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范文

结算货币(收集5篇)

时间:

结算货币篇1

关键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核心货币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83-02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其它货币则变成货币,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有记载以来,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就必须储备美元,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美元仍是核心货币,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首先,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丧失铸币收益。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④铸币收益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通货膨胀风险。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假如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国政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外汇储备风险。上文提到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五、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建成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化储备体系。而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建立超货币和亚元制度都不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1.超货币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能性。斯蒂格利茨和周小川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创建超货币的思想。斯蒂格利茨认为:货币国家为获得必要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如果核心货币国家不希望出现等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就会减少。因此,现行储备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存在紧缩作用。创设全球货币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就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也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国际储备积累的需求。⑤周小川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会造成核心货币国家与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相互冲突,只有建立超货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认为建立超货币只能是一种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无法协调当前国家间的利益: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不会支持SDR常年的增发,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力,他们不必要持有特别提款权。反而增发会导致国际通货膨胀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其次,面临来自美国的阻力。增发SDR会削弱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一票否决权和美元的核心地位,美国不会任其损害自己的利益。⑥最后,超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有市场,即人们愿意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超货币进行交易,而转换交易货币对买卖双方而言都存在着转换成本。

2.亚元制度的建立和现实的不可能性。国内有学者提出以东盟和中国为基础建立亚元制度。这种想法显然是受到欧元区建立的启发,但是东盟和中国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首先,建立最优货币区要求货币区内各国市场、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只有这样新的货币才能很快地被成员接受,体现出增加货币有用性带来的好处,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但是东盟和中国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其次,建立最优货币区需要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一定程度上限制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各国对这种问题十分敏感,这给建立亚元制度造成了政治阻碍。综上所述,成功建立亚元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3.逐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优选择。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统一的货币都具有不可能性,所以只能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出发,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人民币转变成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逐步展开,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资本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开放资本账户等等。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则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协调配合。本文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优选择的观点下,忽略了对这些长远问题的探讨,把视角转向一个相对短期的问题,即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下面从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推进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四个方面论述。(1)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日本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北美也有几百亿的人民币。这个资料说明,中国政府在发行人民币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民币流通到了国外,并且被外国人储藏了起来,不论这种储藏的动因是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造成的,还是由于外国人认为人民币就是硬通货,结论都是一致的:人民币在海外的数量越多,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就越具有可能性。(2)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企业和外国的出口企业,对于我国的进口企业而言,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有利于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节约向银行结汇时的汇兑成本,同时对于采用外币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汇率风险的企业,以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对于外国的出口企业,以人民币结算虽然丧失了节省汇兑成本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背景下,持有人民币相当于投资于人民币,这会给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带来收益。其次,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的进口企业,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可以有效的防范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会有利于企业创造稳定的收益,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对于外国的进口企业来说,由于这些进口企业所在国货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国际货币。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对完善,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因此这些进口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汇率风险管理或外汇套期保值。同时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多和中国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在出口价格上获得折扣。总之,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是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3)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不需在银行结汇,外汇储备不必增加;另一方面,原先以美元结算的非美国经济单位的出口现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明显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例。(4)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结算范围的相对缩小,必然要触及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到来自美国的阻碍,所以更需要中国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不对称的体系,中国作为货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核心货币国家的损害,中国要想消除这种损害,必须在国际经济中提高自己货币的地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而当前的第一步改革应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当前中国具有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条件,而且人民币贸易结算不但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还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和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有利于世界的选择,建立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对繁荣亚洲和世界经济都有着积极地作用。综上所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最优选择。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评论,2010(3)

②朱小梅.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0(4)

③袁志刚,邵挺.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力量来自何处[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④曹和平.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兼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和亚元建立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2003(7)

⑤施建淮.现实的选择:力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5)

⑥黄范章.G20集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2)

结算货币篇2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升值预期;计价货币;福利损失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0-0054-04

随着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金融危机不断恶化,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4月8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自试点以来,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发展且结构呈现失衡。截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明显,进口支付远超过出口。该问题关系到人民币贸易结算是否可持续发展,本文拟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内涵和实质

