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美术史知识点范例(3篇)

时间:

美术史知识点范文

美术史类的课程教学在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全国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学生在学习美术史论课程的过程中,了解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出现的各种艺术风格、装饰造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了解美术思潮的变迁理解人类文化特质的形成和演变。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创造。而这种创新又常常来源于对世界民族文化特质的了解。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作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创作的工具。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也越来越依赖软件而忽视对艺术素养的培养。但是学生设计作品的水平高低与否却往往并不取决于他的软件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对设计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深刻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的,只有这样他才可能设计出具有文化意蕴的作品。所以,在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艺术风格的变迁并从中汲取营养,使得灿若繁星的美术作品可以成为学生设计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例如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博的作品中就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形式,而设计史上极为著名的“红蓝椅”的设计者里特维尔德也是借鉴了蒙德里安的绘画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就是来自古希腊雅典卫城上的巴特农神殿的主立面的轮廓,这个标志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该组织的特性。

2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国内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美术史类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类课程所面临的情况却比较尴尬。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被认为匠意浓重的“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这个新名词代替,这场开始自设计概念争论的变革,继而冲击了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设计学科和与其血缘最近的美术学科表现出逐渐疏离的趋势。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科名称发生改变,但是这种现象却表明了一种不甘受制于人,力图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的思想潮流在设计学科当中的流行。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它迫切需要建立独立教学体系的愿望有可能会走向极端———这一切使得同属造型艺术领域的艺术设计与美术之间的距离被人为地扩大。在目前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美术对设计的影响基本被降到了最低点,即便在课程改革当中被保留的素描和色彩课也必须在前面加上“设计”二字,以显示设计专业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至于美术史论类课程,目前只有艺术设计学科下设的艺术设计学纯理论方向会把美术史课程作为必修课学习,这实质上反映了美术史教学在设计专业中被边缘化的倾向。长期以来,美术史论类课程总是处于陪衬地位,很多学生对美术史论类课程有偏见,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美术史论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都相对被动,学习动力不足,相对于其他专业课上课的时候更容易走神。这种情况对美术史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美术史论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本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史论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因此,大多学生都不能进入高等学院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同时,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有专业的史论课教师,但是却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们为了能够完成规定课时量,常常需要开设多门课程。从艺术概论到美术史再到设计学,以至于只要是理论课就无所不教。这样也就致使他们成了“万金油”,学术方向博而不精。甚至还有些学校让设计教师兼上史论课程,设计教师长期从事实践教学,在史论基础、学术累积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开讲美术史论课程,其教学效果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原因二:美术史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教授美术史课程,讲授的内容让人感觉是在口述历史。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擅于形象思维,对视觉上有吸引力的具体物象感兴趣,对于纯理论的美术历史的讲述较易感觉乏味无聊。自然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只用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教授,往往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上课无精打采,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史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水平。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必须重视实践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史论型教师。艺术设计院系应出于让教师更加专业化的目的,设置专门的史论课程的教师,让他们专门教授几门在专业上关联紧密的课程。也可以从现有教师队伍当中选择有一定史论基础知识并能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培训他们系统地学习美术史专业理论知识,使教师学有专长,对教授理论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对于学术上的热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在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也要做积极的努力,使美术史教学能够和设计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用启发性教学方法解决当前美术史教学中的问题

工艺美术史课程关注器物的材质研究,注重器物的制作技术的发展演化的历程,设计史课程和工艺美术史课程相互搭配,让学生在人文科学的大构架之中,认识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造物思维的演化。而人类文明对视觉美感的探究过程以及对其间出现的艺术形式的分析和学习的任务该由哪门课程来承担呢?或许不必担心,大多设计院校的基础课中一般都设置了一些实践操作课———素描、色彩等等,但这些课程都是以技法的演示再加上学生动手体验的形式进行的,没有要求教师为他们所讲授的技法在美术史中对应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逼仄的课时数也是不容许的。很明显,当前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够替代美术史的作用,美术史课程的缺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上的重大缺陷,使得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无法从美术作品中收获灵感和营养。可见,美术史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课堂人数多课时少的现实情境之下,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越来越显得落后保守,美术史科目自身所具有的繁复浩大的内容体型,复杂的发展脉络也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法,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结构安排上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美术史启发性教学要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设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敢于取舍,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选择有助于学生开拓设计思路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其他的可以简要介绍,有一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启发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使美术史当中的丰富的作品与设计实践相连接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美术史中的深奥规律,发现美术作品的实际作用,研究美术和设计的共通之处,了解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对设计实践的作用,让美术史课程的实用价值真正被开发出来。

