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利率市场化(6篇)

时间:

利率市场化篇1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标志,也不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束。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准

不了解利率体系和功效的人也许会认为,存款利率放开了,利率市场化就完成了。事实远非如此。

贷款和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的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了,也只是商业银行的利率完全市场化了,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自主定价,从而形成一个市场价格。

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后的价格未必是市场均衡价格,也未必是市场决定的价格,因为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或利率形成机制并不清晰,即商业银行的利率是根据什么机制形成的?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因此,存款利率放开不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标志,即使存款利率放开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依然没有结束。

利率市场化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利率市场是统一的,资金价格是统一的,而不是多元的、多重的。比如,我国曾经有过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阶段,生产资料的价格市场化就没有完成,我国也曾经有过人民币汇率多轨制的情况,有官方汇率,有调剂汇率,有黑市汇率,汇率市场化就没有完成。股票也有过多轨制价格,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不同股的价格不同,这些都是市场不统一、价格不统一的表现。

利率市场化是否结束,是否完成,还需要看利率是否存在多重价格,资金市场是否统一,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依然区分为数量管制和非数量管制,表内和表外的资金价格就很难统一,即使放开了存款利率,也不能说利率完全市场化了。表外业务的资金价格可能高于甚至远远高于正常的资金价格,或者完全相反。这是因为被管制的资金数量有限,而脱离管制的资金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央行利率能够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具有敏感性是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标志。贷款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存款人和贷款人的利率,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价格的市场化,不能说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了,利率市场化就结束了。还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交易价格——资金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即使这部分利率市场化了,不过是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不是全部利率市场化。

利率体系中,起重要和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央银行利率,中央银行的利率是基础利率,是市场调控利率,也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率,商业银行和市场的资金价格——利率都是跟随央行利率变动而变化的。

因此,利率市场化的真正标志是中央银行的利率实行了市场化,这才是完全的利率体系的市场化。央行利率市场化的标志是什么?市场对央行利率的调整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央行利率的调整在市场形成了有效的传导效应,否则,即使央行形成了调控利率,但这个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市场资金配置,利率市场化依然没有完成。

央行利率具有有效的调节和调控作用,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商业银行自身是否完全是市场机制,即自负盈亏,有破产倒闭机制,如果商业银行一出现风险和市场压力,中央银行就提供流动性保护,或者作为最后的贷款人出手援助,利率市场化就不完全,也不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压力,利率市场化就是形式主义,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

二是社会形成了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而在我国要形成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不容易,它需要社会相对形成了合理的平均利润率曲线,如果行业利润率差距太大,资金集中到少数部门,社会对国债收益率变动不敏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还需要社会物价相对稳定,并处于较低水平,如果物价波动太大,或长期物价水平过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三是商业银行的生息资本必须频繁大量交易。有专家认为,银行每天交易的资本占银行生息资本50%-60%才行。如果银行生息资本交易不频繁、规模小,其对央行利率就不会敏感。利率市场化后的资金价格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决定的,而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因素则远非商品供求所能解释,货币供应、预期、投机、局部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本身也影响商品价格。

如果承认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应该承认资金的价格是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本身虽然也有资金供求,但是,这不是决定性的。社会资金的最终供给人和决定者是中央银行,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和印刷的,因此中央银行的资金供求和资金价格才是决定市场资金价格的本源。当然,和商品价格波动因素复杂一样,中央银行的资金价格也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流动性状况、经济和资金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占款、物价水平等,其中中央银行在不同阶段关注的目标不同,对资金价格影响也会不同。

中央银行的资金供求决定价格到底如何形成?这好说不好做。

实际上,央行的资金供求也只是影响价格波动,真正决定央行资金价格水平的依然是其他参照指标,尤其是社会平均利润率和物价水平,而不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长期国债发行之前,中央银行已经存在了,中央银行的利率也已经有了,无论它调控的是央行自身利率,还是商业银行利率,央行利率的参照系已经存在,而这个参照系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物价水平和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

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决定着借贷者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的利率不能把企业的利润全部吃掉,中央银行提供的资金也不能把商业银行的利润全部吃掉,因此,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而资金一旦在社会形成供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才能放款,商业银行就必须考虑与存款人分享收益,整个收益的分享决定了存款利率必须低于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的水平多少,需要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和存款意愿、投资渠道、资金管理成本等。商业银行考虑的这些因素,也是中央银行的基础利率必须考虑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的利率决定不仅要考虑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物价水平,还需要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和泡沫,预防金融危机,保障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当国家债券市场产生以后,需要考虑国家债券的价格,因为国债也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央行利率原则上不能过分推高国债利率,增加国家债务负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央行把基准利率降低到零,就是考虑不能增加政府债务本息负担。

