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范例(3篇)

时间: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范文篇1

关键词: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现状与误区;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概念很多,但每一个概念或原理,都是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的。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只记得没有理解是无法将化学学好的。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经过笔者以及所在的团队一年多的观察、摸索与研究。发现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现状与误区。现总结如下:

一、当前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误区

教师方面:

⑴教师对概念原理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以及教师的教法有机的统一。教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怎么教,教了什么,学生应该记住什么,很少考虑学生遇到这些内容会怎么学,说白了,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注重时效性,讲究课后习题的演练,很少注重概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习惯让学生将概念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甚至在讲授过程中仅仅一带而过。殊不知,如果不讲透概念,学生就无法将知识内化,随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累积,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学习繁琐复杂,毫无体系而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将概念点化

其实每个概念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找准这种联系往往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必由之路。若把握不好就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百出。

学生方面:

⑴思维发展的客观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思维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会自然地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先入的生活概念若是正确的,会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若是错误的,则会对观念的形成、理解和运用起到消极作用,造成学习障碍,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错误观念和经验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

⑵将大量时间用在课后练习上,忽略了基础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一带而过,或者采取死记硬背的错误模式,在具体运用中生搬硬套,这样做往往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对于基础知识的遗忘率高,学习效果差。例如:在学习酸碱度概念时,很多学生都会准确的复述,但是碰到具体的题型时,却很难准确地判断和运用。

二、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进行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的基础,贯穿于初中化学的始终。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⑴利用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概念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课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推理,引出概念,形成概念。比如通过演示冰的液化、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由于只是形态的变化而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再由通过硫、镁带的燃烧,及碱面与醋酸的反应,都有其他物质生成,引出化学变化。再如,用蔗糖来做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⑵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形成基本概念

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微观世界,摸不着,看不见,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可以通过模型、磁性黑板、图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影等手段使学生形成表象;新教材彩色图片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比喻只是“桥梁”,必须落实到科学概念上,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还会给学生造成某些错觉。只有尽量做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才会看得真切,印象才会深刻,学得才会扎实,理解才会深刻。

⑶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⑷抓训练掌握概念

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概念,不会正确地用概念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矛盾,我经常设计一些概念性较强的相应的巩固性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如果给学生这样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学生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了。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甚至是指导学生改编,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复习“氧化物”概念时,可以与“含氧化合物”对比,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而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让学生思考,仔细推敲,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氧化物”概念中的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了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总之,化学概学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约2500字)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问题研究;优化策略

1.化学概念概述

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1.1化学概念的分类

①按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②从逻辑学的角度分为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对立关系等。

③按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关系分类分为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并列结合概念

1.2化学概念间的关系

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化学概念间存在如下关系:重合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否定关系。化学课程标准将“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1]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可见,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

如果把化学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夏,那么化学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夏的基石,因此化学概念的学习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学习中,中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

2.初中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头脑内部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状况以及思维习惯,尤其要了解学生已有概念中那些不全面甚至错误的概念。

2.1化学概念内容本体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繁多、抽象且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一是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学生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容易产生错误概念,如,酸、碱、盐等。二是学生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概念,常常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极易陷入机械学习,如,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2]。

2.2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一是初中生对化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和化学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混淆,如,学生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往往会受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思维的干扰。

2.3教师教学的不合理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在讲述基本概念时,看不到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看不到概念的核心作用和指导作用,学生对各种概念不会灵活运用。例如:元素和原子这两个概念。我们知道元素和原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所以原子是一个微观的结构单位;元家是同类原子的总称,从组成的观点来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元素是一个宏观的组成单位。如果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去研究,孤立地讲述元素和原子的概念,那么就会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或等同起来,抓不到概念的核心,以致于出现“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错误说法。

对概念缺乏认真全面的分析或对于概念中的关键问题、容易混淆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分析不透彻,因而讲述不明确[3]。例如,初中化学中“溶解度”这一概念,是在讲述“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的基础上建立的,如果脱离“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饱和溶液”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量去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就失去了意义,也必然使学生对掌握这一化学概念以及相关的溶解度的计算带来困难,产生分化点。

3.初中化学概念学习的优化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学习。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应用、概念的深化和发展是概念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

3.1化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3.1.1通过直观感觉,即可形成概念。

许多化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概念。

3.1.2顺理成章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熟悉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印象。

3.1.3通过各类实验,借助感性材料,体验概念生成的过程。

运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感性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源于化学实验,许多科学方法也都能和化学实验融合在一起[4]。

所以,教师应创造条件增加实验的机会,同时实验应尽可能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前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测实验结果,再进行实验,把实验结果与自己的预测结果对比,使学生信服化学概念的正确性。

3.1.4通过生活经验,迁移、类比、总结形成概念。

生活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也可有意识地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并总结概念。

3.1.5分析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本质[5]。

化学概念其含义各有不同,有深有浅,但每个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所在,在概念教学中,只有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突出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外延,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如氧化物概念要抓住“两种元素”和“化合物”;催化剂概念抓住“一变(改变反应速率)”和“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这些关键词。

3.2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概念是人的大脑的思维产物[6],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加工、整理形成概念。

