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范例(3篇)

时间: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范文

为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或采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约束村民、管理村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制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费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做好财政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监管。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范文

一、形势与任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医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民是我省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没有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体系覆盖不到广大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农村体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体育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

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我省目前有23265个行政村,**末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建设内容

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二)建设标准

硬化标准篮球场必须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三)项目遴选原则

确定的项目行政村和乡镇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

2、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职责,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利用;

3、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热情高,有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且经民主决策,征得村委会同意;

4、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无标准场地设施;

5、通过申报审核方式择优确定

四、资金安排

按照国家规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每个标准篮球场及配套器材平均需投资3万元,其中场地建设约2万元(含材料费和机械费,不包括人工费),器材费1万元(含一副玻璃钢篮板固定篮球架、二张水磨石台面钢架室外乒乓球台)。完成400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共需投资1.2亿元。完成上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共同筹集,按5:3:2比例安排。各级政府负责承担地方配套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引导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事关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面宽,各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摸清情况,按照要求动员符合条件的县(区、市)积极申报,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申报工作方案。要把工程建设与村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设施建设,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尽可能与附近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一场多用、共建共享。做到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工程,要保证建设资金和配备的器材及时到位,取信于民。

要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签订援建协议书,使实施对象认真履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建设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并承担起维护和管理的职贵。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地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结合农村举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群体系列活动机会,利用全民健身周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引导农村基层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各市、县、乡、村要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县、乡、村三级使用管理制度。由县级体育部门与实施对象签订协议书。实施对象要认真履行权力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援建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承担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村委会配备养护员,负责看护场地设施,保持场地器材的清洁卫生,保证设施不被侵占,器材不被损害,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功能完好,使用安全。各市每年底要将本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材料上报省体育局。省体育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将对各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

农村民政工作总结范文篇3

一、基本县情

*县地处*西部,有一个省级口岸——*,是通往*、*的主要通道,国境线长*公里,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辖6镇5乡、*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边境为一体的农业县,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全县有耕地面积*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是粮、糖、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是*蔗糖生产基地县,20*年,完成生产总值*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亿元,支出*18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实施减负工作情况

(一)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规定要进一步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按照要求,我县及时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一把手”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并每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充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确保了各项减负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把减负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来执行。做到“听、看、问、访、查”相结合,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按照一个标准、一个口径、一把尺度的要求,民主评议、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挂钩,与领导干部的晋升晋级挂钩,以此来推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开展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以普法宣传为契机,以召开群众会、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精神和中央、省、州等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执法部门、涉农收费部门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开展对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督办和查处。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农民负担检查及监测网点工作情况

我县每年由县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牵头,成员由县纪委、县委政策研究室、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农民负担情况进行年度执法检查,然后形成汇总材料上报县委、政府,20*年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了海发[20*]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通过执法检查,未发现擅自设立或变相恢复明令取消的项目,能够按照“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上限控制、上级监督、使用公开”的原则进行。二oo三年农民负担为*,人均负担*元,亩均负担*元;*年农民负担为*,人均负担*元,亩均负担*元;二oo五年农民负担为*,人均负担*元,亩均负担*元,二oo六年农民负担为*0*,人均负担*元,亩均负担*元,*年农民负担为*,人均负担*元,亩均负担*元。

为有效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按照建点的要求,使得此项工作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网点调查数据,为上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决策依据,适时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更好地指导农村工作,我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坝区、山区、半山区八个乡(镇)、*个村委会*户农户作为网点调查乡(镇)村户,自*年底建立以来,已先后出过7期季报、三期半年报、一期年终报,并及时上报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四)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管理情况(以*镇为例,进行说明)

1、建立健全土地征用费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实现资金及时足额兑付。

按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管理工作,*镇于20*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县支行开设了土地征用费管理专户,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对所被征用土地补偿费进行统一存储和兑付。据核算汇总,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对国道214线涉及的景龙、曼贺、曼尾三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被征用的水田、鱼塘、茶地、甘蔗地等共计*亩土地及果树285棵、竹子929棵共计19890*元的土地征用费,通过专户及时、准确的兑付到了农户手中。

