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论语中的成语(6篇)

时间:

论语中的成语篇1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对策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很多老师在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得不到合理的纠正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的缺陷,我们英语教学陷入困境,再加上各种原因使得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成为制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使“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区。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英语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树立信心,正确对待、付出耐心和爱心,采取必要的措施,“学困生”才能慢慢赶上来。这一难题才会得以解决,进而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成绩。那么,学困生究竟是何种原因产生,又应该以何种方法克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通常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暂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他们拖着整个教学进度的后腿,长期困扰着广大教师,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其实英语学困生并非一开始就“学困”,这部分学生起初是满怀希望地学习英语,但事与愿违,不知不觉地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内因

1、学习心理问题。经过仔细调查、耐心交流和分析归纳,笔者发现“学困生”成绩差主要存在一些心理因素。这些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时,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准确、有效地表达意思,从而产生紧张、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思想负担重、顾虑多、心理压力大、学习效率低。有时还会碰到同学或老师的冷遇甚至讽刺、挖苦、斥责。这样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2、学习态度不佳。初中英语学困生年纪还小,做事总以兴趣为出发点。他们只看到了英语学习既费时费力又不见成效,而不能正确理解学好英语对社会和自己将来的人生有多大的意义。尤其是中小欠发达城市及其乡镇的学生,由于周围缺少英语使用的环境,认为英语的使用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只要掌握了汉语,自己日后的生活就不会在语言上出现问题。所以一部分学困生是因为英语难学而不想学英语,还有一部分认为学英语无用而不学英语。

3、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有些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呆板造成学习成效低。这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较刻苦,但只局限于死记硬背,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理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老师也忽视了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成绩总上不去。

还有一类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只是依赖被动地学习。他们的学习就是跟在教师的后面,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课前无预习,学习缺乏针对性;课后没有认真复习、巩固和提高,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外因

1、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利的家庭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在被调查的学生家庭中,除4名父或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仅占0.15%),194位父或母高中毕业(7.41%)外,其他200名家长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还有180名父或母为文盲或半文盲。这些家长在英语方面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一些没有学会的知识或遗漏的知识无人辅导,其他学科的作业家长可以起到检查的作用,而对于英语作业则无能为力。还有些家长对于英语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不如语文、数学两科。他们认为将来不用到外国去,也不用和老外交流,对孩子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在乎。致使孩子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就不能自主的、创造性地去学习。

2、教师自身的因素。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有些教师上课枯燥乏味,教学不得法,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使得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些因为自身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差,或工作不负责任,也让学生不喜欢上他们的课。还有些教师将那些”学困生”当作包袱,鄙视他们,放弃他们。看到他们学习不好的时候往往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对他们训斥、甚至说出一些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而且也只会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而这种做法只会

[1][2][3]

伤害孩子的心灵,伤害他们的自尊,并且使得他们对英语更为反感,也就更加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化解“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想要解决“学困生”心理问题,首先就要激发起学习兴趣,克服不良心理。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歌德也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英语学习已丧失了兴趣的“学困生”。为重新激发他们对英语的热情,首先可以在第一节课时给学生来一段即兴的英语演讲,或者让他们欣赏一段精彩的英语对白。其次给学生创设一个愿意学可以学利于学的平台,简言之就是“我搭台,你唱戏”。例如可以特意让这些“学困生”轮流在早自修领读英语,晚自修默单词时负责批改,让他们做一回小老师,起初他们可能还不会很有兴趣,但久而久之,这种做小老师的感觉会让他们对英语的态度不再反感,然后当他们领读的不错的时候给予适当表扬,逐渐引发他们的兴趣,将他们慢慢带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来。

(二)化解“学困生”学习态度的对策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英语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英语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英语能力是初中生必备的。另外通过学习英语可以开阔眼界,了解一个与东方文化不同的新世界。以此来引起学困生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识,改变其一贯的冷漠态度。

而对于那些因为不喜欢英语老师而变成“学困生”的学生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花时间学这门课,而成绩突出。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三)化解“学困生”学习策略的对策