国际货币通常包含贸易结算、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三方面职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即人民币在跨境经贸往来中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是指国内居民在与非居民进行跨境经贸往来时,合同以人民币计价,居民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1]。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可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货币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功能在于使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自2009年7月6日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迅速扩大并伴随着进出口人民币结算的高度不对称性。截至2011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0481亿元,是2009年末的36亿元结算规模的291倍之多。其中80%~90%为货物进口结算,10%~20%是出口结算。如图1所示,2010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货币贸易进口人民币结算额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3%、79%与80%,货物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额的相应比重仅为8%、10%与9%[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实质是单向货币替代,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功能方面从进口方“单向”地替代美元。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货币扰动,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外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全部或者部分地取代本币[3]。这是从本币被替代的角度定义,实际上,在本币与外币的竞争中,既可能是外币替代本币,也可能是本币替代外币,即货币反替代。成功实现货币替代,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过程。克鲁格曼(1980)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三国三货币模型,讨论国际媒介货币的形成过程[4]。分析发现:在国际媒介货币转换(替代)过程中,存在一种“倾覆现象”。一国货币失去国际媒介货币地位,先要经历一段积累过程,期间贸易量下降导致交易成本增加,高交易成本又导致贸易量进一步下降。这种“渐变”过程达到一个关键点之后,造成国际汇兑结构的“突变”(国际媒介货币转换)[5]。在货币竞争中,人民币作为后进入市场者,任重而道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重要和关键的一步。人民币从国内逐步走向区域化、国际化,实现结算货币―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的走向需要不断提高货币竞争力,要增加本国货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国际范围内的吸引力,使得更多国家和地区在贸易结算、国际债券发行、国际储备等各个方面使用本币,成功实现货币反替代。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原因

作为人民币输出的主要渠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出口贸易不对称是市场理性选择和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通过经常账户进口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货币输出,为出口人民币结算提供货币来源只是短期的策略;从长期来看,只有满足媒介货币条件中的产品多样化,提高出口产品定价能力,为境内外进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贸易和投资便利金融服务,才能真正缓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出口不对称矛盾以及使人民币贸易结算可持续发展。下文从产品的差异度、货币价值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失衡的原因。

(一)境内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决定大部分出口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境内出口商采用交易货币计价(VCP)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为第一大出口国①。这其中,加工贸易总额1157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40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38.94%和46.94%[6]。当前加工业占中国制造业比例近一半左右。据对中国四类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显示:中国出口商品中竞争力最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属于缺乏弹性的产品,同时又面临诸多后发国家更低成本的激烈竞争,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

Johnson和Pick发现,如果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有其他出口商出现,就会导致交易货币计价②(VehicleCurrencyPricing,VCP)[7]。Bacchetta和Wincoop指出,对出口商定价策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出口成本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如果产品存在高度差异性,出口商将采用出口商国家货币计价(ProducerCurrencyPricing,PCP)。如果产品差异性小,出口商之间希望保持相对价格固定,将采用交易货币计价(VehicleCurrencyPricing,VCP)[8]。加工贸易出口在中国对外总出口中占比达到46.94%,该部分出口产品差异化小,出口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出口企业更多选择交易货币计价(比如美元)。尽管Cui等(2009)曾经依据依市定价法(PTM)的逻辑,使用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如果放开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则预期其将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到20%~30%[9]。考虑到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高比重,这一特点可能使人民币结算在贸易额中的比例低于预期。

(二)人民币升值预期条件下,境外出口商人民币接受意愿提高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9%左右。在此背景下,国际收支从1994年至今,除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并积累高额的外汇储备。双顺差使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人民币价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虽然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0%以上,总体呈现“小步紧走”单边升值趋势。另外,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以及美国国债上限的调整对美元的信誉有着负面影响;欧元区受债务危机恶化的影响,欧元仍未摆脱困境;日本经济增长一直乏力,基本面并不支持强势日元。主要国际货币走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人民币单边升值是境外出口商愿意接受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境内进口商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人民币作为硬通货受到境外出口商欢迎,尤其是亚洲周边经贸往来密切国家。商务部亚洲司的数据显示,中国自亚洲进口增幅远高于对亚洲出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对亚洲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93亿美元、349亿美元和1025亿美元,中国对亚洲其他经济体主要是贸易逆差,更多的进口有利于人民币在亚洲周边国家的流通;另一方面境外出口商获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规避了汇率风险。2011年5月,汇丰针对包括亚太区的主要经济体、中东、拉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全球21个市场,6390多家贸易企业展开调查,结果显示,人民币将成全球贸易商第三大选择。人民币受到广泛接受度的原因在于已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受访企业近一半(49%)表示主要目的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44%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0]。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上广度和深度发展有限,造成境外贸易企业获得人民币并用于进口支付的难度较大或成本较高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2010年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到内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7成以上,大量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流入香港[11]。截至2010年4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债券存量776亿元,尽管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长迅速,但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一方面,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还相当有限,对除香港企业之外的其他境外企业而言,无论是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还是用富余的人民币投资,都面临着较大障碍;另一方面,香港银行的人民币融资业务规模不大,由于人民币借贷利率较高,有融资需要的企业宁愿选择以美元或港元借贷,对美元计价结算以及在美元远期汇率市场上套期保值制度存在路径依赖。境外进口企业要获得人民币融资比较困难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转换成本较高使得出口人民币结算开展较缓慢。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后果