2、规范土地补偿费的专项核算及专项审计制度。

为详细、具体核算土地征用费的收支情况,*镇由农业中心农经办代管并专门设置了“土地征用费”、“土地补偿费”两个相关的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首先,将上级拨付的土地征用费直接转入专户;其次,由集体经济组织将需要兑付的土地补偿费花名册及资金使用申请表一并交到农经办;第三,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即对花名册中的户数、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统计情况进行严格审核,与事先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比较,经审核后由领导审批再支取资金。并派出农经相关人员协助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进行兑付。领取补偿费时需由领款人签字按手印,同时民主理财小组在花名册上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后作为原始凭证及时通过“土地补偿费”科目进行核算。

3、建立健全土地补偿费的公开制度及民主监督机制。

为防止虚报面积、套取资金等不良现象发生,*镇全面落实将土地补偿费的使用、补偿、管理情况纳入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内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及时以书面和口头结合的形式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对土地补偿费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财务流程完成后,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

4、确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的意愿。不得强制扣留农户的土地补偿费,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镇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入手,认真履行好应尽的职责,确实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使用和监督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五)农村建房、土地收费情况

按照国土籍[*]第93号文件规定,农村居民生活用地面积在*平方米(含*平方米)以下每宗收取*元(测绘费),*平方米以上每宗地收取*元(测绘费),而我县土地部门在农村办理土地证时按城镇居民住房用地最高标准*元收取。以上收取的土地登记费*元(测绘费)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发办[*]10号文件规定,已明令取消,但部分乡镇仍在收取。

(六)免征农业税政策落实情况

落实取消农业税的政策。根据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要求,在20*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20*年全县免征农业税。

(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全县*个村委会,*个自然村开展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现工作。

1、截止20*年对全县*个乡(镇)、*个农场进行粮食直补,直补资金为*万元,补助户数50*户,补助人数*人;

2、对全县*户进行退耕还林补现工作,补助金额为*万元;

3、农业生产增资补贴*万元,补贴面积*万亩,补贴户数为*户,共计*万人。

4、村级组织运行资金补助拨付和使用情况。20*年1—10月运转经费开支*万元,其中:(1)财政支付村组干部报酬*万元;(2)村两委工作经费*万元;(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万元;(4)村级治保员、调解员补助及村委会治保调解工作经费*万元。

5、其他补助:(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万元;(2)抗震安居补助*万元;(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万元。

(八)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我县自20*后6月25日由县政府召开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动员会”,宣布正式启动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县政府领导的安排布置,于20*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申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通知”,要求各乡(镇)于7月14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

为更好地开展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工作,财政局领导及时协调县农业局、县农委办,抽调了三位同志协助综改办开展此项工作,综改办按照县政府的安排,对各乡镇申报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审阶段:首先对各乡镇申报的项目审核其是否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确定符合申报范围的项目。第二阶段是根据各乡镇实际自然村数,计算出覆盖面比例,在符合申报范围的项目中再进行最后筛选,确定各乡镇的项目数量。第三阶段是根据所确定的项目数量进行全面汇总,汇总表分为“项目汇总表”、“项目分类汇总表”等。

1、项目申报汇总情况。根据县政府的指示,全县按照*个村民小组作为*覆盖面计算基数,全县覆盖面为*个村民小组,按照中央、省政府的要求,各县(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面必须在*以上的精神,我县按*个村民小组上报奖补项目,全县财政奖补项目覆盖面已达到*。全县审核初定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件,共分六个项目类型:其中:①道路硬化建设项目*件,占项目总数的*;②村内文明路建设*件,占项目总数的*;③文化设施*件,占项目总数的*;④人畜饮水*件,占项目总数的*;⑤公厕*件,占项目总数的*;⑥垃圾池*件,占项目总数的*。