由此可见,央行利率形成机制很复杂,但基本上应该遵循社会平均利润率曲线、长期物价曲线、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资产价格曲线去考虑,有时候甚至要考虑汇率,但基本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前两个因素,其他因素是后来增加的。当决定央行的基准利率因素多样化以后,不同因素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景下的作用不同。

有时候抑制泡沫因素重,就提高基准利率,促进增长和就业占据主导地位,就降低基准利率,美国、欧洲救助危机则将基准利率降低到零,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危机国家则大幅度提高隔夜拆借利率。

为了吸引资金和汇率升值则提高基准利率,有些国家则降低利率汇率升值,如2009年-2012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欧元区利率降低,汇率则升值。当这些因素的力量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看哪个因素更重要,利率工具调节无效,则采用货币数量工具或其他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目的与当前特征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消除对利率的行政管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资金价格;消除市场垄断和市场壁垒,有效地引导资金和资源合理配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正义、秩序和规范,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不是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

当前机制下,利率市场化仍然是一个有限的市场化。

中央银行仍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商业银行没有破产倒闭机制,也没有存款保险机制,市场流动性紧张,中央银行即提供流动性,以致商业银行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紧张,中央银行也保障供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担心和救助,使得目前的利率市场化不是市场在起决定性作用。

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扭转。这种国家信用表现为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是中央任命的,而副行长级是中组部同意的,地方商业银行领导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任命的,党委和政府办银行的机制没有改变,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因此,其信用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信用。

不仅如此,主要商业银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财政占有很大的股份比重或股权。

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现在及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之内,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倒闭机制。以上特征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的政府化和国家化,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的使用和业绩考核机制难以市场化决策、考核、奖惩和淘汰。

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更多体现在民间金融而不是正规金融体系。

利率市场化的二元现象非常突出。银行表内业务严格监管,表外业务相对宽松管理。表内资金需要交纳存款准备金,存贷比率有控制,资本充足率、贷款拨备率有要求,贷款规模增加有增量控制,而表外业务没有这些控制;两种资金价格机制。

存款利率有管制有浮动,而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存款管制利率与理财市场化利率并存。

境外人民币和境内人民币的利率存在差价,本土人民币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并行;体制内和体制外——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并行。前者利率水平相对合理,管理规范,风险可控,是国家信用,破产倒闭可能性小;后者利率完全市场化,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市场吸引力,管理成本低,但不规范,缺乏国家信用,一旦风险失控,企业信用不足以树立民众的信心,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

利率市场化的二元结构,对银行来说,催生表外业务发展,催生理财产品膨胀,催生追逐表外业务的高利率,导致存款和贷款利率高企,利率没有形成竞争;对国债和股市来说,高企的利率导致国债价格下跌,股市资金成本提高,对股市长期发展不利;对企业来说,资金成本提高,资金集中到利润率高和回报高的企业,尤其是房地产等企业,抬高了社会成本和物价,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国际收支来说,吸引外币资金进入,资金套利增加,本外币资金跨境套利合法化、制度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

当前利率高企原因及影响

利率高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长期以来民间融资的利率高。虽然我国很长时期内实行利率管制,但民间借贷利率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前就一直很高,年化利率至少在15%-30%之间,民间借贷往往将司法解释的贷款利率4倍作为借贷的标准,甚至远远超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前高利率的典型缩影。

我国民间融资利率高,不仅是历史习惯,也是因为民间对资金需求大,农村土地、林地、蔬菜大棚等承包权、经营权不能抵押,宅基地等不能抵押,在《担保法》规定的担保物之外,应收占款、库存、半成品、原材料等大量动产和不动产不能抵押,使得民间借贷资金成本高昂,企业利润相对微薄。

这种长期以来的习惯,形成了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特殊生态,尤其是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特殊生态。受高利率和资金需求的驱动,正规金融也将相当一些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

民间融资高利率也在于高风险,利率要覆盖成本,但根本问题在于食利者过于贪婪,高利率成为习惯、社会风气之后,高利率提高了劳工成本、社会生活成本,所有金融机构的资金也都参与其中。