(一)导致外汇储备资产风险暴露头寸进一步增加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由于进出口结算货币的极大不对称性――美元出口收汇形势基本未变,而美元进口付汇显著减少――人民币的国际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额外增加。据《第一财经日报》和一些青年学者的粗略计算,试点至今,中国外汇储备所增长的数额中,有大约1000亿美元是来自于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所产生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所增长的数额中,有大约400亿美元是来自于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所产生的[12]。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计价,美元的购买力即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对外投资,因此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其他非人民币币种的走势,将直接决定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然而,反映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的美元指数从2005年的93.34下跌至目前的74.6附近,下跌超过20%。在美元贬值的环境中,中国的对外资产将不断缩水,使中国遭受严重福利损失,而人民币结算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损失。

(二)导致货币当局和境内进口企业福利损失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使货币当局和境内进口企业福利存在损失。一方面,上文中提到,新增外汇储备中大约有1000亿美元来自人民币贸易结算。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支付进口,相应地减少了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在当前外汇市场持续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外汇需求下降进一步放大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货币当局出于稳定汇率的需要,不得不更多地购买外汇。整个过程当中,人民银行增加了1000亿美元外汇资产,按照1美元=6.5元人民币计算,同时增加了6500亿元人民币负债。假定美元外汇资产主要购买了1年期美元国债,过去一年半的平均收益率大概是0.3%,人民银行支付给结算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利率2011年4月之前是0.99%,之后是0.72%。再考虑市场自2010年中期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6.8升值到1∶6.5,升值了4.4%,货币当局蒙受了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损失[13]。另一方面,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出口企业结汇成本平均为1.47%,人民币出口结算资金3个月存放银行利率为3.28%,加起来已有超过4%的盈利。2010年重启汇改至2010年底,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广东出口企业就增加成本约80亿元[14]。但在人民币总结算的1万亿元人民币中,进口付汇结算占比80%~90%,出口的人民币结算额只占10%~20%。这种情况说明,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从总体上讲,人民币结算的推进与其说减少了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不如说减少了外国(或境外)企业的汇率风险。

四、政策和措施

根据前面的分析,中国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离岸市场发展局限导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从而引起外汇储备风险头寸增加、货币当局与境内进口企业福利损失,给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持续性造成困难。笔者认为,要真正使人民币结算发挥贸易和投资便利性的功能,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扩大并实现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必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市场条件。

(一)增强汇率制度弹性,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

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改变人民币可测算的单边升值预期,使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回归真实水平。首先,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2005年汇改以后,中国汇率制度由单一钉住美元改为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虽然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但幅度非常小,不能反映出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金融性的波动。应围绕中心汇率,确定更大的汇率带状浮动区。其次,改强制结售汇制为意愿结售汇制。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企业必须将手中外汇按要求的比例到银行进行结汇,导致外汇市场形成无条件的外汇供给和有条件的外汇需求,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虚假局面。意愿结售汇能有效形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市场均衡汇率形成。第三,完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应加快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建设,扩大外汇交易品种,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

(二)增加人民币投资工具,深化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香港人民币存款绝大部分(超过80%)是以存款的方式存在香港的银行,香港银行又将其存到中银香港,应增加离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金融产品。一是多样化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品种。比如“点心”债券、合成人民币债券(以人民币计价、以港币或美元等外币结算)、存托凭证等。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至少要达到5000亿元以上才能有较好的流动性。二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尽管离岸市场发债主体已有非居民主体参与,比如麦当劳和亚洲开发银行,但是香港人民币发债主体主要是内地财政部、政策银行、大型国有银行等。香港应大力吸引外国居民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使得人民币或人民币债券成为一种价值储备。