4进行美术史启发性教学的方法

4.1围绕设计专题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传统的美术史课程通常以时间、地域为单元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这种讲述方式重点不突出,大量知识的罗列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启发性教学当中我们对于课程结构的设计采用打破传统的方式,开设以艺术风格为中心的模块式的专题讲座。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易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知识传授方面重点突出,给予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课程整体安排可以改变以前按时间顺序分段式的美术史授课,注重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的对比,将设计和美术史的内容相链接。比如,可以把课程设计为一些专题,例如:中国山水画与设计,传统书法艺术与设计,西方绘画与设计的联系等,或者利用富有个性的标题“动画设计中的巴别塔”、“山水灵性的设计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专业的美术史教学尤其要重点突出在历史当中发展出的种种艺术风格能够对今天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因此,利用现代著名的设计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新苏州博物馆水榭后那堵极富写意韵味的片石假山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山水画艺术,我们可以以这个景观设计案例作为设计与中国山水画艺术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发动学生在上百张的传统山水画中去找寻这段景观造型的原型,这比教师单纯的演示图片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到他们终于在水墨山水画传统里找到设计师灵感的源流之后,就可以开始介绍中国山水画演变的过程了。当找到最终的谜底“米氏云山”之后,原本让人觉得深奥难解的传统文人画笔墨意趣就有了现实的价值。经过这样的导入铺垫,学生对于水墨和青绿山水画的差异、文人画意趣的争论才会有更多的切实体验。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一个人积极自主思考得到的知识,比起他人灌输的知识印象和持久性都要强。在教学活动中用美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兴趣,一定会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就能同时达到既传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多重目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显著的,使得每位设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马上就会体悟到,在从事空间造型艺术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4.2发现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

设计学院的美术史课程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教师要努力让课程的内容能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这是追求实用审美统一的设计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的时代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的同时体会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过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磨合过程,它的造型设计取自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它的造型与色调体现着汉字所显现出来的民族气韵,它的创意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讲述中国印章和书法的历史时可以由这个设计实例展开,在有如此优秀的设计作品的提示下,学生会对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发现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类型所蕴含的形式审美经验与现代设计有着相通之处,在文化含义的层面的是单纯的字体设计课无法相比的。

4.3在艺术作品之中探索美术与设计的文化内涵

美术史的启发性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欣赏其中所体现出的形式美感,使美术史成为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灵感来源。世界设计艺术中有大量经典实例都可以从绘画、雕塑、建筑当中找到形式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来说,中外美术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设计时的素材库来使用。种种实例都表明了美术史课程可以更好地填补设计与美术两大学科之间的缝隙,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把造型艺术中的经验及时转化成孕育现代设计的营养。教师在美术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介绍中外的艺术大师和代表作品,还要讲述大师的成长经历、学习艺术的艰难历程和伟大的人格,在故事的讲述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想象力、创造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

美术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美术史美术教学意义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等各个方面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却是相当重要的审美内容。加强美术史教学,能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一、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端正审美观念

英国美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其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从美术、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为自己的理论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框架,将审美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逻辑中心,这一观点使其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经典之作。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人们端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净化情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美术当中的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视觉意识的建立,而在美术史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精彩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可以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及观察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达到丰富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比如:康得斯基的《即兴》初看让人不知所云,但细细体会可发现,其色彩、线条、块面的描绘和组合体现了一种形式美和装饰美。而在作品的背后还有着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恐旧求新、自我表现等心理因素的背景;同样的还有以列宾的《突然归来》、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为代表作的“巡回展览画派”,是在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当中,一群扛着以写实主义为目标,力图创造出为普通人服务的民族主义艺术大旗下的艺术家们的组合;中国后70年代后期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的一系列以“伤痕”为主题的绘画,折射出后青年画家对社会的反思,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等等。可以说,那些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美术作品都与当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介绍一幅作品的形式法则,诸如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对称、均衡等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要涉及到的另一个范围。

