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例(3篇)

时间: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案例选择;探究主题;问题设计;分析探讨

“案例探究”教学模式可应用于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部分中“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地理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实时性,案例能适应时展的趋势,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是地理案例的使用性,案例需与现实生活紧密有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物中选取的案例,学生最熟悉,学习过程中也最感兴趣。总之,选择地理案例:既要考虑案例的质量,又要兼顾学生的自身素质,更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二、地理案例呈现——确定探究主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案例,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发给每个学生,供学生阅读分析。这种方式适合情节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案例;口头描述案例,根据案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教师口头描述案例,同时由学生做简单的记录;组织学生表演案例,在教学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表演,模拟再现社会情境,这种方式直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准备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式直观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案例,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实践表明,教师创设的案例越丰富真实,越能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对案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动机也就越强。案例提出的目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或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或引发学生拓展知识,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三、问题设计

“案例探究”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课前问题设计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

教师围绕某一教学目标,根据所提供的案例提出一个或几个地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馈,教师做好准备,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从而促使三维目标的实现。

2.兴趣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问题设置时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时尽量提供有趣的地理现象、案例最好与当地的乡土地理相结合。

3.连贯性、层次性

问题设计师应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同时围绕某个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做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

四、分析探讨地理案例

地理案例探究的关键是从案例中发现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原理。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出一个“集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具体操作方式可灵活多样: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师评价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8-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不仅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价值意义,更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英语教师要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以自主学习为前提,探究积累为根本,引导学生在提前预习和综合理解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一、导学案的基本特征及运用价值分析

导学案(Guidedlearningplan)集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知识训练为一体,凸显先学后教和整体训练的特点。导学案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引导性,归纳课程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提前熟悉知识。(2)任务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训练任务。(3)拓展性,根据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进行文化知识延伸,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能为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载体帮助,使得任务型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感知语言,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

二、设计导学案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主体需要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思维特点,采用层次化和类型式方法设计相应的预习思考题目,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2)过程探究原则,即围绕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感悟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3)拓展延伸原则,即围绕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知识视野的拓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有效运用导学案的策略

1.以学生学情为基础,设计差异性导学案

运用导学案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以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语言技能运用为根本,引导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设计不同的导学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差异性导学案,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和学习认知规律。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围绕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相应的导学案,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首先,导学案应该体现基础性,让全体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结构要素和达到基本技能运用要求。其次,应精心设置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学习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再次,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导学案设计策略。以差异性导学案来引导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为深入。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一Unit3Lookinggood,feelinggood(Reading),教师可针对生词识记、短语运用、思维表达等,围绕识记基础知识、运用语句等,设计相应的学习案例。同时,可设计词汇预习训练、文本语篇大意表达、写作训练等多种学习案例。还可设计分段式的学习案例,围绕“Howtounderstandthearticle?”来设计选词填空、回答问题、选择答案等形式的学习案例,以帮助学生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突出探究式导学

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是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关键。教师设计导学案不妨以丰富学习感悟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学习案例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和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

教师要以任务驱动为引导,围绕探究来灵活运用导学案,可围绕课程难点知识设计讨论交流、探索发现等思考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预习拓宽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可运用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规则,可运用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在多元化的导学中,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3Lookinggood,feelinggood(Reading)的导学案,在学生阅读最后一封电子邮件的基础上,可设计“Answerthequestionsandfillintheblanks”环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文章题目及主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以反思生成为动力,提高语用性技能

运用导学案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内化生成,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总结和反思。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方式对导学案的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语言知识的转化运用。再次,鼓励学生根据导学案设计更为丰富的学习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反思生成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同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运用英语的水平,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设计《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3Lookinggood,feelinggood(Reading)的导学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可设计“Translatethefollowingpassageusingthephraseswehavelearnedtoday.”的导学案,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完成导学案任务。

导学案的有效运用,应以优化知识结构体系为前提,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探究的方案,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学习思维;应以体现课程知识要点为载体,围绕课程的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来设计;应以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指导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差异性。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83-03

“探究”(inquiry),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EducationStandards)将“探究”定义为一个多层面的活动。需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资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以及同他人交流结果[1]。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思想的教学模式[2]。与传授式教学模式不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并不直接讲授知识点,而是通过问题设计,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试错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从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4]。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探究式教学当中,利用案例设置情景模型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规范的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根据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如果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只需要学生从认知结构中直接提取即可回答,而不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那便不是探究[6]。因此,探究式案例教学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的。

根据RandyL.bell.等人的研究,依据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参与程度,可以把探究式教学按照其探究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种类型[7]:验证性探究(Confirmation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或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证明一个结果预知的原理或定理的探究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要求^低。结构性探究(Structured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按照规定的步骤,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指导性探究(Guided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锻炼学生从掌握基础知识逐步转向综合运用知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或者选择步骤,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开放性探究(OpenInquiry),教学目标在于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专业领域和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自己确定相关的研究问题,并通过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探索。