(三)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企业的定价权

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需要贸易结构的转换。一是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加大研发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技术进步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仅仅依靠单纯投资意义上的“干中学”和“技术外溢”以及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中国的技术进步将会是缓慢的,也难以有效地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而实现比较优势的转移和贸易结构的升级。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偏向,使中国出口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以改善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注释:

①排名来源“Worldtradereport2011”。

②交易货币计价(VehicleCurrencyPricing,VCP)是指采用第三国货币计价,这种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被进出口方和银行广泛使用,作为国际交易媒介(比如美元)。

参考文献:

[1]杨育智.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5.

[3]姜波克,等.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PaulKrugman,VehicleCurrenciesandtheStructureofInternationalExchange,JournalofMoney[J].CreditandBanking,1980,Vol.12:513-526.

[5]宋晓玲.国际货币替代的“倾覆效应”:理论与历史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1,(3):6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stats.省略/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2011-02-28.

[7]MartinJohnsonandDanielPick,CurrencyQuandary:TheChoiceoftheInvoicingCurrencyunderExchange-RateUncertainty[J].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7,Vol.5:118-128.

[8]PhillippeBacchettaandEricvanWincoop,ATheoryoftheCurrencyDenomin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Vol.67:295-319.

[9]LiCui,CangShu,JianChang,ExchangeratepassthroughandcurrencyinvoicinginChina’sexports,PresentationatHKMAconference:“FinancialReforms,MacroPoliciesandCurrencyInternationalisation:theCaseofChina”,2009,(10):19-20.

[10]汇丰:人民币成全球贸易商第三大选择[N].南方都市报,2011-05-06.

[11]“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

[12]徐以升,丁晓琴.行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拔苗助长[N].第一财经日报,2011-07-04.

结算货币篇3

就在全世界为美国通过救市方案而欢呼的时候,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来的却是暴跌,俄罗斯股市下跌19%,日本股市盘中停牌,更有亚洲国家停止股市交易。中国股市创历史上第二大周跌幅,而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则受外盘连续暴跌影响,连续3个跌停,导致众多人被强制平仓,人们不禁要问,世界怎么了?为什么救市还要跌?

答案很简单,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开车,相信开车的时候刹车大家都是用过的,踩刹车之后你的车子会立即停下来吗?对于美国次贷金融危机这辆正在急速下滑的巨大“列车”且不说“踩刹车”是否管用,就算是一个重量级的“刹车”也需要时间来让它停止下来,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考量这7000亿的“刹车”的分量。

第一,刹车的力度有多大,它是不是一个配得上这辆“高速列车”的刹车?

第二,要多久才能让这辆“高速列车”的速度减慢下来?

美国金融危机这辆列车的重量是多少呢?73万亿债券!美国救市刹车力度是多少呢?7000亿美元,占比例是多少?用不到百分之一的力度想刹住高速狂奔的列车,可能吗?

次贷危机刺破的是金融泡沫,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有人讲,其实美国的次贷危机根源在于克林顿时代,那时为了解救遭受网络泡沫刺破的美国经济,美国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本次次贷危机,其实这话对了一半。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开始了低通胀高增长的时代,让美国人忘记了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甚至欢呼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消失了。人们赞扬自由资本主义,赞扬自由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但是正是自由放任的货币主义政策造就了本轮次贷危机,这也是美国人指责格林斯潘当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而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最终引爆了美国金融市场。

为什么救市采取的是凯恩斯主义呢?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对立面就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他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来变化的。基于这些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正是凯恩斯理论导致了罗斯福新政,让美国度过了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从经济学来讲凯恩斯提倡运用财政政策,增加和减少政府投资调整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理论做了一项重要的修正。大萧条的亲身经历,使得凯恩斯及其较为保守的继承者严重低估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首先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当货币政策失灵时,就同时使用财政政策。

为什么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不会起作用呢?