、帮助“学困生”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对学困生要施加恰当的压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早读课时督促他们开口大声朗读,布置适当的作业及预习新课的内容,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帮助他们课前利用工具与音像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学会倾听、仔细观察,获取关键信息;大胆模仿,勇于开口表达,善于合作,积极参与;课后规定他们定时听录音,及时总结、使用、巩固所学的词汇、句型,及时复习,养成按时完成作业(书面、口头),不懂就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困生”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此外,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利于他们实现高效的学习。比如,教给学生音、形、义、景相结合的记忆单词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和利用构词法识记词汇;利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巩固、学习词汇、句子、语法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利用合作学习策略降低学习难度,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保持“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小学阶段有明显不同。小学的英语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和兴趣为目标,所以教学活动多为游戏式,学生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而初中的教学侧重语言知识的教授,随着词汇量逐渐增加,抽象词汇大量出现,语法规则的系统讲述,学生会感到学习英语不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努力,学习就会出现进步,让学生认识到努力与成绩之间是正相关的。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出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不要轻易灰心丧气。

(四)赢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转变”学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首先,英语教师要经常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的同时多关心其英语学习,既要克服经济上的困难,给予学习用品的满足,又要在劳作之余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论语中的成语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预设”是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及程序。“生成”则是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预设要完成任务与目标,生成则要解决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解决好“预设”和“生成”问题,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新的预设和生成关系,使预设的课堂走向生成的课堂。要实现此目的,语文教师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大胆实践;既要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又要具备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同时还需要语文教师从自己的心灵世界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情感培育情感,用民主培育民主,用平等培育平等,以情及情,真心相待。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消除对立,又保持统一,促使语文课堂教学从预设转化为生成呢?笔者以为,应从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构建起动态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那么,什么是生成和为什么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呢?

这里所说的生成是指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一种理想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课堂朝着原先“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是充满着变数的课堂,谁也无法保证每一堂课都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只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机械与程式化,缺乏对变数的挑战,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配角,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设计划的听众。因此,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成了教师教案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忽视了教学的生成。即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等。但强调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因这是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过程,有序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什么说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呢?课程虽然是教师的教本和学生的读本,但它不是至高无尚的“圣经”。就教材本身和学习任务而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忠实的执行者。教师完全有适当自主剪裁教学内容的“权利”。当然须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出发去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去构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譬如,可以让广播、影视、网络、广告、演讲、辩论、日常应用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融入语文教学领域;让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热爱自然教育等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优化,使语文课程伴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那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出现新的境界呢?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师生关系是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上级、是权威、是主宰,学生是下级、是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关系导致了师生间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主体个性的扼杀,导致了学生学习创造潜能的泯灭。这种关系的课堂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顺着教师的预设前进,而绝不会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它没有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没有双向互动对话。因此,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重构师生新型关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滋味;感受到被激励、鼓舞、鞭策和指导的欣喜。例如,当笔者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开展自主学习竞赛,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分析课文内容、诠释重要词语,查资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概括作品主题、鉴赏写作技巧、课外拓展延伸相关知识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探究、思考。有的小组见解新颖,有的小组理解独特。充分发扬了民主、个性的有机结合,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培养。这里,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启发者、难点的点拨者。语文课堂打破了预设的禁锢,在动态、变化中生成。

第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在改革传统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还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有益的动态生成。

有益的动态生成是指朝着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结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是复杂的、多变的,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教师的预设在多变的课堂中不一定朝着预定的目标生成,预设和生成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是由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与相互作用造成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一有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有新颖独特的看法时,教师除了予以肯定和鼓励外,还须及时的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即使有的内容与预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也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的问题、新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创造支点和空间,激励学生继续生成。

当然,由于受课堂时空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限制,追求课堂有效性的限制等,当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没有价值时,或不该在本课中讨论时,应及时予以取舍,以巧妙的手法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生成发展。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总之,动态生成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应努力改善与优化教学流程,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园地,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实现语文课堂高质量、高效益与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修明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论语中的成语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5-02

1引言

教学评估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成败需要科学的评估手段来保证。教学评估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Leung&Mohan2004:336)。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其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且,高职英语教育还应具有前瞻性,即使学生具备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持续学习,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从业力”。

