设项目设定了适宜的标准;后一阶段协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专家决策,缺乏公众影响力等,都可能带来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预期的实效的城市设计。
2.1方案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设计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对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间本身的设计而言,其空间形态设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空间效果是否宜人,就设计的研究基础而言,其研究内容是否有翔实准确,对策是否有针对性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性只针对设计层面面向实施阶段或与实施阶段紧密相关的内容。它包括(1)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2)设计导则的合理制定,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后期的实施过程(3)对于整体设计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2.2实施层面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文本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落实,开发商的实施,才能最终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有效性还包括实施层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标法定化(2)实施激励机制的指定(3)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的设立。
3、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3.1设计层面
3.1.1对于设计程序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型内容,对目标的研究、对过程的设计更是提高城市设计实效的重要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一种对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要素进行主动组织的行为。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大规模城市设计项目实施往往并非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无法预测。仅靠设计方案来指导实施,往往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所以科学合理的制订导则,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细。才是切实有效的贯彻城市设计思想的方法。
3.1.3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使各利益群体能在导则的制定上达成一致。公众参与的人选问题上不应一味强调人数的增加,而应该强调在尽可能覆盖利益群体基础上的数量集成。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主要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开发商与企业集团,其二为地方社区组织,其三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各类会议等形式获取公众对于导则制定的看法和建议。
3.2实施层面
3.2.1部分指标法定化:
对于建筑设计成果进行核查把关是城市设计决策得以有效贯彻的主要途径。项目审批的执行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将导则的地位从普通的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令工具,这种地位的转变是审批程序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规划体系当中,城市设计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定的规划体系当中,业已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导则条例应当依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考虑将规定性导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当中,使城市设计导则能更有效的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发挥效力。
3.2.2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运作往往由设计师、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分子作为操作主体,一个城市设计的最终实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开发商、市民、建筑专家等都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彼此的相关性和矛盾都影响着对物质空间品质标准的选择。如果仅凭少数精英分子,最终只能导致其“努力贴近”而无法“完全代表”社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缩小设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认识差异,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效用。
项目的审批过程是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相应级别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建设开发依据,再通过“一书两证”的建设管理体系完成对设计个案的城市设计管制的过程。在颁发项目建设工程许可证之前,应当组织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3.2.3实施的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国有政策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统一安排向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和转变,开发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判断,在有利可图时趋之若鹜,反之则退避三舍。鉴于此,城市设计有必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对私人开发加以引导,调节个体开发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偏差。
在此可参考美国城市设计激励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策略: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政府资金投入,向开发商表明政府建设决心。增加项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拉动私人资本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运转。城市设计资金策略主要包括经费援助、赋税/租地价减免与信贷支持三种形式。
(2)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这一措施既有助于稳定开发市场,同时也使得特殊价值用地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3)连带开发:以社会责任分摊为原则,要求私人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附加建设与自身项目无关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项目
3.2.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
4.1.2位置和周围环境