问题要从货币的基本职能和流通规律讲起。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呢?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本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

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旦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货币的本质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的,应当代表一定数量的财富,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断之一“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来自印刷厂”正是忽略了来自金融衍生品制造的虚拟货币的冲击,让美国的金融大投资家们忽视了货币代表的物权本质,不断地制造虚拟货币,让金融市场充满泡沫。

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制造泡沫的吧,看看他们制造了多大的泡沫吧,可以看看《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有专家分析,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值达到近800万亿美元,你知道全球的GDP总和是多少吗?全球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40.8万亿美元。什么意思呢?按照GDP来讲,虚拟货币是实物的20倍,也就是说,货币已经不能换成任何实物,结果是什么?货币体系的崩溃或者是货币泡沫的崩溃!也许有人觉得800万亿太多了,那么我们看美国次贷的73万亿美元的规模,是不是也足够让大家惊慌呢?考虑到参与次贷的金融机构大多是上市公司,如果这73万亿全部由全球股市所承担,当我写这篇文章时,全球股市总市值是29.18万亿美元,那么次贷泡沫将是股市的约2.5倍,也非资本市场所能承受!

有没有彻底解决虚拟货币的办法呢?我们想出了一个不是很成熟的办法,就是联合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建立世界统一结算货币E元(earth),重新建立结算货币信心。

结算货币篇4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际化理念;最大收益者

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企业电子商务创造价值的过程产生了高度的关注。探求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创造价值的过程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问题。对这一机制的探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交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

国际经济往来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这种媒介一方面为国际经济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要保持价值的稳定。从流动性来说,充当国际货币的数量必须与国际经济的规模相一致,从而保障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正常开展;从价值稳定来说,则要求货币发行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即有名“特里芬难题”。从金本位制度开始,国际货币制度中充当流动性的货币往往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而出现问题,比如,金本位制中,黄金作为流动性,因为供应不充足而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因为美元贬值而崩溃。解决特里芬难题,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增加本位货币,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从这个角度说,也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运行的贡献。

二、人民币结算的尝试

从2009年7月份启动到2010年3月底,上海的结算金额累计已经超过了70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以来的结算金额就达到了50亿人民币,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发展势头迅猛。而截至5月中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额接近500亿元。

截止到2009年九月底,国务院批准的内地试点区域包含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而海外试点区域则包含港、澳地区,以及东盟十国。目前就境内而言,只有成为试点企业的公司才能与上述境外区域的贸易伙伴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截止到九月底,全国已有365家企业具有试点企业资质。而对于境外区域的企业则没有门槛限制,只要他们与境内的试点企业有业务往来,均可以采用人民币做结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4月2日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支持市场发展创新,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队伍的形成,同时适当扩大境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报告指出,将研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研究推动将试点项目由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探索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和交易机制,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仅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且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增长,更有甚者在于进一步地开拓相关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路径。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三个步骤。如今,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是人民币从本币走向区域化货币,进而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步骤,这样可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和地位。因此,跨境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开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真正变成国际货币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任何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从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开始。只有当我们的货币成为企业普遍接受的结算货币,国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才有可能拿人民币作为一个投资货币,发展离岸市场、债券市场或其他市场。同时在这些都有相当基础之后,别国才有能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而在汇率风险可控的基础下,有利于贸易双方控制成本及锁定利润,为跨境贸易实现双赢,促进贸易的平稳发展。

宏观经济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受益良多,我们也不应忽视不利之处。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随着更加不确定,风险因素更不确定,如果处理不当,宏观经济将受到冲击。

2.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跨境贸易结算不仅对宏观经济影响深远,对微观经济个体的企业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微观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表现为什么样子?首先应该是避免了外汇汇率波动,尤其是结算货币汇率下跌的风险,从而避免了因为汇率下跌而不盈利,进而放弃国际市场的情况出现;然后还表现为结算的便利,减少结汇售汇成本等等,然后在列举哪些企业会受益。

人民币结算不仅降低了汇率波动给进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减少了企业的结售汇成本。在外汇不能流通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结汇,企业要给银行支付不少的手续费,而如果用人民币直接进行结算,就可以节约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左右的汇费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兑为例,银行兑换货币多数并未收取手续费,却施行“低买高卖”:即客户要低价卖给银行(以2010年5月7日的中国银行当日牌价,100美元可卖681.2元人民币),却要高价找银行购买美元(需要683.94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00美元)。一买一卖,100美元就得被银行赚走2.74元人民币差价,即100万美元的业务相差2.74万元人民币。以厦华在台采购4.3亿美元为例,若台湾的采购对象主要以新台币进行日常运营的,就需要上千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成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此前对媒体表示,如果对台出口用人民币结算,外贸企业可以减少购汇、结汇以及开办信用证的成本。因为用美元结算,银行开信用证需要支付1.5个百分点,结汇又需要支出1个百分点。据估算,出口企业改用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约的成本为交易额的3%-5%。对于众多处于微利状态的出口企业来说,以前被银行拿走的这几个百分点的利润相当可观。据厦门市长刘赐贵在台湾披露的数据。