2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课程评价还停留在终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的层面上,即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样的评价方式尽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它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最终结果,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惟一依据,而忽略了教学过程这一重要环节。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是以单一的课程考试成绩,特别是以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惟一标准,使得测试等同于评估,最终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使高职英语教学走入应试的怪圈。

这种单一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存在的不足,把科学的教学评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因此,转换现行的单一评价模式,切实引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结合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3关于形成性评价

1967年,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第一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的概念。Black&William将形成性评价宽泛地定义为教师与学生从事的,旨在获得信息并诊断性地利用信息以改进教学的活动。形成性评价强调开展以调节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的评价活动;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Black&William1998)

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发挥其各自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善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不单单考虑评价者的需求,更注重被评价者的需求,重视学习的过程,尤其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在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不仅对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及行为能力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并培养合作精神。这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为特点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4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4.1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课堂观察(observation)。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如何学习教材,如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如何有效地展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创新,从而全面和客观地获取教与学的信息(Genesee&Upshur1998:82)。教师在收集相关信息后,通过分析、记录、整理,用以指导和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

(2)建立学习档案(portfolio)。

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学习档案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建立学习档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的收集,它能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的努力、进步和成果。档案中应包括一个时期内所有与学生学习有关的资料,如:作业、项目报告、作品展示、英文小品表演、口语竞赛、行为观察、阶段性考试成绩等等。建立多样化的学生档案,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罗少茜2003)。如果每学期之初,教师都要求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能够全面反映自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个人学习档案,他们就可以通过经常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不断反思,以达到自我监控和不断提高的目的。

(3)访谈、座谈及问卷调查(interview&questionnaire)。

教师定期地通过访谈、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及语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对学生适时地做出正确、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可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及方法,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4)学习日志(log)。

学习日志即是学生用来记录学习经历、表达自身感受的一种书面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它能使教师知道学生心中所想,并对教学提供反馈,教师可据此调整学习活动以便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4.2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1)学生自评(Self-assessment)。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积极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的语言能力,逐步建立一套自评方式和技巧,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在自评过程中,教师除了随时加以引导外,还必须和学生一起制定各项评价的标准。如:讨论并制定优秀英语习作的标准,优秀英语口语表达的标准等等。教师对每一项评价标准都可提供范例,学生依据范例对自己的各项表现及能力进行评价,从而看到自己的成绩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督促自己的学习情况的机会,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学习,给予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并不断反思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到自发自省,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学生互评(PeerAssessment)。

针对部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一特点,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它能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合作学习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沟通技能和合作技能是确保学生相互评价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才有信度和效度,被评学生才能根据其他同学的评价确定自己的改进目标。学生互评的成功和学生自评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互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逐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学会信任同伴、诚实待人,公平公正地对己、对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与老师、同学分享学习的进步,无形中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逐渐完成了从认知到实践成长的自我完善过程。(布卢姆1987:228)

(3)教师评价(TeacherAssessment)。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都需要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评价活动,又要对学生做出评价;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要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督促学生实施预定的计划,使其不断进步。教师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评价应简短并有针对性;随时对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成绩给予有效评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同时应注意评价技巧。

5形成性评价的几点启示

5.1教师素质

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为学生发展而进行的评价,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与学生合作评价。因此,要真正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建构和实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评价素质,尤其是“诊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的评价素质直接影响评价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热情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2全面评价

使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应把学生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均纳入评价范围;要对形成性评价的评定进行量化和细化。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评价时应对这些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并且更能体现出高职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5.3有效反馈

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反馈的作用,这种反馈允许学生纠正概念性的错误并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修正。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要实现的目标,了解自己的现状,找到实现目标和自我提高的方法与途径。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生知道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有效的反馈更有助于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Black,P&William,D.1998.Insidetheblackbox:Raisingstandardsthroughclassroomassessment[J].PhiDeltaKappan80(2):139-148.

[2]LeungC.&MohanB.2004.Teacherformativeassessmentandtalkinclassroomcontexts:Assessmentasdiscourseandassessmentofdiscourse[J].LanguageTesting(3):335-359.