3.2.1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初中学生大脑里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深入剖析,理解新概念。只有概念转化为一定的思维具体,概念才能在头脑中巩固和建立,也才能使概念具有可运用性的功能。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削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3.2.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重视概念的比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递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7]。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巧妙地通过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和对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发现自己所持有的概念、观念与他人不同,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在这种认知冲突中,学生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3.2.3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师必须在弄清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前概念中可以利用的因素,努力寻找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为新概念的建立牵线搭桥。

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方法是类比的应用。维特罗克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将经验、概念、原理、知识框架建构起联系的过程,正是在概念之间和概念内建立联系的过程才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8]。当用一个类比在概念间建立联系后就能产生维特罗克谈到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类比是促进学习者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

3.2.4综合复习,巩固概念

巩固概念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网络体系。学生是否形成网络体系,可以通过综合复习,应用概念题组检查。同时,通过综合复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概念的巩固。考查讲评不仅仅讲答案,而应从化学基本概念出发,讲审题方法、原理、思路、进一步巩固概念。

3.3概念的深入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实验、计算或生产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提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按照学生思维特点,上好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和选修课,并精选和编制各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清鸿.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理论创新,2013(3).

[3]徐金宝.初中化学更应该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4]罗晓文.优化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第六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5]王敏,陈亚妹.浅谈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J].理化生教学,2007(6).

[6]吴良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索[J].教研视角,2008(3).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范文

摘要:理解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概念获得一般要经历以下心理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变式练习、注重教学交流等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概念;心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93-02

一、化学概念获得的内涵

化学概念的获得主要是概念的理解,广泛的概念理解主要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随时提取,国内外对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学习的心理过程对化学概念的获得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认为,化学概念的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先概念的一些特征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象、形成表象,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式练习,学习者对概念的认识深入修整,最终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整体。

二、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

1.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概念获得的过程主要经历以下过程: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深入修整、形成整体。这五个过程包括了人们理解化学某个概念所经历的全过程。下面以原电池的概念来分析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水平1:初步了解,指对概念的一些特征有初步印象。主要停留在宏观实物表征的层面上。在刚接触原电池概念时,初步的印象就是从原电池的相关实验中看到的:原电池装置能产生电、有两个电极在溶液里、电极有导线连接。该水平主要对直观的原电池装置和实验现象有一个初步印象。

水平2:产生表象,指学习者从获得的信息中,不断提取认为与概念有关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拼凑,归结出概念的特征,逐渐在头脑中有个判断的“标准”,但此时的表象是个体性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如从原电池的结构和实验得出这样的想法:原电池是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两个电极材料不一样,必须插在溶液里面,原电池的正极本身不发生反应,有电子转移等。

水平3:形成表象,指学习者在概念的应用中,不断将无关片段、因素剔除,逐渐分辨出跟概念有关的因素,对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判断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性的表象逐步融合成一般表象。通过不同溶液、电极材料、放置不同位置对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探究,学生逐渐加深对原电池的认识,同时,之前的与原电池认识无关的因素,如:原电池的电极必须插入溶液中这样的想法也相应减少,并能得出哪些结构能形成原电池,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等。

水平4:深入修整,指将新概念在不同情境中应用,并不断地修整相关要素,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的相互转化,对概念的认识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修整,使学习者本身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如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失电子,电子由负极转移到正极,所以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学习者结合铜锌原电池,从符号和微观的角度对原电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由Al、Mg、NaOH溶液形成的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负极从活泼性的角度判断或是从失电子的电极判断,形成“平衡—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实验,确定想法,学生的认识又由“不平衡—平衡”,对原电池的认识更加深刻、准确。通过不同情境的变式练习,对原电池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逐步细致化、准确化。

水平5:形成整体,指将新概念与其他知识联系,逐渐建立起概念间的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可在任意的需要中随意提取。如原电池的后续学习中,学习者逐步将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知识联系、融合、应用,从而将原电池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2.化学概念获得的心理过程的特点。

(1)化学概念理解是内部思维和外部条件作用的过程。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建立化学的理解必须是在宏观—微观—符合三重表征的基础上,将外部条件的刺激通过内部思维活动逐步将原有知识结构扩大和重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知识与头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固着点”相联系,外部条件提供的内容越丰富、与原有知识的联系越多,就越能降低理解新概念的难度。

(2)化学概念理解具有过程性。概念的理解具有过程性,在不同的情境和接触的内容不同,由于个人情况如方法、速度等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形成的表象不同,修整的程度不同,达到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3)化学概念的理解曲折迂回。化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是直接逐步深入,而是呈曲折迂回状态。学生的理解无论到达什么层次,当遇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为了加深和扩充自己的理解,有必要返回到概念获得过程的初级阶段,这种返回与之前的刚接触新概念时的初级阶段虽然过程相同,但是思维的角度和层次相对原认知水平已经不是同一个级别。该过程实际上是新概念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是对原有概念认识的改造,其结果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

三、启示

结合化学概念获得的一般心理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化学理解,改进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使学生达到“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提供足以认识概念的模型、实验、实物、具体事例、化学史、故事或恰当的比喻等一些具体的认识,让学生借此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要认识事物的特征。

2.变式练习。解的过程是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结果有对的,也有错的。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知识时,不可能一次性短时间内就达到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不断地反复。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概念性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细致化、通用化、准确化,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本质联系。

3.教学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况:理解的程度、是否有偏差、是否存在相异概念、别人的优点在哪等,才能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美)GrantWiggins,JayMcTighe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方婷.学生“电化学”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