此外我国的一些进出口企业对于汇率和利率的风险掌控能力是有限的,采用人民币算就可以不用去分析国际市场上美元或欧元的汇率走势、利率走势等,企业可以将精力完全放在经营上,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现金的能力和使用效率。

3.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显得越来越重要好。在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审时度势,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尤其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外汇管理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外汇管理以前,对外经济活动只能以境外可兑换货币计价结算,所以外汇管理只是管外汇。现在人民币开始逐步履行国际结算功能,要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自然也要纳入外汇管理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范畴。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与其在境内履行相同功能显然要有不同的监管标准,如人民币对内计价结算只会区分对公对私业务,而不会区分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交易性质。目前部分现行外汇管理原则不完全适用于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但彻底独立于现有外汇管理框架建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管理制度和监测系统,可能因本外币分割造成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空隙。有迹象显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热钱”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在贸易顺差及FDI(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下降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量却创出了今年新高。

在做好外汇管理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后,一方面,突发大规模的货币需求和回流,将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陷入被动。另一方面,人民币输出可能会削弱国内货币政策的效力,突发且大规模的货币需求和回流也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陷入被动,并影响汇率、物价和就业。与此同时,作为储备货币的币种将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币值稳定两方面处于两难境地。该问题也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所无法回避的难题。而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和升值压力两大问题。

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应对策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努力应对,减小其带来的危害。我们应从构建有效的海外人民币债权运作渠道,调整跨境资金监管方式,增强央行对本外币市场监管力度,设计科学合理的清算渠道和统计监测体系四个方面来积极应对。把加强对人民币的监管放到首要的高度,严防国际金融炒家的投机行为。

首先,海外人民币债权运作渠道的安排关系到能否有效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及交易的问题。首先政府要确定对海外人民币市场的态度。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必然出现的人民币海外持有现象,如制度安排和监管设计上未对此有充分的考虑,极有可能出现一时被动和管理滞后的局面。因此建议在人民币走向区域化货币初期,应该适当抑制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以便为我国央行逐步熟练地掌控海外人民币市场和交易赢得时间。在起始阶段应当规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形成的海外人民币债权债务的处理上遵循以下原则:海外人民币资金可以按照规定的渠道使用和投资国内市场,可用于向中国进口的支付、对中国境内直接投资、就地兑换成其他货币以及委托存款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投资中国境内金融资本市场。

其次,在调整跨境资金监管方式方面,将长期以来以外汇和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在银行监管层面上,应强化对法人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管理和强化合并报表后的综合风险管理。从对人民币跨境流动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管理角度来看,要求央行密切关注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加强与相关国家央行的配合和联系。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

又次,央行对本外币监管应根据海外人民币的规模情况分析研究调控的渠道和效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同时要进一步缩短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通常可能存在的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对市场动态做出快速的反应。

最后,科学和合理的清算渠道和统计监测体系至关重要。香港地区开放银行人民币存兑汇业务后,市场人民币兑换活动十分活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要求,这部分资金规模应该进入我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同样,人民币在香港、东盟十国和韩国等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形成的海外债权也应及时地通过适当方式反映出来。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清算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整个流程来看,没有货币兑换环节的国际结算业务更趋简单,但同币种结算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统计要素(目前许多统计要素是基于货币类别来设计的),尤其是当资金通过几道转汇环节以后。因此在试点阶段,有必要通过规定银行的清算渠道和特别的会计处理来辅助完成这些统计监测要求。

参考文献:

[1]沈继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11):327-331.

[2]朱雄雷.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209-237.

[3]陈红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与港澳人民币业务发展[J].市场论坛,2007(11):30-32.

[4]宴玲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分析[N].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5-25(3).

[5]高玲.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华东经济管理,2006(8):89-91.

[6]石海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9):136-137.