[3]Genesee,F&Upshur,J.A.1998.Classroom-BasedEvaluationinSecondLanguage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布卢姆.教育评价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论语中的成语篇4

关键词:否定副词羡余成分语法化

一、引言

(一)肯定、否定形式并用同义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看上去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表达形式,可它们的语义是相同的。比如“生前”和“死前”,“大胜对手”和“大败对手”,而在很多情况下,加不加否定副词几乎没什么区别。

(1)我差点儿摔一跤。=我差点儿没摔一跤。

(2)他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出发了。=他没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出发了。

(3)今天是年三十,家里好热闹。=今天是年三十,家里好不热闹。

(4)她与男友分手了,难免会伤心。=她与男友分手了,难免不会伤心。

(5)他极力忍住笑出来。=他极力忍住不笑出来。

(6)除非明天不下雨,我们才出去玩。=除非明天不下雨,我们不出去玩。

(7)外面很冷,小心着凉了。=外面很冷,小心别着凉了。

我们发现,每个例句等号两边的基本区别是有无否定副词。按照语法规则,这一差别足以让它们南辕北辙,可是上面的例句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像孪生兄弟一样让人难以辨别。究其原因,我们要从否定副词入手,来一探究竟。首先来明确一个概念――羡余否定。

(二)羡余否定

羡余就是多余。一般来说,我们说话或写文章,都力求简单明了。但有时,由于语言习惯的影响和语言发展演变的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羡余成分。

“羡余否定”,指的是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否定标记成分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羡余否定现象也可以叫做“正反同义”现象。

二、否定副词做羡余成分举例

(一)“没”

1.差点儿没VP

(1)羡余成分“没”的产生机制及语法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由此看出,“差点儿”含有否定的客观意义,加上“没”之后,按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逻辑,例1“我差点儿没摔一跤”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我摔了一跤”,但事实上“我”并没有摔跤。则说明句中的“没”在句法上是多余的。

(2)羡余成分“没”出现的语义背景

首先,由于羡余成分“没”的作用是强调事情没有发生,因此多用于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有一定“庆幸”的语气。

其次,不论说话人希不希望,指通常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多用于夸张的描写。

(8)听了老师的表扬,我心里差点儿没乐开了花。

2.没……之前

对于“没+VP+之前”和“VP+之前”句式同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

──────────T──────────

T表示VP发生的时间点,“VP+之前”即T左边的时间。而“没+VP+之前”中,“没+VP”已经含有了表示T左边时间的意思,并且这是一条射线,即没有一点再作为“之前”的起始点了。那么,“没”在“没+VP+之前”的句式中也只做羡余成分,“VP+之前”表示在动作没发生的那段时间,而“没”则强调了这一过程。

(二)“不”

1.好不+adj.

对于“好不+adj.”这一句式,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1)好不+adj.=好+adj.=adj.

在“好不+adj.”中,“好”相当于程度副词“很”,那么在例句中,“好不热闹”应该理解为“很不热闹”了,可实际上却是“很热闹”。在这里,“不”既不表示否定,更没有加强否定,而被忽略不计了。“好不”成了一个表示强调的程度副词。“不”在语音上也弱化了,念轻声。

(2)好不+adj.=好+adj.=不adj.

符合以上这一句式的形容词只有“容易”。在这里,“不”具有实在的否定意义,而不作为羡余成分,因而“好不容易”是“很不容易”的意思,倒是“好容易”中的“好”带有了否定的含义,使“好容易”具有了习语的特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特例呢?

副词“好”的意义为“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但是“好”还有感叹的语气,如“好大啊”、“好难啊”,这样它所修饰的形容词短语就有了大的、难的、令人吃惊的性质。“好不容易”一语并不是从近代汉语中直接遗留下来的,它只是在“好容易”一语的影响下才产生出来的。词语双音化的趋势对“好不容易”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不过,“好容易”只有做状语时,才表示“很不容易”。做谓语和定语时,相当于“很容易”。

