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收集5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该文分析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探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出现新的趋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初期的调查、呼吁和宣传阶段。广大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就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做了大量调查,呼吁学校各级机构重视并开展健康心理教育,使国家、学校、家庭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选择的在少数学校尝试开展起步心理健康的辅导讲座,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注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纷纷建立健康心理教育组织或机构,出版教育读物,进行系统的科研试验。心理健康教育虽有2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大量科研成果和有了一定经验积累。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而不平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是西方的,流派西方化,判断标准西方化,不可否认西方的这些基本理论和技术有其共性和普遍性,而判断标准必须考虑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因素,完全套用西方的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而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主要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教育规模、城乡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展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活动。理论研究的薄弱,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形式缺乏规范。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探求一种新的健康教育成为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
198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需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7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9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的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998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意见》;心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教材,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解决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各省市相应颁布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不难看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主体的全面参与,国家也以行政手段鼓励规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规范、标准、内容、方法、途径、师资队伍、业务评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表现在:
政策法规不完善:
(1)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政策。
(2)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缺乏政策性规定和落实。
(3)众多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主观认识和意识支配等等。
在目标教育内容衔接和方法上,经常出现教材的重复、教育程度雷同。
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上,笔者认为,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辅导员外,其他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注本学科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学校行政部门不应只重视德育方面的评优,一味追求升学率和成绩,更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的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及现状的了解和探讨,有助于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建议,在于抛砖引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订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完善教育规范,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规律,有针对性的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之和其他文化课有效的衔接,方法上避免简单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而不是为考试要成绩。在教育途径上应多样化、种类多、增强时效性。例如:开展通讯、电话心理咨询,而不应固守课堂教学,配合网络辅导,开展课外体验的实践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校园广播、讲座、聘请社会各行各业正反面人物,在各学课科教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业务评定。
通过总结、评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验教学效果,对好的学校、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文本延伸活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21-01
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学生各种素质教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以文本为载体,挖掘心理健康的着陆点
语文课本本身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章,除了少数说明文外,都是作者积极人生观的反映。无论是颂扬还是鞭挞,都是从正面或反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抵制,这正是作者对健康人格和积极人生观的肯定和追求。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会把自己与文中的人物作比较,在比较中与人物发生碰撞,感悟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好课本中的文章是一条省时、省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均以其鲜明的性格、感人的情怀,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詹天佑》一文,可使学生为詹天佑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所感动;《窃读记》所反映的热爱读书的精神;还有《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流露出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渗透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闪光点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使生命在进取中得到升华。
二以课外延伸活动为辅助,将心理健康落实于个体
1.写周记
让学生写周记,既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在周记中能发现学生的诸多问题,如一位学生对我经常和班干部接触有意见,说我偏心,这种意见本质上是一种学生不甘受冷落的心理表现。于是我就在周记上解释,跟班干部多接触主要是因为班级工作的问题,并告诉她,她的意见我会接受的,以后会注意多跟一般同学接触。这样既解决了她的心理问题,也帮助我调整了班级的管理策略。
2.加强片断写作练习
所谓“言为心声”,要赋予片断写作练习一定的实际内容,而这种内容难免是会受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的间接影响。如,我要求学生以“我是××”为题,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其中一位学生就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文中写“我”受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和人类的冷落,整篇文章透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后来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和他闲聊,了解到他的生活:他最爱的外婆去世了,父母因为做生意疏于与他的沟通,爷爷奶奶对他也漠不关心,对他不闻不问,他觉得生活很没意思,觉得人与人之间太冷漠。这种表面上是写小鸟的生活,实质上还是在宣泄他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因此,我及时跟他进行沟通疏导,以其他例子引导他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关爱,有些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有些人可能更侧重于用行动。经过疏导,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并表示以后会好好对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三以评价为路标,为学生心理健康指明方向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能否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评价观。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能正确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素质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1.评价要全面客观
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要看他的学习方法;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还要防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不要仅凭一两次测验分数就做出最后的结论,甚至形成对人的偏见或成见。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前进。如班上有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及格,我没有拿他的成绩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而是用他每次的成绩和上次的成绩作比较,当有较大进步时,我总会在班上大声说:“这次××同学进步很大”,全班同学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从而他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在逐渐地恢复。现在,课余时,总能在座位上看到他看书的身影。
3.评价要有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
1.重视的程度不广泛当前,我国对古代文学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具有局限性,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我国从2000年才开始有文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出现,但研究的对象都是小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却没有得到大学教师的关注。大学中教师大多只重视研究课题、搞科研,而对文学内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数据表明,直到2006年后才出现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学课堂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关文章,但研究的文章数量极少,只有几十篇,且文章的内容大多只是粗略探讨,且缺乏操作性。
2.研究的内容不深入当今的文学课堂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都比较片面,且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当谈到可行性时,大多只是认为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激励学生的斗志、宣泄情感、升华精神,但从未探讨过教学中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等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古代文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其认为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类文章为今后人们对文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针对当前中国对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古代文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个体文学的讲授和介绍、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讲解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于形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当今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情绪调适、意志培养、认知纠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课外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任务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例如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阅读、读书笔记、写作练习、撰写论文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是以心理健康为题让学生思考并创作论文,从而达到在课外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成为中小学教师,这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一名教师应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