二是宏观政策调控本身。首先是政策确定的利率高,我国贷款利率远远高于同期的国际贷款利率。2001年以来,我国利率远远高于国际利率,即使在美国欧洲金融和债务危机阶段,国际商业贷款利率只有1%-2%之间,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在5.8%-7%以上,目前更高。政策确定的利率高,是因为我国物价水平相对高。但物价高,又是外汇占款高、货币供应量宽松乃至过快增长所导致。

其次是政策调控,抬高了受控制行业的资金价格。2007年以来宏观政策压缩所谓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钢铁、有色、水泥、玻璃等行业信贷受到控制,而2009年危机以后,这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政策的判断,不仅价格高涨,产能也迅速扩张,这些行业以高利率吸引资金,催生了信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资金大量流向这些行业。由于价格上涨幅度大,企业可以承受高利率。

目前,虽然钢铁、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承受不起高利率的资金成本,但它们也愿意从银行贷款(或者银行希望它们贷款),然后企业放高利贷去谋取利润以弥补损失,银行也愿意借助大企业把贷款指标用出去。而房地产的价格持续走高,吸引大量资金直接和间接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2007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实到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7%,2013年1月-10月占36.44%,预计2013年房地产企业实到资金有望达到16万亿元多人民币,比去年增长33%以上。房地产企业2012年上半年筹集资金的成本达到20%-30%,2013年只有10%-15%,虽然有所下降,但带动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率走高。

最后是政策反复。金融危机以来,政策在早期阶段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使地方从中获益很多。但地方债务加重以后,政策开始限制融资平台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迫使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获得资金,这也抬高了资金价格。由于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景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需求,也催生了大量信托和理财产品,从而使资金价格居高不下。虽然目前对政府融资平台控制趋向严厉,但地方政府变着花样吸引高利率的资金,助长了利率高企。

三是二元金融制度下的利率市场化逆向改革推动资金利率上升。2010年以来,为控制信贷规模扩张,中央银行恢复了表内业务——信贷规模数量控制,而表内和表外业务两种管理制度,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两种体制,在利率市场化机制下,导致市场出现两种资金价格,表外、民间资金价格远高于表内、正规金融资金价格,其幅度在50%-100%以上。

为规避监管和数量控制,为追逐高利率,银行则尽量做大表外业务,或者与民间金融机构联手放高利贷,表外业务迅速扩张,而表内业务增长相对缓慢,从而导致大量存款搬家转变为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有些银行的表外业务甚至超过表内业务。

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从分割、垄断走向统一、公平和竞争,让资金从多重价格趋向统一价格,但目前的体制却将统一市场拆分为二元市场,将原本统一的资金价格制造为合法的两种价格,让金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以前的价格双轨制、汇率双轨制和股票双轨制时代,出现了利率和贷款的双轨制度,让利益集团合法合理谋取暴利。

信贷数量控制和利率市场化结合,是利率高企的制度因素。

四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原因。首先,存款指标和利润考核、工资挂钩等压力,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将利率抬高。

其次,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让存款人有了很多种选择,使银行不得不上浮存款利率,或者把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

再次,期限错配。一些银行追逐利润,发展了大量的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的相当部分资金是长期资金,尤其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项目,银行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替代到期产品,产品一旦到期不能兑现,就必须从银行间市场进行短期拆借,银行间市场利率就会飙升,这反过来推高理财产品利率。2013年6月和12月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度上涨,使理财产品的平均利息大大提高。

最后,银行内部信贷指标和行业信贷控制等,使借款人和放贷人以及各种中介变着法子从银行将资金套出,而这也加大了资金成本,抬高了利率。

利率高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贷款利率放开以后,银行贷款利率并未形成竞争,大中企业议价能力强,不缺乏资金,利率本来就低。而小微企业、效益差些的企业,得到的资金更少,贷款利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企业贷款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大中企业的贷款也没有形成竞争,中小银行缺乏资金实力和降低贷款利率的实力。

虽然我国企业的利率承受力历史上好于国外,但长期下去,实体经济为金融打工,风险增加;利率高企,使得国债资金和企业债资金等成本提高,发行困难,银行资产期限错配导致资金紧张,会使利率长期居高不下。理财产品利率提高,将导致存款利率上浮的全面执行,而这加剧银行利率竞争。