2.难免不……

(9)他这么骄傲,难免不失败。=他这么骄傲,难免(会)失败。

“难免不VP”中的“不”也应该看作是羡余成分,“难免”即“难以避免”,就是“会VP”,加上“不”,如果表示否定,便成了“不会VP”了。

难免+不+VP=会+不+VP=不会+VP

而在以上例句中,“不”虚化了,成了羡余成分,“难免不”结合成一体了。

由于“难免”是指想要避免但没有避免或很难避免,它后面的VP一般指不好的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如“失败”、“生病”、“难过”等。

3.忍住不……

“忍住”即“克制住,不让其发生”,如“忍住笑”就是“不笑出来”,“忍住不笑”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充当了羡余成分。

不过,对于这一短语,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去解释,“忍住不笑”可以看做是“忍住,不笑”的缩略。

(三)“非”

1.关于“除非”一词的意义的争论

“除非”一词,在宋元明清的诗词、戏曲和白话小说中已有不少的应用。上世纪20年代初,两位著名学者胡适和吴承仕,就“除非”到底是“非”还是“非非”在语言学界发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除非”的关注。总体看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除非”即“除了”。

②“除非”即“只有”。

③兼具以上两种意思。

2.“除非……才”与“除非……不”

弄清楚了“除非”其实包含两个相反的意思后,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除非……才”与“除非……不”两个相反的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了。下表可以很清楚地说明问题:

在古汉语中,原先只单独存在“除……不”和“非……不”,后来由于双音化,二词合并为“除非……不”,“非”只起强调否定的作用。后来由于人们的语感对于规范化的要求,才出现了“除非……才”这种用法。

(四)“别”

1.小心/当心别……

“别”做羡余否定的例子只出现在“小心/当心别”的组合中。

(10)小心别感冒。=小心感冒。

上述句子中,等号左边在动词短语VP的前面出现了祈使句的否定标记“别”,等号右边的动词短语前面没有否定标记,两类句子表示的语义都是要求听话人防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发生。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表达的意义相同,否定词“别”也成了羡余否定。

2.“小心别”格式产生羡余否定的语义条件限制

①句类限制:必须是祈使句,表示未来事件。

②“小心”与VP的语义关系限制:“小心”表示提醒听话人注意,不用于描写。如果表达的是描写和行为的语义关系,句法上要分析为偏正结构,不产生羡余否定现象。如“小心开车”≠“小心别开车”。

③VP动词的语义特征限制:VP的动词短语是非可控的。如:

(11)小心别喝酒≠小心喝酒

(12)小心别喝醉酒=小心喝醉酒

三、总结

从否定副词到羡余成分,体现了词汇语法化的过程,即独立性减弱,从而与所依附的词渐趋词汇化,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这也是语言发展的趋势之一。而汉语的词汇双音化也促进了语法化的进行。如“除非”、“好不”。

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羡余否定的存在涉及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还是非任意的问题。从语言系统上来看,每个要素的出现都有确定的内容,都不是任意的。但是从语言的具体实际来看,有些语言要素似乎可有可无,比如一些羡余否定现象。这些现象是具体语言的习惯用法,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习惯用法。因此,对汉语中的羡余否定现象只能进行具体的个别分析。一方面,应该承认这些现象的产生是语言符号组合受到任意性原则支配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羡余否定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理据,在使用上并不能任意类推,它们都要受到较为严格的语义和句法条件的制约。

参考文献:

[1]熙.说“差点儿”[J].中国语文,1959,(9).

[2]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3]沈家煊.“差不多”和“差一点”[J].中国语文,1987,(6).

[4]王还.“差(一)点儿”和“差不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5]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6]王灿龙.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J].中国语文,2004,(5).

[7]袁宾.近代汉语“好不“考[J].中国语文,1984,(3).

