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档 > 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理11篇)

时间: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上面有一些数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看、

利用电脑依次向学生呈现以下四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图片,通过师生对话,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图片的信息,教师给予适时的评价,再出示文字说明,指名读一读具体的信息。

最后观察这些数学信息中的`数与以前我们学过的百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都变大了)对,都变大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生活中的大数。(贴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知新会学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这儿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想不想知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么多小正方体,怎么数呀、一会儿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来进行数一数的活动。

活动时要求:先想一想怎么数、然后用你们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在小组里运用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们数出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3、集体汇报,丰富认知。

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数出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生1可能:600。

生2可能:1000。

教师板书记下不同的数据:6001000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所不同,那就请你们分别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

先请数的结果是600的同学,说一说。(请同学拿着学具上来讲数的方法)

他这样数有道理吗、

再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数一数。(请同学拿着学具上来讲数的方法)

再请数的结果是1000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生:先横着数1个、2个、3个、4个10个--那就是说这样的一行有10个。

再竖着数1行、2行、3行、4行10行--也就是有10行。

也就是10个10是多少、

意思是说这样的一层是100,请你接着数

1层、2层、3层、4层10层,一共有10层--也就是10个100,10个100是多少、就是1000。

你们组是这样数出1000个的。

你们数出600个,你们小组忽略了哪儿没数、所以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生能通过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你们都同意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再跟随电脑来数一数。

4、电脑演示,体验成功。

(播放课件)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这是组成大正方体的1个小正方体。(拖拽出1个小正方体)

先一个一个地数(点击电脑,师生一起数2个、3个、4个10个,随着用鼠标点数小正方体依次闪烁变色。然后拖拽出另外的9个,组成1列),数了10次,就是1个(十)。我们再这样十个十个地数(点击电脑,师生一起数2个十、3个十、4个十10个十,随着数1列1列的小正方体依次闪烁变色。然后拖拽出另外的9列,组成1层),数了10次,10个10就是一百。我们可以把这一百看作一层,2层呢、接下来怎么数、再这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第9层时问:再加一个百是多少、10个一百--就是一千(点击电脑,出示完整的1千)。

跟你们数的一样吗?

想一想,还有没有比一千更大的数、你们打算怎样去数、(一千一千地数)(点击电脑演示)我们一起来数:1个千、2个千9个千是多少、再加1千是多少、(一万,1万就是10个1千。)(电脑出示:一万)。

我们发现今天数一千时,是一百一百地数,数了十次,也就是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3的情景图

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

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

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

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3.教师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55页课堂活动

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

5+5+3=13(元)

5×2+3=13(元)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73页例4、第74页例5、第78页练习十六T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00以内的物体个数,建立10000以内数的概念。

2、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3、会读写10000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能说出100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4、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10000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数的组成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100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大数的价值,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学习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学习准备:多媒体,计数器等。

课前预习:

调查生活中比1000大,比10000小的数据。

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

1、学生汇报数据。

(1)学校操场跑道一周是250米。

(2)小军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是685米。

2、揭题:

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比1000大的数,你想知道吗?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件出示,学生试读,揭示课题并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课件出示木块图)

(1)数小木块。(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一千一千地数。)

师:“这个方木块是由1000个小木块组成的,这些小木块可以用哪个计数单位来表示?”

然后边出示方木块,边带领学生数数,当数到九千时,师:“再增加一千是多少?”

引导学生推想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并指出“万”也是计数单位,表示万的数写在万位上,万位在右边起的第五位。(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计数器数。请学生利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没学具的可以在教具上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练习数数(书上第75页“做一做T2”)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九十四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2)从九千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3)从九千九百五十起,十个十个地数到一万。

当数到一万时提问:该怎样拨珠?教师可在讲台上演示,使学生明确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

3、教学例5

(1)出示木块图,师:这些木块里有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2)用计数器拨出这个数(或在计数器纸上画出这个数)。

(3)这个数是多少?你能写出来吗?怎么读?

(对应计数器或数位顺序表板书:2356读作:二千三百五十六)。

4、教学数位顺序表。提问: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从个位起,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记忆。

三、巩固练习

1、第75页“做一做T1”(写出下面各数,并读一读,再说说数的组成。)

(1)学生独立写在书上,同桌互读一次并说说各数的组成。

(2)指名汇报。(汇报同桌刚才是怎么读?怎么说的?)

2、第78页“练习十六T1”。

课件出示,指名读一读各数。

四、全课: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掌握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

对象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教学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移”和“旋转”的卡片,学生实验用的方格纸,小房子纸片,学生画图用的练习纸。房子移动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1、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来跟我们一起上课,你看他们多关心我们呀!那上课之前我们应该向他们干吗呀?那现在听老师的口令:向后转,问好。

生:老师好!

2、师:多么热情的问候啊。那刚才你们都做了那些运动呢?生:向后转……

师: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也都在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式不同,下面请大家欣赏几个物体运动时的画面,大家边看边思考: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同时呢,大家一起模仿物体运动时的样子,准备好你们的小手!