[7]程磊.香港跨境贸易人民不结算面面观[J].特区经济,2009,12.

[8]樊晓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影响[J].每月观察,2009(8):34-35.

[9]王宇,姚均芳,余小洁.上海广州等五城市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W].新华网,2009-4-8(16).

[10]高改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挑战中的机遇[N].中国证券报,2009-4-9(A02).

[11]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8(5):163-171.

[12]高晨.中国频签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N].京华时报,2009-4-2

(第034版).

[13]叶檀.人民币结算试点须相关配套[N].广州日报,2009(3).

[14]葛兆强.以“三步走”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N].上海证券报,2009-7-17(17).

[15]黄燕君,包佳杰.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8):

10-12.

[16]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09]第10号)[Z].2009-07-01.

[17]陈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分析[J].当代经济,2009(8):10-12.

[18]Grassman,Sven.(1973)AFundamentalSymmetryinInternationalPaymentPatter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3,105-116.

[19]NewsAnalysis:china’sRMBClearingCross-BorderTradeRepresentsAKeyStep.[Chinadaily][09-07-06].

[20]MoreThan20EnterprisesStartsCross-BorderTradeInRMBClearingBusinessNow.[Chinadaily][09-08-10].

致谢:

在本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里,他始终给予我严格的指导和不倦的教诲。导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师对事业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更是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些都使我终身受益。从导师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此期间,我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结算货币篇5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不断通过内部政策的调整来释放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力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2013年,在中国对外(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总额已经超过四万亿人民币,份额已经达到20%。而在国际支付货币中,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2014年数据,人民币已超过瑞士法郎,跃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货币的第七位。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单边政策行为,它需要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不仅如此,人民币要想得到更多的国际使用,除了靠市场力量推动之外,他国政府是否愿意持有人民币作为官方层次的国际货币,比如用作汇率参考标准、干预货币甚至储备货币,对于人民币能否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也至关重要。因此,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外交层面的事情。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寻求政府间货币合作为目标的货币外交构成了中国外交中引人瞩目的内容。中国货币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货币合作伙伴网络,这些货币伙伴能够在官方层次上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各种政策上的配合和技术上的支持,以服务于人民币崛起。一个强大的货币合作伙伴网络的形成,构成了人民币崛起的重要政治基础。中国的货币伙伴外交主要体现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实现货币可直接兑换和建立货币清算机制这四个方面。

货币外交之一:促进本币互换

对外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之后,中国货币外交最先开展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通常而言,政府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在经济上可以发挥两项重要的功能,一是通过向对方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应对和防范金融危机;二是通过向对方央行提供本币,进而支持对方企业和家庭使用本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由于绝大多数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币种都不能与人民币进行自由兑换,而且根据协议,对象国也不能用人民币换取其他币种。在这种情况下,对象国换取人民币几乎不能起到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或者获取短期流动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的本币互换外交,主要是通过向对方央行提供人民币,来支持人民币在双边经济活动中的国际使用。

目前韩国、新加坡等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经济体,已经开始起用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即这些央行根据商业银行提出的申请,向其提供人民币,以满足私人市场上人民币结算和融资的需要。随着人民币互换机制的成熟,将会有更多的经济体起用互换协议,从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不仅如此,这些货币互换协议还意味着对方国家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加深了政府间的货币互信,是对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政治支持。

从2008年12月12日,中国与韩国率先签署第一个货币互换协议起,截至2014年8月21日主席访问蒙古国时,中蒙政府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与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签订了20多个本币货币互换协议。中国的货币互换对象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既包括韩国、新加坡这些周边发达经济体,也包括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弱小经济体;既包括英国、欧元区这些分量大的重要经济体,也包括巴西、阿联酋等一些关键的枢纽经济体。

通过这些货币互换协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互换网络。虽然其资金规模不能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互换网络相媲美,但其协议数量之多和覆盖对象之广却也预示着人民币的强势崛起。

货币外交之二:推动本币结算

如果说货币互换只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垫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辅助条件,那么本币结算则是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的直接步骤。2009年,中国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被普遍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的一个关键节点。从理论上说,本币结算可以是一个单边政策行为,即政府通过调整政策允许和支持企业和家庭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使用本币作为结算和支付币种。但在现实实践中,因为国际结算和支付至少涉及两个国家,因此,需要对方政府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提供便利,这样便能够迅速扩大本币结算的规模和网络。