[8]方绪军.析“好/好不+adj.的同义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

论语中的成语篇5

一、关于阿德勒人格理论中的自卑情结

关于自卑心理,一些学者和心理学家们都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自卑心理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存在,只是程度不同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自卑感是正常的,并非变态;自卑感可能来自器官卑劣(较差、无法与人竞争)、溺爱(自我中心、自私、无法与他人竞争)、忽视(怒、仇视、怀疑),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可能导致忌妒和猜忌、忧郁与无力感的自卑情结。反之,则能在自卑的动力驱使下引发克服的动机和愿望,引导其更加奋发向上,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补偿。

因此,自卑可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当处理不当时,它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展成精神疾病;如果能够加以引导疏通,它可以转化为一股强大的激励力量,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而如何避免自卑对人的毁灭影响,如何正确看待人们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自卑倾向,如何能将自卑转化成一股强大的激励力量,对教育者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自卑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究其产生的根源,我们将之分为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两种。

(一)外在原因

1、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和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中英语学习困难、畏惧英语现象仍然还普遍存在。

2、家庭原因。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中等英语教育不管是在师资数量与水平还是在设备条件等各方面都跟城市相去甚远,导致农村、贫困地区生源地的学生英语水平能力偏低,尤其是说与听的能力,造成了他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而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家庭背景及家长对于学习者的个体要求各有不同,尤其是目前社会上对于英语学习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寄予厚望,有时要求难免苛刻,所以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

3、学校原因。每个学习者都是单独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表现出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习个体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有差别的期待与关注。一些本身就陷入弱势的学生群体进而对于学习的效果没有任何期待,甚至连因个体差异显示出来的进步也被抹杀了,进而怀疑否定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力,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内在原因

1、学习者的归因方式。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F.Heider)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韦纳(B.Weiner)则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并在海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他还指出,归因中还会存在一些偏差,其中常见的是自利偏差: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失败则归之于外在因素。而产生这种偏差是因为人们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伤害。就大学英语学习而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害怕与不安的心理,这种负面心理主要有三种:交流恐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学生在这些负面心理的影响下,有所收获的时候,他们往往将成功归结为个体自身的原因;而获得较低的期望时,他们更倾向于将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例如,学习材料难度过大等等。因此他们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投入多产出少的时候,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失望、甚至是放弃的念头。

2、学习者的个体动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支配,而学习动机离不开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的个体较成就动机”弱的个体,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性,当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多种方面无法获得成就感时,他们便会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动机,英语的学习便成为他们的障碍,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失败体验,这种恶性循环便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对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自卑心理,教育者们可以从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自卑心理,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和克服自身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更要注重帮助他们将自身的自卑心理转化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潜能与优势,帮助他们成为富于创造力的实用人才。

(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构建优势心理

帮助学习者将自卑心理化为潜能与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帮助他们开发出自身积极的心理因素,使自卑变为自尊与自信。自尊与自信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情感因素,都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当学习者的自尊与自信受到保护与鼓励时,他们的认知活动最有效。因此,在大英教学实践环节中,教育者们应想方设法为学习者们营造一种鼓励的氛围,经常对他们进行表扬或肯定,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焦虑和自卑感而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去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并提高语言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也会更加自信,相应地,自卑心理会越来越弱,从而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们应对学习者的成功与失败做出适当合理的评价,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归因模式:只有他们采取努力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学习中才能获得成功;否则他们将会注定失败而深陷自卑情结中。教师们也应尽量避免将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于某些负面因素,以免让他们产生沮丧以及自卑情绪;而是要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学习策略的问题,这样既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为他们指出了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

在教学的实践中,也不难发现成功比失败更加能对学习者进行激励,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一次成功或多次成功会转化成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或布置任务时,教师们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期待、经历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三)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构建其个人内在学习动机

正是因为个体的内在动机才使学习产生最佳效果。帮助学生构建内在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正面积极的情感从而真正的了解学习的本质。当外在因素被转变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外在推动力转变为内在吸引力或者被动因素转变为主动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动机才会被内化。教师们可以依据以下的一些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内化自身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可以为学习者带来力量、启发和勇气,可以促使他们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进行拓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幽默、友好和博学多才的教师也会激励学生与人进行交流、获得信息的兴趣。除此以外,一些课外活动如讲座、影视欣赏以及英语晚会等都是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最终学生个体所保持的兴趣将转化为对于语言学习的一种热爱,而这正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力。

2、教师适度采取竞争机制

竞争原本是一种外力,然而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一大推动力,因为它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成绩和学习期待密切相关。激烈的竞争毫无疑问会使学生面临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一旦被克服,学生学习的自我实现便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积极的内在推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而对竞赛活动进行设计时,目的可以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只是放松,形式可以多样。要注意的是竞赛活动的竞争性不宜过强,否则将会使学生焦虑、不安,在竞争中失败会让他们陷入自卑心理。