目前,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很多企业不愿意从事实体经济及其研发投入,好的企业越来越好,因为效益好、发展好,银行愿意贷款给企业,而企业将这些资金再做民间借贷;差的企业越来越差,筹集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不堪重负,很多小微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压力。

二是有利于抑制房地产价格。2014年及以后可能是房地产市场的转折年份。高利率对房地产已经持续了多年,目前的供求状况发生了转变,城市核心区与郊区价格冰火两重天,核心区住房成为奢侈品,有价无市,如果税收和登记制度出台,甩卖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跌。

利率成本提高,使得住房贷款负担增加,也使得银行表内业务的贷款量相对减少。国际经验表明,高利率持续时间越长,离危机的时间越短。目前,房地产价格已经在顶部,利率高成本不堪承受,北京400万元以上的住房出手困难。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雾霾的恶化,将导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企业成本提高,个人收入下降,购买力将下降。此外,银行利润增长下降,也使具有购买力的就业人员工资减少,购买力下降。投资购买住房成本加大,风险加大,购买将大大减少。按照目前的贷款利率偿还,外加税收成本,未来住房盈利的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作用下,住房的价格下跌,可能来得快,也可能缓慢,但总体是下降。

有利于抑制股市泡沫。高利率对股市不是好消息,会导致股市价格暴跌。尤其是银行间市场利率提高时更是如此。

有人认为,房价下跌,大家把住房卖掉,很多资金会到股市去。虽然会出现这种状况,但股市的容纳量太大了,市场没有那么多流动性来抬高股市价格,而是在一次一次地下跌,让进入的资金损失。大家都卖房,价格下跌,房地产股票急剧下跌,金融股下跌,这两个权重股下跌,市场难以有好的投资预期和氛围。股市价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抑制股市泡沫。

总的来说,利率高企难以判断其好坏,也许,中国需要一段时间的高利率来促进结构有效调整。

上述分析的结论是,在二元金融背景下,很难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统一资金管理制度,或者对表内和表外都进行数量控制,或者都不进行数量控制,只有这样,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

利率市场化篇2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十五《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十五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

利率市场化篇3

央行副行长易纲和前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并肩而行。在回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关于“央行如何着手选择基准利率”的提问时,央行副行长易纲笑着指了指身旁的杨凯生说:“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你要多听听杨行长的建议。”

此言印证了另一层深意:利率改革进入最后攻坚,商业银行等市场化机构将在基准利率的选定上起到重要作用,市场化力量将可能主导改革的关键步骤。

“事实上,从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已然非常深刻。”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坦言,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尚受管制外,其他已全部放开。而人们曾担心的“存款搬家”、储蓄理财化等伴生问题,也早已见怪不惊。

因而,改革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便聚焦在基准利率――这一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基础性作用的“锚”。

而对于开头提及的问题,杨凯生的回答是,“这需要市场来抉择。”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国债收益率等几大利率体系,未来将可能以“一揽子基准利率”的形式共存。

由此,必然要求央行从数量型行政性直接调控,向价格型经济性间接调控转变,并将空前触及到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结构调整。改革,也将不仅仅要求央行提升调控能力,亦要求其从调控手段、效果和货币政策传导方式等方方面面,向自己“动刀”,。

市场化利率之锚

“有政府批准还有担保公司代偿,我必须要回本息。”一位去年因常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风险被“套牢”的陈姓投资人说,这样的债券,政府能批就不能赖账,自己的本息“一块钱都不能少”。

当记者问及是否意识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时,他摇摇头,反问说“没有基准参数做对比,怎知风险高低”?

此基准参数,即市场化利率之锚――基准利率。现有的参考标准,一为被视作无风险利率的国债收益率,二为央行把关的银行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位匿名的银监会官员说,以基准利率的差价来衡量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是金融市场的通行原则,但这在中国几乎是缺失的。刚性兑付、市场活力偏低、政府隐性背书以及担保市场混乱、债券市场长期割裂等诸多问题,都源自于此。

“财政部、央行、证监会等数个部委均各自定规则、定规模、定管理办法,金融市场割据已经成为实体经济融资不畅的大难题。”该官员称,缺乏统一的基础制度安排,资金流通每道“关卡”时均逃不过“买路钱”,造成了大量资金脱实就虚的扭曲现状。长此以往,将拖累整个经济发展。

