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古代礼仪(收集5篇)

时间:

古代礼仪篇1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五、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古代礼仪篇2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礼仪之邦;尊敬长者;尊贤用贤;仪式适宜;礼貌待人;仪容有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中国有着完备的礼仪体系,礼仪文明渊源流长,深入人心。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原因是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礼仪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素质及其修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文明曾在几千年间影响着东方世界,中国因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备受世界瞩目。

一、尊敬长者。

在中国古代,礼仪最初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从宗教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但它仍具有现代价值。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所以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不仅仅是因为老人阅历丰富社会经验积累的多,更多的是他们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先躯。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仅只是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老百姓的的生活中,而是从君主、氏族到整个的官绅阶层都形成了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礼治”。《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古人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干部孔繁森不孝顺父母者不交,不爱父母兄弟者不交。“常回家看看”这句话的广为宣传,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亲情的重视,任何行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带来温馨,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二、尊贤用贤。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要求。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古时有唐太宗任用平民魏征,有著名典故“三顾茅庐”家喻户晓。尊贤用贤,从古至今被视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不会忧国忧天下之民,更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有所行动。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国家的发展创造奇迹。得贤得人民者得天下。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呈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有能力的人因为不能适应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而未能被任用,而一些只懂阿谀奉承的小人反而在得到重用,如果长此以往让有识之士未能发挥其才干,对国家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好在新一代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良影响,并下决心要加以解决。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的尊贤用贤,就必须赋予其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论平民与贵贱,更要赋予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贤人之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三、仪式适宜。

我们说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中秋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是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中秋佳节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春节时,无论远在何方都要回家和亲人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一些传统节日已被我国政府申为文化遗产,成为保护对象,并在外国有扩散与我们同欢乐。但是,每年春节老百姓欢度佳节时,由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甚至于引发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中秋、端午传统节日过度包装传统食品,或借机被要求请客送礼等现象让普通老百姓非常反感。我们说在这过程中应把握好“度”,遵循适当得当原则,不要把节日过于经济利益化,把文化的内涵抛之九霄云外。让我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不要忘了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

在传统仪式中,“婚丧嫁娶”历来为老百姓重视,但把美好的婚礼仪式当成变相炫富甚至是敛财的渠道的人,实在让人唾弃。怎样让婚礼既能留下美好回忆又能不铺张浪费,既遵循传统仪式的庄重又体现现代人的节俭,是年轻人在举办婚礼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事。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老人在世时不懂关心照顾,老人去世时却想通过大操大办来弥补自己的愧疚。现代人在遵循传统仪式的同时,更应深刻领悟传统礼仪“百善孝为先”中“孝”的精神内涵。

四、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自古以来与人为善、笑脸相迎、礼尚往来、言辞有礼都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善字当先,真诚必不可少,出自内心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待客要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服务行业更是要做到五声即:问候声,招呼声,道歉声,感谢声,道别声。杜绝四语:蔑视语,烦躁语,否定语,斗气语。在与人相处时注意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立场、习俗、信仰、忌讳。所谓:“不责人之所不及,不强人之所不能,不苦人之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待人以礼,言语谨慎,好言难得,恶语勿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2、礼尚往来

《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无时不刻都要与他人打交道。而礼尚往来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礼品既是社交的纽带也是人品的延续。送礼能促进人际交往,加深友谊,联络感情,馈赠这种形式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商品时代的崛起,人们追逐名利的加深,形成了送礼纠结,形式五花八门,别具匠心,把它的本意扭曲淡化甚至错误化了。我们古人讲究送礼注重情意,礼品是情意的载体而不是商品,情意是无价的。所以古人又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正是强调了礼品的情谊性,淡化了功利性。礼尚往来还因随时避俗、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