以上六个项目类型均分为“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其中:新建项目*件,在建项目*件,已建项目*件。

2、项目申报投资情况

(1)全县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总投资为*万元。其中:道路硬化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文明路建设投资*0*万元,占总投资的*;文化设施建设*万元,占总投资的*;人畜饮水*万元,占总投资的*0*;公厕*万元,占总投资的*;垃圾池*万元,占总投资的*0*。(2)分项投资情况。新建项目总投资*0*万元,占总投资的*;在建项目总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已建项目总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

村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万元,其中:群众自筹*万元,占来源总额的*;其他*万元(主要是实物折资、投劳折资等),占来源总额的*;上级补助*万元(主要是各部门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补助),占来源总额的*;乡镇补助*0*万元(主要是乡镇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补助),占总额的*0*。

(九)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执行情况

在落实农村订阅报刊实行“限额制”后,我县农村集体的报刊征订都是按自愿原则,不搞任务分配或摊派进行征订,多数村对限额制执行情况比较好,村级报刊订阅滥摊派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就目前从全县各村组的征订情况看,都未超过*元。

(十)公示制执行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搞好涉农收费项目、价格的检查落实,及时把“*县主要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目”,公示到各涉农收费单位及人员相对密集的村组,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涉农收费的一些基本情况、村务公开情况、财务公开情况,真正使得项目公开、标准公开、范围公开。

(十一)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执行情况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根据辖区自然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状况、民族结构、村间的距离等进行整体规划和重新布点,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全县20*年撤并学校3所,撤并教学点*个。在调整优化布局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中央、省、州共下达免教课书、免学杂费、寄宿制生活费*万元,享受免学杂费学生人数达*人,享受免教课书学生人数达*人。收费标准严格按西发价格[20*]69号文件规定执行,幼儿保育费每学生每月*元、幼儿教育费每学生每月*元,小学住宿费每学生每学期*元(部份乡镇小学校因学生家住地距离学校较远,比如勐遮、勐满等)。代收小学作业本费每学生每学期*元,初中作业本费每学生每学期*元,幼儿伙食费每学生每月*元(乡镇)、县级*元,参保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保险费每学生每年*元。据调查了解,未曾发现向学生收取高额住宿费和统一购买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也未曾发现向学生乱收费来偿还学校建设的债务和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

(十二)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情况

1、农村水电费收缴费情况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电费负担有所缓解。目前农村用电收费标准分为两类:一是电力公司供电的村寨按总表收取标准为*元/度,农民实际摊交0*—*元左右;二是农场电站供电的村寨按总表收取标准为*元/度,农民实际摊交*元—*元度左右,比如*的部分村寨,电费收取标准农民还能承受,但是电力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费用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对此群众有所反映,另外由于管理上的原因,加之至今尚未进行农网改造的地方,要么管理不善,部份存在偷漏电现象;要么线路老化,日长年久未能维修和改造,单位电价有所提高,最高可达*元/度,比如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西定乡曼玛村委会等。

2、农业灌溉用水水费情况

*县农业灌溉用水,分别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供给,用水费由各水库按勐价发[1992]22号文件规定收取,每亩水田一年的生产用水平均收取生产性水费*0*元,勐遮镇最具代表性,个别乡镇至今尚未对农业用水进行收费,比如*镇等,工业用水收费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3、农机收费情况

根据*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的批准收费项目,经县物价部门核准和备案,依据云价费发[1995]69号和云政办发[20*]88号文件精神,我县收取各种型号拖拉机农机服务费标准为:轮式拖拉机*0*元(台/年);链式拖拉机*0*元(台/年);小型拖拉机*0*元(台/年);其他农业机械*0*元(台/年)。保险费:大拖拉机*元/年;小型拖拉机*元/年;年检*元。费用收取后,其中:县、乡各*,省、州各*。目前主要收到的是轮式及小型两类服务费用,其它方面无超标收费情况发生。