在西方美术史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美术史知识和艺术鉴赏力,美丑不分,在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绘画时或忸怩不安,或想入非非,很不好意思,这便需要通过教师讲解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让他们明白人体绘画是为了突出表现人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如《掷铁饼者》那引而待发的运动感,《米咯岛的阿芙罗蒂德》那典雅和纯洁的人体便是如此,这与画刊寻求感官刺激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便首先要让学生对公元前3000-前1200年的爱琴文明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研究雕塑的特点、结构及人体点线面的刻画等绘画语言,以此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增进学生对世界美术的包容心和民主观

艺术没有国界,东西方美术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绘就了一副五彩斑斓的环球文化画卷。学习美术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对东西方美术史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和对比,从而形成一定层次的多元文化观,建立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为构建健康人格打好基础。其涉及的内容包括:

从美术作品对社会的效用来看,不管是东方和西方,各种具体的美术作品都可以代表同一社会结构,如中国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的波普艺术,都是对一定的文化现象、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当我们领略到这种文化的现象后,就会获得对特定社会状况的认知,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从美术作品的教育、感化的功能来看,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个性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生,并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式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作品发挥教化作用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作品塑造具有楷模作用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树立可供仿效的榜样,从而使人受到教育,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有些文艺作品虽然没有塑造榜样人物形象,却以生动而富于鼓舞力量的语言去激励人们奋进,如德拉可罗瓦的《自由引导着人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有些作品以悲剧的形式鞭挞邪恶势力的罪恶,激起人们的义愤,从而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如中国的群雕作品《收租院》、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从美术作品表现的技法来看,东西方的交流和融合更是密不可分。一方面,我们要在教学中强调两者的差异,如对物体结构的描写上,中国传统绘画虽是通过线来表现物体,却强调对象本身固有的结构,强调结构是物体自身的特质,物体并不因为光影而有很大的改变,即使是夜晚,树、石的结构依然历历可见;而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在重视物体结构的同时,精研了在一定透视角度下与合乎解剖的动态引起的形体变化,而这种形体又必须是通过特定的光影显现出来的,这便是东西方在绘画观念上的最大区别。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了解双方的互补,知道世界美术的发展史也是东西方美术双方间不断补充、不断交融的历史:早在公元前8世纪,东方艺术的影响反映在希腊瓶画的便是东方样式;侨居欧洲的美国画家惠斯勒,他的代表作《瓷器》,画面完全由简练的线条、装饰性的鲜明色彩,以及中国的瓷瓶、地毯,日本的屏风与服饰组成;李可染的《山水》、吴冠中的《红沙发上的少女》等艺术作品都是中国艺术大师们将西洋画中的光、色彩概念应用到国画中的范作。

三、内化学生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历史流下的文化遗产,展示着各时代人类的智能、文化和观念,是研究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在美术领域,新的美术表现形式和运动总是不断发生,特别是艺术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艺术家们总是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艺术样式和艺术现象,他们的这种创造,其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向传统的艺术概念宣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该作品的流派、理论、思潮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性联系起来,从特定时期的艺术理论所提示的角度来关照特定时期的美术作品,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历史感,养成多角度把握事物的有益思路和习惯。举个例子:野兽派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马蒂斯早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的象征主义画家斯达夫・莫罗学习,之后还认真临摹法国洛可可代表华托等人的色彩表现方法,并同时接受塞尚后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另外,他也在东方艺术的装饰意趣中获益甚大,并以此很快确立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目标:追求更为直接、简练和强烈的表现方法,对自然对象的客观色彩、空间的透视与明暗变化等因素不断排斥。其作品《生活的欢乐》以极其富于韵律的曲线节奏和纯净的、平涂为主的色彩表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欢乐情调,后来有人认为它是20世纪绘画史上第一幅产生较大影响的力作。