街坊位于中心区南片区西侧,北临深南路,东、西两侧分别为益田路、新洲路,南侧为福华一路。街坊北侧为正在设计中的深圳彩电中心,东北和东侧为正在设计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广场,东南方向为今后开发的商务中心区,22号街坊南侧为办公楼和社区购物公园。23-1号街坊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街坊西侧为五洲宾馆。
用地面积:22号街坊6个地块面积合计5.32万平方米,23-1号街坊7个地块面积合计5.66万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设计的要求
(1)根据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概念,及22,23-1街坊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时序,考虑与其它周围区域特别是未来发展的商务中心区的衔接和配合,从而确定该地区城市形象基调,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原则,为各地块的单体设计提供指导。
(3)进行交通组织分析,并确定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停车数量、人行系统布置。
(4)对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的环境设计,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广告及各种公共设施(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阶段设计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个概念汇报说明:经专家研究讨论后,第三个方案被确定为优选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缩小了每个地块的面积,第三个方案在利用每边多出来的退后红线用地,集中处理,形成两组公园,东边一组,西边一组。三个土地调整的方向都是缩小地块,增加建筑覆盖率,增大容积率,避免出现退后红线过大,或者在红线内造小公园等。
4.3.2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1)导则所涉及的内容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了空间的重新构筑、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保护环境设计四个方面。
在空间的重新构筑这一部分中,导则要求新区根据田字形街道网络布置:13个开发区段的形状力求简单,大多成直线形;拟建东西两个社区公园;设立福华一路和公园的街道为主街;连通两个公园的街道为食街;面临建筑后面或者侧面的街道为辅助街;由建筑立面构成的街道立面线不允许有后退或者参差不齐;高层建筑必须错开建造;地面停车场的必须设在街景视线以外。
在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指南部分中,导则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骑楼使车流和人流尽量分开;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设计;人行道、铺地材料、路灯、街头设施和街道绿化的设计;公园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部分中,导则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与规定的街墙立面线看齐;规定了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窗墙比;连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宽度;对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离、塔楼体积变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设计必须表明塔楼顶部的形式与建筑的整体协调并尊重周围环境。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如下表
(2)导则的具体表达
评审委员意见:1号方案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塔楼体量处理较好。功能分区明确,空间联系合理,商业面积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细部处理细致简洁,不足之处是群房立面处理不够,群房内部空间处理缺少变化3号方案在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处理较好,但是立面不够简洁,缺乏形式的统一感4号方案比较突出,立面处理简洁明快,群房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塔楼设置了空中花园,楼顶还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设施,设计有新意,但空中花园过多,减少了实用面积2号和5号方案与城市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异。
免税大厦的中标方案可以说严格依照导则上的建筑外观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对中标方案的修改过程比较简单。
4.4.2总结
4.4.3.1设计层面
总体来说,导则的制定是相当有效的,通过绩效性与规定性指标的分等级制定,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建筑单体的某些控制指标上,有些细节指标制定不够合理,详述见下文。
导则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导则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众参与还处于“咨询型”的低级阶段,对城市设计的编制没有重大影响。
(2)只是完成了设计阶段导则的制定,没有对整个设计程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应该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4.4.3.2实施层面
城市设计导则的执行力度
(1)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则中有关建筑立面窗墙比以及建筑体量的规定评审后期有所放松。
导则对于建筑窗墙比和退台的规定如下:
低层建筑为地面到14-17米之间标高之间的建筑部位,外墙至少有40%的面积使用石料或者铸石贴面;二层至40米标高内,玻璃面积不得超过墙面的40%;塔楼外壳的玻璃面积可达40%-50%;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设的两栋写字楼和现在建设的写字楼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譬如:建筑风格和窗墙比。如图,分别是最早期建设的国际商会大厦和中期建设的中心商务大厦,前者的窗墙比严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楼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墙,很明显,后期管理部门执行城市设计导则的力度与早期相比,已经大大放宽。这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为满足窗墙比的规定,本来可以设计的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被高密度的竖线条墙垛遮挡了大部分光线,狭小的窗洞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开敞的视线。因此,在后期评审工作中,评审委员有意放松了对于窗墙比的限制。
(2)导则中合理有效的规定严格遵守,各个项目街墙、步行系统和塔楼的位置等严格按照导则规定进行评审。如骑楼的建设,符合深圳的气候特征,能够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统一街墙的规定,导则提出减小并统一建筑退红线的规定,从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间。
可以说在评审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审批的,同时评审委员也结合实际对导则当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调整,总体的实施过程是理想的。