3言辞有礼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相见道好,偏劳道谢,托事道请,失礼道歉化干戈为玉帛。言辞有礼,除了应遵守相应的礼貌礼节习惯外,善于使用敬语既是礼貌的基本要求,也是美好心灵的体现。简单的五句十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就能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人交谈时,用语讲究礼貌礼节,能适应对方普遍存在的渴望尊重的需求,能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感情,为交流合作、和谐相处创造融洽的气氛,更为成功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仪容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包括容貌、姿态、个人卫生和服饰。人们着装要清洁整齐,仪容大方。“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站姿,体态美的起点;坐姿,高雅仪态的的表现;走姿,动态美的展示;表情,内心世界的窗口;肢体语言,举手投足皆潇洒。细节决定成败,结果说明一切。而谈到服饰,我们国人更是对其了如指掌,中华服饰是与中华礼仪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如独具民族特色的汉服,汉服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瑰宝。汉服明显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给人一种简单、纯朴、洒脱飘逸的感觉,线条柔美,朴素平易,便于劳作。至今在一些重要场合或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祭祀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仪容有整特别强调“得当适当原则”,一个人的美是其形体美、服饰美、容貌美和姿态美的综合体现,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也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那些盲目追求时髦,或是将西方服饰礼仪生搬硬套到中国人身上的做法,只会不伦不类,引人耻笑。我们的一些明星在西方国家走红毯时,穿着体现中国传统美元素的礼服时,往往能获得西方人由衷的欣赏和赞美。关于仪容,总理也早已教导我们“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六、不学礼,无以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在继承和发扬“温·良·恭·俭·让”之五德并谦逊客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古人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中国人也一直以勤劳节俭著称。古时《三字经》中就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其次“三纲五常,不容紊乱。”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使我国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我们在与西方礼仪融合时要合理有效的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是西方礼仪,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对照我们与西方社会的礼仪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但我们更要关注到传统礼仪之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振兴民族,复兴文化,虔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将传统礼仪之美作为一种财富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宗旨没有太大差别,由于古代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的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时,应着重选取对今天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某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行为亦有增无减。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讲礼貌得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教养有导,礼貌待人,对事有节,生活中会多一些有序与文明。如把上述所举的例子加以改造、传承、创新,这对于我们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礼仪,是全民的意识、全民的需要、全民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文明。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再加以创新,重编一套现代文明礼仪服务于现在和未来。

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服务接待礼仪.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古代礼仪篇3

关键词:家具;礼仪文化;现代中式;设计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1][2]。礼仪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礼仪文化渗透到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3],因此,研究礼仪文化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对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有着现实意义。

1中国古典家具中礼仪文化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原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4],强调的是精神,而不是纯物质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家具正是在礼仪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被赋予了礼仪文化的内涵。

1.1造型上的体现

礼仪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言行举止,而且间接影响了家具的外观造型。例如:官帽椅的造型。当人坐在官帽椅上时,头部靠在脑上,腰依在“S”状的背板上,两手自然垂放在两端扶手上,这种姿态正是礼仪文化中倡导的彬彬有礼的姿态。又如,皇帝宝座的造型比较宽大,作为皇帝办公接见文武百官的家具,为凸显皇帝地位,选用此种造型,有别于普通的椅子,可以保持一种正襟危坐的姿态[5]。这种坐姿正是受到礼仪文化中主宾之礼的影响。

1.2功能上的体现

在礼制秩序思想的影响下,在家具使用功能上,有服务于高贵人群的交椅,也有服务于地位低人群的玫瑰椅或凳类家具。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在野外活动中,让为官最高者休息使用,每当出行郊游、围猎时,会有人扛一把交椅,专供为官者累了休息使用,交椅成了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玫瑰椅是家庭地位低者使用的坐具,其特点是尺寸小,用材细,给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从功能和尺寸大小上看,都有别于交椅、圈椅和官帽椅等家具。凳类家具通常是指没有靠背,没有扶手的一类家具,用料简单,用途广泛,一般不出现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属于档次较低的家具。

1.3装饰上的体现

在礼制秩序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礼制秩序的限制和约束,因此,装饰图案也有着等级之分。例如:御用家具在装饰上运用大量雕龙手法,官员大臣用龙图案做装饰的家具,只是小面积点缀,用到的龙纹图案也不一样,百姓的椅子则很少用到龙纹,从中国古代家具装饰图案上的禁忌中可以看到,礼仪文化也影响着人们对中国古代家具的装饰。又如,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宫廷家具趋于复杂,出现了雕漆、填漆、描金等工艺的家具,并利用玉石、陶瓷、珐琅等做镶嵌,但民间家具仍以经济实用为主,可见中国古代家具在装饰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主次尊卑的礼仪文化思想。

1.4材料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家具有高低档之分,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黄花梨、紫檀、酸枝木、鸡翅木等名贵红木是高档材料,是宫廷家具主要材料,民间家具则大多采用一些普通的木材,譬如:楠木、榉木、榆木等材料。可见,在不同人群中,在家具制作选材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的古代礼仪文化思想。

2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礼仪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家具是受到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中三六九等、贵贱有分、男女尊卑思想观念的影响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继承和发扬以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宾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异的现代礼仪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上合理运用礼仪文化,有着必要性。