。4.正确认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虽然很值得研究和学习,但也有其消极的内容。每个人在研究其内容时,对其理解和感悟不尽相同。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忧愁伤感、忧国忧民,而古代文人在文字中也透露了自身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学生无意中开始模仿并形成这种忧患、多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思路,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此种情况,应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古代文学,客观了解古代文人的写作思想。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4
1.1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标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大部分案件的根源在于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机制不成熟,引发学生极端思想,最终酿成悲剧。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心理素质,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身体、文化的协调发展,成长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1.2有利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日益增多,一旦这些困难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便极有可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甚至降低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确立。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和矛盾,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扫清心理障碍,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对策
2.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内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使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张扬和潜能发展的需要。具体教育内容包括:一是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端正学生对待各类心理问题的态度,并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二是学习心理教育,使学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找到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三是性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性格,通过心理训练课和个别指导,矫治学生的不良性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是情绪调节教育,指导学生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开展适度的情绪调控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五是恋爱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建立健康友爱的男女同学关系,使学生掌握一些生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避免学生出现极端心理。
2.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应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首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中心等,引进先进的设备,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专业图书和资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成员均持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带头人。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栏目和咨询热线,及时开导和疏解学生的消极情绪,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同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当与时俱进,运用QQ、微信等社交聊天软件,将心理知识直接分享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为学生提供隐秘、方便的心理咨询服务。
2.3运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首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兼顾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团体心理辅导要面向一群有类似问题的学生群体,对这群学生进行心理矫正或治疗,帮助这群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个别心理辅导面向某类特殊问题的个别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了解和分析个别学生的问题,得到个别学生的信任,使个别学生自愿接受心理辅导。其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活动竞赛、网页专栏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障碍的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寻求帮助的途径,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置心理专栏留言板等,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寻求帮助时获取及时的心理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再次,运用课程学习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保证一学期36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为学生讲授心理知识和自我认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乐观面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科专任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长时间有效开展。
2.4建立心理健康预防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三级预防机制,从多个层面出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以此降低学生心理性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机制的构成与实施如下:第一级由学校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掌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心理教研室负责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安排,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级由辅导员细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建设,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第三级由学生会下设的心理协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每个班级要选取一名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要接受心理协会的统一管理和培训,使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和疏导本班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告知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3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已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问题广泛存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以上,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从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诸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家爵杀人事件,以及不时出现的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毁物等事件可以看出,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方面。其中,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对生活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职业选择、择偶问题以及经不住负面生活事件的冲击等。其症状比较多见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等。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规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高校学生人格的形成在学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多数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条例;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也没有把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纳入预算。许多院校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状态,数据收集和档案整理难以做到完整化、有序化和专业化。
(2)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的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以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平台、以健全的制度和经费为保证、以课堂普及教育为主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为基础,是当前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保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愿意去咨询,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健全组织机构与经费管理制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
建立稳定的组织机构及完善的组织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由一名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定期心理普查与测定的工作制度,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应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习、择业与心理健康,性、恋爱与心理健康,网络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系列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关于一般心理保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一组选修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和报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方法,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多以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骨干,构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要把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短期或长期培训,使他们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技术水平。
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等人员的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要倡导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肩负起教育的责任。
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在大学生中挑选那些对心理科学感兴趣、热爱心理咨询事业、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组建大学生自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心理课、讲座、报告、团体辅导、自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助人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其他教育资源。调动学校医院(卫生所)、校外医院心理门诊、校外专家、学者等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在心智和才智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6.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社会各种传媒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有关部门要整治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防止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资料对学生的侵害。社区要普遍成立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芳.关于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85.
[2]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