但在实施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者没能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导则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项目的评审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在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地组织会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5结论:有效的城市设计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送出去,而必须在组织体系中制定一个适应需求、实践变化的弹性规则,并将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过程与社会及权力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视做一个从设计到实施无断裂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georgerv.aproceduralexplanationforcontemporaryurbandesign;金广君译.当代城市设计诠释.规划师,2000(6):98-103
[2]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3]SimonHA.ScienceofArtificial;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创兴出版有限公司,1996
[5]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6]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曹曙翁一峰.城市规划,2006(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规划设计指南》;「美SOM建筑与规划设计公司
[8]《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高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规划师,1999(2)
[10]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庄宇.城市规划学刊,1998(2)
[11]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为案例;房文君.2004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篇4
前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而城市公园家具则是公园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公园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而又与游客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因此它的设计与布局应体现出对人群的关怀,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公园却缺少适宜人居、充满关爱与温馨的户外环境。随着生活品质的日益改善,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公园内的家具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简陋的公园家具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城市公园家具概念及分类
1.概念
城市公园家具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整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借鉴鲍诗度先生在《城市家具系统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家具的定义:为方便人们进行健康、舒适、高效的户外生活而在尘世公共空间内设置的一系列相对应于室内家具而言的设施。从概念上来看,城市公园家具从属于城市家具,以城市家具概念为依据,作者将城市公园家具定义为:以城市公园所属的户外空间为使用环境,为游客提供休息、娱乐、便利、照明、信息识别等功能的家具。如:座椅、垃圾箱、标志牌等。
城市公园家具具备了其他类型户外家具所具备的功能与社会价值,但又有相对独立的规划和设计定位,不仅强调设计的人性化,让游客以放松的状态享受公园环境,又展示公园的主题性特征。
2.分类
城市公园家具根据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坐卧类、信息类、照明类、便利类及其他五大类(见表1)。
表1城市公园家具分类
类别类别举例
坐卧类座椅、凳、亭、廊等
信息类方向标识、标志牌、电话亭等
照明类路灯、地灯等
便利类洗手器、直饮机、垃圾箱等
其他栏杆等
城市公园家具人性化的概念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社会载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生活习惯、价值概念、审美情趣、历史与文化沉淀等。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主要是体现在人的情趣和感觉。因此,城市公园家具的设计除了应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外,还应注重人们的安全需求、认知需求、社交需求等。特别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它们是人性化设计的基础。
城市公园家具人性化设计缺陷
近年来,随着人们群众对城市环境的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园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使得公园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经调查发现,个别城市的城市公园家具在人性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家具的布置和规划略显平庸
公园是一个供游客长时间观赏、游玩散步的场所,人们在疲惫之余需要得到较好的休憩。因此,城市公园家具要考虑其最基本的功能性,即提供游客良好舒适的休息条件。按照护理学的概念,舒适是人在其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精神状态,是身心健康,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感觉。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是自我满足的主观感觉。所以,公园家具不仅仅需要提供休憩的基本服务,更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功能――“舒适的休憩”服务。
图1A公园座椅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公园家具只提供了基本的休息功能而缺乏人文关怀。如图1是A公园的户外小剧场的座椅,该家具靠背设计的弧度缺少脊椎生理曲线的考虑,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依靠,会感到后背脊椎的不舒适,游客得不到很好的放松休息。另外,有些座椅的空闲却是由综合设计时缺少科学考虑而导致的,例如炎热的夏天,人们会选择阴凉、干净的设施就座,但如若不考虑树木的生长和遮萌,就事与愿违了。如图2,在B公园中,炎炎夏日的暴晒会使座椅具有较高温度,且座椅的位置处于太阳直射下,没有大树的庇荫,不适合游客休息,只能成为户外观赏物。
图2B公园路边座椅
2.家具的种类略显单调
公园里的休息设施应避免因一些设计问题而导致实用率不高的现象,在设计时应多方面考虑各种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例如:老年人喜欢有靠背并且坐起来舒适的座椅,中年人的要求低一些,仅简单坐具即可;年轻人则更为随意,仅有适合的高度和宽度即可就座了。其次,还应考虑不同人群的人数和活动特性,例如:游客可能是一个人、两个人或是成群结队,他们可能在吃东西、看风景、休息、社交或从事其他活动。因此,公园需要提供各式各样的座椅供游客依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老人们可以选择有靠背和扶手的座椅;小朋友可能喜欢台阶或巨石群;吃午饭的人需要桌子;聊天的人们需要围成一圈的石凳等。
3.对家具的设置点的安全性估计不足
家具的安全性包括产品的造型和材料的要求,同时家具的布置地点对游客的安全性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公园的座椅布置,在放置座椅的场所要考虑使用者的各种情况,防止游客在使用座椅的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如图3为C公园中树下的水泥组合桌椅,该座椅处于树荫下,地理位置应该是较为理想,但是由于地面的泥泞湿滑使得游客认为在前往使用该座椅时有可能会导致摔倒受伤,因此在雨天期间都无人使用。同样的,图4中C公园一河边的座椅设置离河道过于靠近,且河岸边也无防护措施,使得该座椅的使用对游客存在着较大的落水安全隐患。