3、教师: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

学生用手模仿。

4、师:非常好,从刚才同学们运动的小手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学习的激情。

提问:它们的运动一样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那请同学们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类。先互相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5、请学生说分类的结果,并说说分类的理由,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把缆车、电梯、窗户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直直的运动的,而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是旋转的。

生:我们把转动的东西分为一类……

师:大家跟这位同学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真仔细!那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同时也送给你自己。

6、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出示卡片“平移”);而像飞机的螺旋桨、风车、旋转椅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出示卡片“旋转”)。

7、读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7、师:听说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强,那你们能分别示范一个平移和旋转的运动吗?可以借助其他事物。

(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8、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学生示范平移运动。

提问:物体平移后,它的方向和大小有没有变化?生:没有变化。

9、再示范旋转的运动。

师:那物体旋转时,又有什么特点?生:围着一个点在转动……

10、师:你们真会学习,那下面来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转的?你们有信心吗?(做练习十的第三题)

师: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希望你们用语言和手势很快的告诉老师。小手准备好了吗?

11、真不错,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举例说说。

生:火车、上升时的火箭、左右移动的门……是平移现象,方向盘、水龙头……是旋转现象。【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位朋友,红蚂蚁和黑蚂蚁,它们也在运动。请看大屏幕。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视频课件,师:它们在房子的一前一后搬房子。)(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生:……

师:为什么数红(黑)蚂蚁走的格数?师:真会动脑筋,也就是找出它的对应点。

师:那老师又有疑问了:房子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呢?你怎么想的?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5)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它的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知道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抓住特征点,数一数两个对应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三、实践体验,巩固提高。

1、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1)师:仔细观察,说说是哪只船?你是怎样找的生:平移的方向。

生:找一个对应点,数移动的格数。……

(2)师:其它两只为什么不是?

生:一个是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都错,另一个是移动的距离错。

小结:我们在对物体平移时要注意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而距离就要通过对应点来确定。

2、(课本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小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生:向上,找到一个点,生:数方格找到其他对应点。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3、画出小梯形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一学生出来投影展评。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画在这个位置?

生:……

学生独立动手画一画,投影评价。

小结:我们要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时,先确定好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把每个点按原来的样子连接起来。

4、(课本第44页练习十的第4题。)下面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图上颜色。

(1)师:那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2)师:为什么其他的不能通过平移与小鱼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手去移一移,再一次落实让学生感知平移的过程。通过判断物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和动手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教师整节课的总结:确实,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美术家,利用平移和旋转画出了美丽的图案;舞蹈家,利用平移和旋转跳出了优美的舞蹈;工程师,利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奇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主题:

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竖式计算迁移到三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前几天,小巧他们和老师进行了一场师生跳绳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轮小巧小亚朱老师1866418623738167

问: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一)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呈现例题。

我们先来研究“小巧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86+37你能猜测一下86+37究竟等于多少呢?你能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1)横式计算

86+37或86+37

=86+30+7=86+7+30

=116+7=93+30

=123=123

(2)推算:因为86+40=126所以86+37=123

(3)竖式计算:

86

+37

123

竖式计算应从哪里算起?为什么?

会用横式计算、推算的.方法算出了小巧在两轮比赛中的得分,还会用竖式来计算。竖式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请竖式来帮助我们计算好吗?

86+37的竖式计算方法

86

+37

123

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6+7=13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8+3+1=12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百位上写1。

2、试一试

你能用竖式计算78+84吗?

(二)学习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1)我们再来算算“朱老师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186+167=

(2)计算方法

186

+167

353

(3)小结方法。

不管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多位数加法也一样。

(三)总结计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加法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

7286189

+45+67+442

2、列竖式计算

66+358=789+8=503+609=

3、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电熨斗饮水机电饭煲电水壶

257元189元745元438元88元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__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__做的,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x4代替了。在口算3x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x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x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x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x4与3x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x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x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x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x4与3x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x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x4与6+3x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x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__想买什么?__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平移和旋转。

(1)复习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5×()=102×()=8()×4=12

12÷3=6÷2=3×()=9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新授知识

1.教学例2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你们看,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引导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生:每屉蒸笼装有4个包子,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师:你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计算,要怎么列式吗?为什么?

生:用乘法列式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则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24(引导学生自己说出)

师:计算这道算式时想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师:谁还能发现和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列式:24÷6=4(个)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又是哪句口诀?

生: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了6份,求每份多少个?用除法列式为24÷6=4(个),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教师:如何列式?用哪句口诀?

生: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

师: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发言)

生:都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2: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3: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最后确定用那句口诀求商。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真的掌握这些知识了吗?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第1、2题。(说一说题意,你是怎样求商的,用哪句口诀?指名回答)

2、课本第21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哪些知识呢?(鼓励学生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24÷4=6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再确定用哪句口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结合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加自主解答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练习。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

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

先让学生口头提问,再列式解答。

2.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挂图,学生观察。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吃了3天,每天吃9个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谈话: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样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教师板书答句)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发现不同的算法。

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各一人板演自己的算式和答句。

指名对照各题,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想到第一步算式的。

全班学生对照检查。

3、小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读题。

2)指名说说题意。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读题,填表。

2)指名说出填写的人数,并说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几步计算?使用了哪些计算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