去年11月,财政部首次了一、三、五、七、十年等关键期限国债及其收益率曲线,意在完善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基准利率体系,铺设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块重要基石。以基准利率的差价来衡量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是金融市场的通行原则,但这在中国几乎是缺失的。

当时负责编制和提供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中债登公司副总经理王平曾表示,此举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一要求的落实举措,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但另位匿名人士称,仅有关键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还不够,很难充分发挥市场定价功能,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大部分对其知之甚少,不懂怎么用也不敢轻易用,仍旧继续以往的经验判断,“市场教育还差了很大一截”。

“现有的参考作用不大。”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坦言,不少金融机构都还未学会定价时紧盯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别提普通投资者了,市场活跃度也因此无法得到提高。

倘若基准利率体系形成,企业无论是从银行机构直接获取信贷融资,抑或从债券市场等间接融资,只要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和行业前景,市场上的评级机制便能为其未来收益和风险作出精准定价,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能寻到出路。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利率市场化接下去的最大难点,在于全社会有效的、相对统一的无风险收益率基准的选择和制定。而对此,国债收益率曲线优选。因而,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该共同研究如何培育市场,形成以国债为基础,加信用利差和流动性溢价等进行定价传导的机制,让这条收益率曲线在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其作用,推动刚性兑付、各种软约束、隐形信用等问题的逐步解决。央行倾向于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

“一揽子利率”

然而,不同声音出现在基准利率的具体选择上。

廖岷就明确表示,国债收益率曲线因其作为“基础设施”的特性,是为优选。但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巡视员徐诺金却指出,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EPO更适合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基准利率。

从交易规模、期限完整性、报价连续性的角度来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包括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国债收益率等几大利率体系,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准利率也大致会从上述其中进行选择。

徐诺金表示,在交易量上,2013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58.2万亿元,日均成交6327亿元,同比增长11.2%;同业拆借累计成交35.5万亿元,日均成交1421亿元,同比下降24.3%。无论是成交量还是增长势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金额都高于银行间同业拆借金额。期限结构上,隔夜品种交易最为活跃,年均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量,均分别约占各自总量的八成左右,因而银行间市场债券隔夜回购在交易量上具有明显优势。

并且,REPO的稳定性也较高。

通过对2007年至2013年SHIBOR、REPO和IBOR的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各种利率的标准差与期限总体上正相关,仅SHIBOR三个月期的标准差小于7天期,隔夜利率的标准差都小于7天和3个月。隔夜利率中的标准差由大到小排列为IBOR,SHIBOR和REPO,SHIBOR,这恰好反映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敏感性。

事实上,一个好的基准利率应该具有六个属性: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控性。而如何选择基准利率并切实体现其六个属性,也正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的主要抓手和关键所在。

前述六个属性中,市场性指其形成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基础性,即基准利率为其他利率的基础,对其他利率的形成具有引导性和成因性影响,是货币市场有效运行的核心要素。

其他几个属性中,相关性则指基准利率通常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其变化应该与其他利率的变化紧密相关,进而影响金融主体的投融资行为;稳定性则指基准利率的变动要稳定在一定幅度范围之内,不宜大起大落、大幅波动。

“此外,还要看参与主体。”央行金融市场司相关人士认为,央行在选择基准利率时必须考虑其适用范围。

记者统计发现,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的参与主体相对广泛,包括大中小型银行、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社保基金、投资公司、企业年金和其他金融机构。而SHIBOR却仅由18家市商提供报价,参与主体较少。

“最可能的,是由数个关键利率组合为‘一揽子基准利率’。”前述央行人士透露。

挑战管理框架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基准利率的六大特性中,最重要的是可控性――即央行能否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基准利率进行有效调控,使其朝着央行所预期的方向变动。

目前,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基础,基准利率既要灵敏充分地反应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的匹配状况,又要充分及时反映央行的调控意图。可以说,它是连接市场与央行的重要中介,既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目标,也是金融市场的定价基础。

那么,基准利率究竟由央行决定,还是由市场形成?这是决定货币政策框架的本质,究竟是行政性直接调控,还是经济性间接调控。

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其意即让市场在价格形成和资源引导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性手段发挥间接调控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反映到货币政策框架结构中,就必然要求央行从数量型行政性直接调控,向价格型经济性间接调控转变。

“央行倾向于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前述央行人士称,原因有三:一是只有高度市场化的利率才能准确反映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二是只有通过市场形成的基准利率,才能成为市场定价的基础,获得市场认可;三是央行只有通过对市场形成的基准利率进行观测,才能真正识别出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准确把握市场。