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因素设计和选择不同教学模式。

一、验证性案例教学模式

验证性探究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要求较低[1]。因此,验证性案例中所设计情境信息应相对简单且明确,案例题材应采用学生周边较熟悉的题材,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也比较明确。验证性案例要求从多于一个观点的角度检查某一概念,这既能增强对该概念的理解,又能增强这一概念迁移至其他领域的能力。验证性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解释。教师提供案例情境信息,并启发学生将信息的表征从一种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方式,例如用不同的语句进行转换,或者将图表、数据等信息转换成为语句,或者反之将语句转换成为图表或者数据信息。

2.案例列举。教师在讲授完某一概念或原理之后,请学生列举出与此相关的特定事例。通过这类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把握概念或者原理中的关键特征,并能运用关键特征选择或者建构具体的事例。

3.案例分类。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这些案例中有部分案例具有相同的关键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案例依据关键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应用相应的概念或者原理进行解释。

4.案例推断。这种方式同样是由教师事先准备一组案例,请学生在一个整体情境中对各个案例进行比较、分类,从中发现这些案例的关键特征,并能据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案例来。

验证性案例教学以课堂为主要场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强化案例、提问和讨论。教师通过案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原有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以考查学生在类似案例上的知识迁移为主。当学生能够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他就产生了理解[8]。

验证性的案例教学需要较多课时进行大量的课堂提问和互动,因此采取验证性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安排专门的讨论课时。在学生人数较少时(一般少于30人),可以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当学生在小组内部产生不同意见时,可不同意见汇总,报告教师。教师不直接对学生的回答或小组报告进行评价,而是继续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二、综合性案例教学模式

综合性案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和准备综合性的教学案例,综合性教学案例包含丰富的情景信息,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性的教学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事件典型。综合性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典型性,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学生经过系统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顺利实现从案例教学课堂向未来实践的迁移。第二,情境信息丰富。综合性案例不仅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还要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甚至包括一些干扰性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设置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探究。

综合性案例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但更适合采用同学间互助式教学的模式[9]。采用同学间互助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布置案例阅读内容和思考题目。思考题目一般是般是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针对提前阅读内容的难点进行提问,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详细写出提前阅读内容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最难看懂的内容[10]。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选择在课堂上讨论的题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或者教师根据以往经验而确定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如果案例信息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概念测试,来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这个概念测试一般是一个多选题,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独立选出答案。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和周边到同学相互之间交流一下答案,并相互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尝试说服对方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在学生间走动,聆听学生的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讨论完成后,学生可以重新给出答案。最后由教师对案例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9]。

三、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

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不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案例,教师只需要指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不超过6―8人;要求学生小组自己确定与话题相关的研究对象,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自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案例,最后制作案例演示稿,在课堂上完成案例汇报工作。在小组完成案例制作的过程中,在操作程序上,从选题立项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小组自行完成,指导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教师要高度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在非必须的情况下,教师不得随意否定或修改学生的研究计划。

开放式案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已经从掌握基础知识逐步转向综合运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同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能参与小组合作设计研究方案,并具有执行方案的能力。因此,一般更适合在本科高年的学生实践性环节或者研究生教学当中使用。

开放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包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合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纵向考查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采用小组阶段汇报、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组长打分等方式。开放式案例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案例研讨的观点进行一个总结,还要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中肯的评价。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差距,并建立更加合理的思维框架。

无论采取哪种探究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必须要有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当学生在案例研讨中提出的一些打破常规、非常新颖的观点时,教师切不可利用权威或者固有理论去反驳学生的想法。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可以再次采用反问或者追问的形式,同学生一起继续进行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同事们请教,搜索和阅读大量背景知识,参加相关的进修培训等方法来扩展自己有关课题的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科学研究者、企业家等有助于学习某些科学知识的人走进课堂,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11]。

参考文献:

[1]NationalCommitteeon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andAssessment,NationalResearchCounci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S].NationalAcademiesPress,1996:23-24.

[2]陈刚.论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误区及应对方案[J].上海教育科研,2009,(9):56-60.

[3]张胤,胡菲菲.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主体――论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实施模式[J].江苏高教,2013,(4):67-70.

[4]冯锐,缪茜慧.探究性高效学习的意义、方法和实施途径[J].全球教育研究,2009,(10):3-8.

[5]赵航.基于“情景化―去情景化―再情景化”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6):284-290.

[6]陈刚.试论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及实施策略――学习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46-49.

[7]RandyL.Bell,LaraSmetana,IanBinns.SimplifyingInquiryInstruction[J].TheScienceTeacher,2005,(10):30-33.

[8]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9):90-97.

[9]袁志钟,戴起勋,陈康敏.同学间互动教学方法简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