中国的人民币结算进程首先从国内政策调整开始,但随着试点的深入,中国也开始通过货币外交,来争取货币伙伴对人民币结算提供支持。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将推动本币结算作为双边外交中的重要内容,推动或扩大本币结算,频繁成为中外联合声明中的重要一条。2013年以来,大约有九个国家成为中国货币外交中重点推动本币结算的对象,分别是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泰国、斯里兰卡、蒙古国和尼日利亚。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这也预示着人民币将率先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崛起。

其中,俄罗斯成为和中国共同推动本币结算的最重要的货币伙伴国家。乌克兰危机所引发的美欧对俄的联合经济和金融制裁更是加剧了俄罗斯在货币上摆脱美元体系的紧迫感,这与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正好一拍即合。提高本币在双方贸易,包括在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贸易中的结算份额,以减少对美元的国际使用,成为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谈的重要内容,双方都在为简化本币结算的程序进行着实质性的努力。

货币外交之三:推进人民币可直接交易

本币结算的推行使得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这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与更多货币的可直接交易,从而增加人民币的可获得性。此前由于人民币的管制政策,人民币与世界大多数货币都不能直接交易,而是需要美元发挥中介作用。这极大地增加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在汇率形成机制上的僵化与失真。

而人民币与其他币种的可直接交易同样不是一个单边政策行为,它也是一个双边外交行为,需要相关国政府共同推动。因此,推动人民币与其他币种的可直接交易,构成了中国货币外交的第三个重要方面。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可直接交易,预示着人民币将绕开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计价作用。

经过双边政府间协商,2010年8月19日和11月22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开办了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的直接交易,从而迈开了人民币与更多货币实现可直接交易的步伐。而相比于林吉特和卢布,日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中国而言,日本是更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底,随着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访华,中日达成重要金融合作协议,支持人民币和日元直接交易市场的发展。2012年6月1日,人民币对日元的直接兑换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中间价由之前的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及美元对日元汇率套算形成,改为根据直接交易做市商报价形成。由此,美元长期在日元和人民币之间作为中介货币的地位大大降低。有评论认为,这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首次“握手”,开启了世界最大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本币的直接“对话”。

2013年4月10日,中国和澳大利启动了澳大利亚元与人民币的直接兑换交易,而无需再通过兑换美元间接进行。这使澳大利亚元成为继美元、林吉特、卢布和日元之后第五个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兑换的西方国家货币。

2014年6月,在总理访问英国期间,中英两国央行达成了人民币和英镑实现可直接交易的协议。这一年也是中英货币合作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英国已经成为中国货币国际化的深度合作伙伴。

货币外交之四:建立货币清算机制

除了货币可直接兑换之外,随着人民币被越来越多地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使用,相关国家央行之间还需要建立人民币的清算机制,为人民币更大规模的国际使用提供便利。对多数国家来说,所谓清算主要指的是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行为。但当一国货币已经或即将成为国际性货币时,清算便往往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人民币大量成为私人市场上的贸易和投资货币,必然要求政府层面特别是央行之间建立清算机制。清算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个单边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双方政府共同努力的货币外交和货币合作行为。

人民币清算机制首先是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开始的,因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最主要的地区就是香港和台湾。2010年7月和2012年8月,大陆央行分别和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货币管理机构签署了《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建立起人民币与港元和新台币之间的清算机制,扫清了人民币账户资金跨行转账的障碍,大大促进了香港和台湾市场上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

2013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订了关于新加坡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备忘录,并正式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借助人民币清算行服务,新加坡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商业银行将可以通过在工行新加坡分行开立的账户直接办理人民币业务,从而显著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汇划效率和使用便利,有效拓宽人民币资金在海外的运用渠道。

从201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围绕双边货币清算安排所展开的货币外交全面发力,这一轮货币外交的重点都是欧洲国家:中国央行先后与德国、英国、卢森堡和法国四国的央行签署了货币清算安排备忘录。欧洲四国清算银行的建立意味着当地银行能够直接经手人民币业务,而无需由中国大陆商业银行或香港等地清算银行转手。此举将降低用人民币进行海外支付的风险,促使更多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2014年7月3日,在主席访问韩国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在首尔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备忘录。这些备忘录的签署初步形成了中国的货币清算机制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