2.1造型上的运用

面对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现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设计也应该要以现代礼仪文化为基础,并合理运用到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造型上来。例如:开发成套的现代中式家具,从家具造型的大小、高矮、方圆中体现长幼、主宾、男女的关系,使之更具人性化。又如,可以将现代家具的造型做的厚实感强烈一些,中国人对宽大结实的家具有着特别的好感,这观念也一直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厚实的班台办公家具的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心理正是受到礼仪文化等级思想的影响后内心的一种自然反应。

2.2功能上的体现

现代中式家具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正朝着舒适实用、多功能、人性化等方向发展。在现代中式家具的功能设计上,尝试引入长幼有序,大小有分的礼仪文化思想,也就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设计不同类型功能的家具,这也将会是现代中式家具显得更加人性化。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老人家具和儿童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坐具时,存在着不同高低变化,如果说它是一种礼仪文化的体现,不如说它是适合不同年龄或不同高矮人群功能上的需要。

2.3装饰上的运用

家具装饰目的是为了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是在家具造型上的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礼仪文化影响了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成为中国古典家具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新时期的礼仪文化内容。而作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现代中式家具,也应该以新时期的礼仪文化的思想来指导其装饰上的运用。可以在装饰手法、图案构成上采用主宾有别、男女有异、长幼有序的礼仪文化思想。例如,可以用代表男女不同的简单几何图案可以进行装饰,这样既可以达到男女有异的现代礼仪文化思想,又可以做到现代、时尚、简洁的装饰效果。

2.4材料上的选择

现代中式家具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在思想上受到中国古典家具材料的影响比较深刻,主要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在市场上所看到的现代中式家具产品也是如此,并没有真正大胆的进行材料上的革新。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利用礼仪文化思想为参考,进行各类家具设计。例如:可以在室内空间座次上进行材料上的细微区分,也可以结合男女身体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使用不同材料加以区分;更可以结合老、中、幼年身体体质上的差异进行材料区分,例如:年老者家具采用皮革材料,年青人家具可采用现代感的亚克力材料。而在整套家具材料的搭配选择上,更是可以采用多种材料结合,并注重不同材料在面积、质地、数量上的比例变化和主次关系。

3结论

通过对中国古典家具中礼仪文化思想的体现和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礼仪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特定时代的产物,礼仪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代中式家具是从中国古典家具衍生而来,有着近亲血缘关系,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从造型、功能、装饰、材料等方面融入礼仪文化思想,是现代中式家具的开发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胡俊修.“礼仪之邦”:中国礼文化与社会和谐的诉求[J].学术论坛,2008(06):109113.

[2]毕诚.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J].中国德育,2008(02):8386.

[3]杨祥民.传统礼仪造物思想及当代应用[J].创意与设计,2012(04):7478.

古代礼仪篇4

维我中华,东亚之光。炎黄世胄,鸿图大同……进学受教,儒道为重。遵古礼行,仪节典范。诗书义礼,实践於兹。吉时令节,遵礼为之。殷殷学子,伏祈佑之。”随着阵阵宣誓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文体广场举行。昨日上午八时,100名年满18周岁的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身着汉服,按照中国古礼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仪式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程序,这也是该校首次按照古礼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记者杨菁菁文!摄仪式还原《朱子家礼》列为《仪礼》之首章的“冠笄之礼”,是古人极为重视的成人礼。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百名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身着汉服,排成方阵。两边有众多学生家长以及该校16、7岁学生观礼,现场还有古乐演奏。据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周励副处长介绍,这一礼仪过程是按照《朱子家礼》的流程制订的,但中国古代成人礼一般是面对家庭内部子弟成年而制订,学校所举办的这次仪式是一个集体活动,学校老师在制订仪式时,去掉了古礼中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步骤,增加了升国旗等爱国教育内容。宣誓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主持。整个仪式流程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加冠、行冠礼宣誓仪式、整冠、代表发言、院长致辞、行揖礼等内容。加冠后的学生们身着汉服,面对国旗、父母与师长宣读誓词,立志成才。之后,前来观礼的家长及领导为学生们整束冠带。服装全部手工制作据负责本次成人宣誓仪式的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周励介绍:今年,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多次公祭,如祭祀孔子大典、公祭大禹陵等,风俗礼仪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举办成人宣誓仪式能让学生们更切身地了解传统文化。有些学生开始对活动不太理解,对传统礼仪也不太懂,但随着学校训练的深入,反响很好,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能参加仪式的学生们。这样的成人仪式今后每年都将举办一次。据了解,学生们所穿着的汉服,是学校按照汉代服装的要求,由该校服装设计系的师生们手工制作的。全部服装制作花了一星期时间。..百名学子举行汉服成人礼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古代礼仪篇5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