珍惜历史遗产,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古为今用”,自古希腊以来,艺术史上就一直不乏有人把艺术品错认当真的故事,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也常在著作中表达他们对模仿的赞誉。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又重新得到发展,而后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学院派艺术再次得以“再生”,直到现在的新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还依然持这种观点,认为艺术的模仿力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便是艺术理论的延伸;在东西方美术史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人类的美术作品最早是用“线”去表现自己对社会的感受的,中国的大师们在以线造型方面创造出了十八描等勾勒的用线方法,其后中国画论中论述的许多有关笔墨与骨法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如何用线来造型传神的问题;与其异曲同工的是法国艺术大师安格尔、荷尔拜因等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大师也十分强调线在素描中的应用,他们笔下的形象简练概括而极富理性,线条工整雅致,精确流畅,追求严谨、纯正的线造型的格律美,表现了形象的严谨结构和明确的形体及质量感,从而将素描艺术推向极高的境界等这些无不启蒙着后人的绘画技法。同样的还有被西方论者尊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其无论是风景、静物还是人物肖像都转化为具有稳定形体和结构的物象的表现方法一直影响着西方许多现代流派,也一直指导着我们美术学院的教学。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学深层结构。具体到东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精神便是建立于“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到有限”,当我们置身于北京的日月坛中,便能深刻体验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在十六世纪西方出现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其肋架交叉式穹顶、尖形拱、飞扶墙、彩色玻璃窗画的建筑风格则力图借此发散出基督教拥抱全人类的意念,努力利用所有的艺术形式向尽可能多的受众传达基督的信息,在这里,建筑、雕刻、玻璃窗画三位一体完美结合,使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最高的艺术典范。

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要发展教学与体验的方法,用一种能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方法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们实际地运用那些知识来创造新的解决办法。”就艺术而言,任何程度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都是艺术家对事物的经验,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综合许多经验的过程,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强调学生要学好美术史,就是要让他们通过书本与中外美术大师诸如达芬奇、提香、顾凯之、吴道之等中外艺术大师直接对话,从中开阔眼界,养成创新意识和铸就创造能力。我认为,要达到以上目的,主要手段应包括:

(一)提高分析水平。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美术作品。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先注重整体,体验整幅作品的意韵和氛围,然后对画面局部细节进行全面的感悟,重点是对作品的外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形式进行审定,鉴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直觉,而且能从美术作品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美术能力。比如:十九世纪后期,挪威画家蒙克的《呼号》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于骷髅的人物,双手捂住耳朵,从一条看不到尾的桥上跑过来,好像受到极大不安的惊吓。学生在接触这幅作品时,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促进对这幅作品的了解:蒙克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的“颓废派”流行的时代,作品中那种对生活的彷徨、怀疑、不满情绪溢于纸上,这样学生便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艺术流派有了深刻的认识。聪明的学生还可能会借鉴画中用红、蓝、绿粗线画出河水和天空的技法,去体现不安的情绪,从而提高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增强表现意识。在具体教学中,硬性灌输一种权威的解释,它只会抹煞美术作品客观上所提供的多样的、微妙的信息,也会压抑每个学生在“以史为鉴”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我曾经看到一堂优质美术课的记载:教师在欣赏课中贴出几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分别讲讲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不喜欢的作品。同学们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对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山水”武士很喜欢,有的喜欢齐白石笔下栩栩如生的虾、昆虫,有的喜欢兵马俑――待学生逐个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后,老师没有按中国惯例定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同学们到图书馆查资料,还提供了网络名称,一堂美术欣赏课就这样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了。这堂美术课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教师对学生态度亲切;二是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动者,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三是教师并不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留下问题和悬念,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三)拓展思维。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宣扬无意识心理的精神分析学对后期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影响相当大。我们提倡创造性,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史中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到对社会有益的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美术史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造。当然这种再创造与人的思维密不可分,因而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应向学生灌输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内容。如在讲授外国风俗画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中国风俗画的艺术特点,外国肖像画、历史画的艺术特点,再引导学生推测将来风俗画的发展趁势。