而央行扮演的角色,包括一方面充分培育市场,使基准利率在市场充分竞争中形成,另一方面作为基准利率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之一,以主导性作用来使基准利率朝着预期目标和方向运动。

“建议央行设置基准利率目标区间,在区间内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水平和波动,超出区间上下限时,则进行引导和调控。”前述银监会人士指出,以此才能保持基准利率相对稳定。而这一切,势必对央行现有调控手段、渠道提出挑战。

他建议,未来调控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方向性调控,依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来决定基准利率的上下走向变化;二是波幅调控,即央行要维持基准利率的基本稳定。

具体说来,在方向性调控方式上,如果通胀上行、通胀缺口减少或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缩小,则在允许区间内上调基准利率,反之则下调。

波幅调控方面,则可以设定利率波动幅度范围,例如每日变化不超过若干基点,若超出则进行调控。

而前述这两类调控可用的货币政策性工具,一类是通过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利率的方向变动,以及数量操作的配合来引导基准利率的方向性调整。另一类,则是日常政策性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公开市场操作。

由此,利率市场化之后,央行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工具箱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够用?

利率市场化篇4

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市场化是汇率改革坚持的方向,这对企业和市场来说都是好的。当前中国正沿着市场化方向稳步推进汇改,最大的特征就是要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这一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措施适应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也为正在推进的各项金融改革创造了条件。

中信银行党委委员朱加麟:利率市场化没有改变客观存在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利率市场化却显著地改变了银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而随着利率管制的放开,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性提升,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通过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取得更大的发展。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变化(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充分表明了央行向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但估计对短期利率并不会带来冲击性的影响,造成利率的实质性的变化更多根据资金的紧张状况而改变。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中国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建立更有效金融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新领导层已从口头和行动上释放出推动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强烈信号。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蕴藏的风险。

英国巴克莱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央行和新一届政府推进更加市场导向改革的信号,但短期来看这一措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德国北德州立银行金融专家弗雷德里克・昆泽表示:中国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值得期待。过低的存款利率阻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因此导致消费和内需不发达。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风

利率市场化篇5

10月25日,央行宣布,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首批报价银行共九家。此举被认为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当日11:30的首日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为5.71%。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只差关键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但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最关键和最难的一步。作为金改的重要部分,利率市场化一直让许多市场人士寄予厚望。

究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国面临金融资源错配、影子银行泛滥和垄断的金融机构体系三大困境。金融改革归根到底要实现金融资源市场化,解决供给和需求存在的错配关系,让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获得资金。在金改路线图中,两大方向是利率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及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其中又以利率市场化呼声最高,管理层亦多次公开表示,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只欠最后一跳

中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利率市场化。按照“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有序推动利率的市场化,并形成多层次的利率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所梳理的中国利率市场化脉络显示,2002年以后,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继续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和票据市场,降低社会融资体系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现市场定价,完全没有行政限制;积极发展资产管理市场,给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利率管制的合法渠道;扩大银行的存贷款定价权,实行存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上限管理;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浮动区间。央行在2012年6月和7月,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陈道富认为,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一是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二是理顺利率传导效率,推动央行的调控手段从直接转向间接,从数量为主,转向价格为主。

研究过美国金融改革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当前中国和美国1970年代类似,面临相同的困境,从美国经验来看,中国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势在必行。

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核心是提高银行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短期来看,大额存单和存款保险制度料将先行一步,之后逐步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目前,利率汇率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从今年6月份的钱荒开始,央行已经不再刻意维持低利率,而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的取消意味着贷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外管局已经取消QDII出海的币种限制;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9月透露,存款保险等银行退出机制正在酝酿,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最早将在年底推出,这些都会让中国加速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银行前途未卜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志前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市场的波动将加剧,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将趋于复杂化,表现出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避险和获得更高投资收益,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也将孕育而生。此外,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各个金融机构必然选择资产证券化,整个市场的资产证券化水平必然上升,资产证券化程度将会加深,也为居民理财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银行以极低的利率从居民手中获得存款并贷款给许多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项目,使经济结构过度偏向投资,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和严重的金融资源错配。而利率市场化将改变这种情况,倒逼银行寻找高贷款利率的项目。贷款会更多地投入到盈利前景较好的行业。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益驱动转变。