图3C公园水泥组合桌椅
图4C公园河边座椅
4.维护频率不高
公园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导致残缺、损坏等现象,如果家具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那么该家具就会逐渐失去基本的使用功能,从而造成对景观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甚至于对游客安全的威胁。因此,公园家具需要加大周期性的维护频率,加强防潮、防腐处理。同时,公园管理部门还应提高游客保护公园家具的意识;成立公园户外家具维护小组,定期对家具的功能性、安全性进行检查,定期清理和维护;设计公园家具时设计师应考虑家具使用的场所,根据其材料的特性进行防潮、防腐等技术处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年代较久的老牌公园,存在座椅板条丢失、地面断裂、座椅板条老旧等情况,这些来自于使用者的磨损和毁坏、人为破坏以及座椅自身缺陷。当使用者对座椅的外观的状况和座椅结构强度有所怀疑的时候,该座椅就将被废弃。如图5为D公园的湖边座椅,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座椅的木质材料座面已经陈旧,部分有点损坏,不仅影响游客的休息,同时还破坏了环境的美观。图6是C公园的石质座椅,椅子上长满了青苔,由于座椅本身采用的是石材,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加上公园地处岛上,空气湿度较高,较容易出现此种现象,潮湿的青苔会让游客在使用该类家具时会有心理负担。
图5D公园湖边座椅
图6C公园石质座椅
城市公园家具人性化设计原则
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城市公园家具,“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此处的人指的是公园的服务对象――游客,包括妇女、儿童、青少年以及老人等。他们属于城市公园中的常客。根据城市公园家具个别出现的若干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园家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公园家具的首要基本特性,它直接体现了家具的使用家具,没有功能就不能称之为家具。它要求所设计的产品首先应符合直接使用用途,满足使用者的某种特定的要求,而且坚固耐用;同时,家具的形态、尺度应符合人的形态特征,最大程度地消除人的疲惫,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公园生活环境。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的概念就是意在保护人,使人的躯体和生理功能免受损伤,以及使人的心理不感到恐惧和害怕,并能使人健康、舒适和高效的进行生产、生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安全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生活品质的最基本保证。从本质上来说,安全性是公园家具设计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安全因素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众普遍性关注的问题。
3.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公园家具的可持续性体现现代化设计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着眼于城市公园的长远利益,关心城市公园的环境效益。该原则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设计的出发点在于公园家具的材料,尽可能的使用无毒害、易加工、可再生的材料。二、在家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安排专人进行定期维护。因为城市公园的人流量一般较大,公园家具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家具中松散的连接件、刮伤的表面以及破裂的塑料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恶化,慢慢的会从美观上和功能上彻底摧毁家具,提高对家具的维护频率就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改善和延长公园家具的使用生命。
结束
公园城市设计导则篇5
Abstract:Thethesisdiscussessomeoftheecologicalprinciplesandfactorsinlandscapeplanning,andhowtoapplytheecologicalprinciplestothepracticalconstructionisanalyzed.Thethesisalsodiscussesthequestions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whenbuildingapark,andthenthesolutionisfound.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理论;生态原则
Keywords:citypark;landscapeecologytheory;ecological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0-01
1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1.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
1.2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源增多、面积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而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他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公园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应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2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2.3连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2.4生态位原则。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2.5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
3生态景观原理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3.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应当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多采用本土树种,铺装及景观小品等装饰材料选用当地材料。
3.3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应用植物的姿、形、色、味等生态特性,使得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3.4处理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
4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极为有限。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的“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此,建设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性,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为景观设计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讨论[J].中国园林,2003,(12):51-53.
[3]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2002,21(3):61-64.
[4]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