4、畜牧产品服务性收费情况

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检疫的收费,我县也严格按照*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的批准收费项目进行收取服务费用,不存在多收,乱收现象。

5、化肥、种子调拨、进帐、出售等价格情况。

在杂交种子的调销中,统一由县种子公司调拨,销售价格各乡镇与县上统一,杂交水稻每包*元,杂交包谷每包*元,化肥:(1)国产尿素:2006年*元/吨,20*年*元/吨,增*;(2)普钙:2006年*元/吨,20*年*元/吨,减*;(3)国产复合肥:2006年*元/吨,20*年*元/吨,减*。不存在乱提高销售价的行为。

6、兽医屠宰税收缴情况。

每头猪各种税费共收取*元,其中:检疫费*元,屠宰费*元,工商*元,国税*元;每头牛各种税费共收取*元,其中:检疫费*元,屠宰费*元,工商*元,国税*元。工商和国税均为代收,全额上交各相关部门。

7、婚姻登记收费情况。

通过20*年农民负担年度执法检查,原民政部门下发的海民字[20*]33号文件,收取结婚表格费,结婚表格*份,每份*0*元,计*0*元,离婚表格*份,每份*0*元,计*0*元,这两项表格费在物价部门没有核准收费,现已取消和整改。目前,在本着“结婚、离婚自愿、自由”的原则基础上,我县严格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县物价部门的收费项目所核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结婚登记工本费*元/对;离婚证工本费*元/对。不存在乱收费和搭车收费以及利用职权之便强行收取其它费用等现象。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落实情况。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看病的负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四年累计*人次得到补偿,补偿金额为*万元。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向农民群众传播婚育文化、帮助农民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放弃多生育实现“少生优生、降低全县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脱贫致富”的目的。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年累计全县共有*户,*人享受到了“奖优免补”政策,资金总投入*万元。

三、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寨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程序还不规范,公开不及时,部分村组有超标现象。

2、相当一部分农村电网现在已经老化,供电部门收费标准虽为*元/度,但农户实际平摊下来的电费仍然较高,造成农村用电负担还相对较重。就全县农村范围内不同程度存在隐性负担等矛盾。

3、部份领导干部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上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仍然薄弱。

4、村组集体债权(历年农户欠集体的提留统筹款)清收困难,并因此而引发了一些群众之间的矛盾。

5、农村土地私下流转严重,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多由村(组)两级留底,不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为今后的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

6、县级财政的压力加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使我县可用财力的规模缩减,而相应的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我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已经是县乡两级财政工作的重点,“两税”取消后,我县减收达*多万元,财政的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如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县的村、组办公经费、干部补贴主要依靠县乡补助、村提留、乡统筹及集体经济收入。2002年全县的村提留、乡统筹收入达*万元,取消乡统筹后,20*年村级的转移支付仅为*万元。可用资金量小,难以安排,致使村委会、村民小组运转困难。

7、村基层组织运转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转移支付,20*年我县在兑付这一部份经费时,相当一部分村小组长就认为补贴低、事情多,不愿干。一些致富门路多、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不愿进班子。农业税取消后,相应的*农业税附加也随之取消,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村级经费不能及时得到保证,单靠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是难以持久的,村级组织也势必难以正常运转。

四、今后工作打算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

(一)继续深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各项惠农利民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省、州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折不扣地把减负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到位,执行不走样。对村集体公益事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防止挪用,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以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二)全面落实有关减负各项制度。继续落实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财务公开、专项审计等制度,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涉农收费部门工作汇报制、涉农收费和价格公示制、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这些制度的监管作用。

(三)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兼顾农民利益,电力部门应适当分担电损带来的损失,让利于民。

(四)按文件规定取消土地登记*元(测绘费),农村土地证采用*元/本的普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