单纯的某种美术技巧的训练与作为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的美术史教学,其价值是无法比拟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史论的教学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应该重视美术史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研究,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空间地加以扩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对生活的理解,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及提高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美术史知识点范文篇3

作者:宋继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美术特长生历史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美术特长生对历史知识了解、学习、掌握的程度并未达到教育大纲的要求.通过笔者自身的调查了解来看,美术特长生历史学习成绩不理想,历史知识素养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因素多出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与方法不正确以及学习的动机不强烈;同时,也有来自于学校与教师等外在因素,如学校与教师对历史学习的重视不足,忽视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监督与管理,导致历史学习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矛盾,并不能妥善给予解决等等.以上的诸多现状,都是引起美术特长生对历史学习存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厌学的主要因素.而存在的问题则有以下几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后劲不足每个学生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后,才可以更加自觉地、努力地进行学习;同时良好的学习目标还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过笔者的认真观察、了解与分析,在美术特长生中,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没有学习目标,只是随波逐流应对考试.他们没有认识到历史学习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放弃了对历史学习或是减少了对已学历史知识的整理与巩固.学习兴趣不浓郁、学习意志比较薄弱由于美术特长生大多数把其爱好、兴趣及学习时间放在了专业课程上,再加之历史学科需要大量的记忆,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等等,这都是导致学生们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由于对历史课程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们在历史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气氛不浓郁,甚至出现了历史课旷课的学生日益增多.当问及学生们为什么会对历史学科不重视甚至出现旷课的问题时,学生多表现出一种无奈,或是表示可以原谅的想法———我们对历史课学习没有兴趣,同时它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没有太多影响等等.这些现象,完全可体现出美术特长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浓,自身的学习意志薄弱,没有产生自主约束力.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强烈,也就能越加坚持学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帮助极大.而美术特长生的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专业课程相比之下,其自主性学习能力就差很多.由于美术特长生基本都存在历史知识的底子较薄,以往的学习方法也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加之缺乏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整理、巩固,没有系统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理顺、贯通,只能死记硬背这些零散的历史知识,这就引发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正确,导致对历史学习没有自信、学习态度消极、兴趣不高等.

提高美术特长生历史学习有效对策

明确历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历史教师应让美术特长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树立目标,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具有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勇气.历史教师要使学生充分认知、理解历史学习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未来的发展重要意义.同时,侧重于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爱好,引导、帮助学生们树立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目标的压力过大,经自己努力过,可以完成这个目标.这样一样,才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当学生们达到目标之后,历史教师则可以再适宜、适时的进行下一个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目标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应该做好自己教学内容安排,最大程度地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融合性、趣味性,以增加历史课堂的感彩与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要侧重于发掘与美术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可以从中更多地了解一些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将历史知识结合生动、幽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注意力,进而逐步达到使其产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此同时,历史教师还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高尚情操、丰富的知识素养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将自身的活力与素养全面的展现给学习,让历史课堂充满快乐的因子,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与幽默及快乐的笑声.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才会使更多的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来,也才会使美术特长生对历史学习产生自主性的学习,以配合课堂上历史教师授课的生动、有兴趣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正确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能够主动获取更多知识的基础.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令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无论是现在抑或是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引导、帮助学生们掌握一种或是更多种的正确、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及时的对历史知识进行预习与复习.这也是实践证明后的成功学习方法之一,这也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学生们掌握此方法之前要进行督促、监督的重点,并使其形成一种习惯.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任何知识在我们刚刚学习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们进行自主的、积极的去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从多方面去了解、理解该方面的知识,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历史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以此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题目,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此类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还有助于让学生们产生更加浓郁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其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历史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对美术特长生的历史学习的影响极其重要.如果历史教师都没有继续学习、继续深造的兴趣与态度,没有一个良好、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也很难全面提高美术特长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做到提高对新时期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教师的职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