利率市场化对消费而言有两方面的促进:一是会推高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利息收入;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商业银行增加各种消费信贷。两者都会促进居民消费。

同时,利率市场化令货币政策传导更为通畅,并减轻流动性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推动整个利率体系更加接近于均衡水平。在均衡利率水平下,如果经济受到外部冲击,经济的波动会比较小。另外,由于影子银行发展产生了利率双轨制并带来很多套利交易,一旦央行打击套利交易就容易造成流动性波动。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流动性波动会得到缓解。

除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垄断局面也正在打开。目前,监管层正逐步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大量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设立,会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银行业内部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放开准入,这都会倒逼银行业务转型。一方面,银行不得不拓展更多的贷款客户,特别是贷款利率较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另一方面,迫使他们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

可以看到,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更为关键,其对银行体系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更大。从每到季末就会出现银行疯狂揽储的现象可见,在当前监管部门对银行实行诸多严控贷款风险的指标监管体系下,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将会面临息差缩窄局面,竞争将会加剧。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过程中,银行是最大的阻力。抵制之下,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不会很快到来,但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可以期待。

但即便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各项管制,中国距离实现完全市场化利率或资本有效配置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

政府和央行仍然对信贷投放采取额度控制,并且频繁地通过行业政策指导贷款投向。更重要的是,对贷款供需双方来说,如果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保持不变,这将继续扭曲资本的定价和配置,使得贷款资源继续向国有部门倾斜。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是实现资本完全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政府需要推动包括财政、要素价格、国企以及其他金融领域在内的多方面结构性改革。

与此同时,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救助和破产机制、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以及市场化的利率信用风险结构等必备要素。

需渐进式改革

东方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全球各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来看,多数国家都经历长达10年以上甚至20年的改革历程。

这其中,阿根廷和韩国算是两个典型的失败者。

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采用了激进式改革,在极端的时间内全面放开利率上限管制、资本账户管制等,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偏好迅速上升、持续的恶性通胀、进而金融体系全面陷入混乱。利率市场化改革过于激进,导致流动性、信用无序扩张,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脆弱的国内经济结构、相应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制度层面的腐败、经济的剧烈变化等也都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多层面上是主动进行的制度改革尝试,从教训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在相对平稳的经济环境下有序推进,不仅包括国内经济运行的平稳,还包括海外经济形势的平稳,或者至少对国内的冲击相对可控。其在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利率市场化以失败告终,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滞涨、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倒逼的结果,利率市场化及改革过程中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相应调整,促进了由传统制造业主导向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持续10多年的银行倒闭潮并未引发经济金融体系的崩溃,这与美国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及财政政策的对冲保证了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有一定关联。

东方证券的报告认为,有序的渐进式改革至关重要。在改革正式完成之前,需要“有管理”的逐步放开。谨慎的态度体现:首先,改革的步骤和节奏要可控,节奏方面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非常时期该叫停的时候需要紧急叫停;其次,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配套制度支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合理有效的准入退出机制、完善的审慎监管制度等等,配套制度的建设需要有序推进,在配套制度构建完成之前不宜全面放开管制;再次,管住流动性的“水龙头”关系到改革成败,否则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信用的无序扩张、资金配置的整体性风险偏好上升,并导致整个社会流动性泛滥、投机氛围上升,提高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最后,相对稳定的国内宏观运行背景很重要,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包括经济形势的相对平稳,和政策环境的相对平稳两部分。否则,严重时,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紊乱,加剧经济的波动。

利率市场化篇6

[论文摘要]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利率市场化的动因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可考虑为:

(一)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与培育货币市场并举,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有管理的同业拆借利率,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

(二)在放松商业银行不同货币利率管理中,应当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后放松人民币利率的管制;对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品种,应当依据不同市场主体对于利率信号的敏感程度,遵循先批发、后零售的顺序,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对于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

(三)在放松贷款利率管制的进程中,及时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简化利率种类,逐步健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在国有银行完全商业化的基础上,使我国的金融业与国际接轨。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的配合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蕴藏的各种风险。从目前看,推进利率市场化应当有以下政策的配合。

(一)加快进行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特别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投资效益、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的出资人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借贷行为的合理化。

(二)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体系内的有序竞争。

(三)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放宽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限制,以便发现资金的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利率政策操作的参照指标,依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进行调整。

(四)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李凤玲,《对利率市场化的浅析》,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