3、赞扬与批评

赞扬、鼓励及批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的肯定与否定。有研究表明,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而那些受批评的学生的成绩位居第二,不做任何评价的学生成绩最差。所以,教师们应当对学习者的表现给予适度的评价,重表扬而轻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自尊、自信与荣誉感。

四、结论

论语中的成语篇6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文化差异思维模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211-02

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就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而将母语(本族语)的语言特征为基本标准去衡量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Chinglish一词,是用截短法(clipping)将Chinese和English两个单词截尾去头后合并而成的。它在英文词典中尚未站稳脚跟,但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陌生。

Chinglish的含义大致有两个:一是指由于中国固有文化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中国特有的政治术语,流行说法和词语典故等,中国思想要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的英语自然就有了些中国味。如比较典型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llreactionariesarepapertigers”,这句话英译虽说语法没有问题,如果硬把中国味完全去掉,那么中文原意也被弯曲了。又如“bothredandexpert(又红又专),athree-meritstudent(三好学生),onenation,twosystems(一国两制)”等。如果我们要把“政治上要求进步、思想性较强”这类词语直译出来,那就必须注解讲清文化背景英美人才会明白,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所固有的特征,也牵涉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其二是指中国语言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思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于口头和笔头的不地道或错误的英语用法。中国学生和外教见面时,处于礼貌,会问“Haveyouhadyourbreakfast/lunch/super?”“Whereareyougoing?”这些在中国人听来是很自然的。然而,由于将英语的本族人有自己的打招呼的习惯,往往会对这类问候语感到莫名其妙而难堪。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听到学生称呼老师为TeacherLi/Chen之类,这也是英美人感到很不自然的。而在文章中这样表达“Shallowtalkhowtoimprovehighschoolstudents’Englishvernacularspeechability(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就更让人费解了。

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或者说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如:在汉英文化中,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与英语本族人对语用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PolitenessPrinciple)的相对重要性有时具有不同的估价,这也很易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中国人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比较生疏,对西方文化基础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所以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常常会出现“失语症”或“语误”。

从语用的范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生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生硬套入英语中,致使讲出的英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在汉语中很多职务名称单独或在其后加上姓氏可用作称呼语,如:李老师、王教练、孙木匠等。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很容易将这种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说出中国式英语,我们常常听到中国人称呼“Goodmorning,TeacherWang”或“Howareyou,ChairmanLiu?”等等。但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表示职务的名词可用作称呼语。如:doctor,professor,judge等。

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大多表现为对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恰当.。中国人出于传统文化习惯在见面时所指的“吃饭了吗?”,“您上哪儿去?”这些属于中国人的日常问候语。但对于一个讲英语的西方人来说,这种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犯了文化禁忌,或是触及了应避讳的问题。英美国家是从不用这类问候语的,常用的是“Howareyou?”“Howareyougettingon?”“Niceweather,isn’tit?”再者,Hi作为问候语,属于一种非正式用语,用在非正式场合,而且当事人双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如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见面。在英语语言文化里,即使学生遇到老师的时候,问候语应用“Goodmorning/afternoon…”而不能用“Hi”。

第二类,中国式英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或者说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在汉语中,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逢时常说:“你变化不大。”或“你还是老样子。”“Youhaven'tchangedmuch.”以示亲热,友好,这通常为一种赞语。但在英语文化中,变化(change)是受到推崇的,不变是不受欢迎的(bedevalued)。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很易引起误会。

由于两大语系的实质性不同,加上社会和民族文化诸因素,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是差异。中国学习者常常饶不出英语语法的方阵,外国人对汉语的用词造句也深感捉摸不透。中国学习者总是难以确定冠词的用法,甚至对英语时间的繁琐感到恼火;英美人讲汉语也出现了“昨年,昨星期”的错误。因为英语表达过去的时间多用last-lastyear去年,lastmonth上个月lastfewdays过去的几天)。这些语义上的习惯搭配,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同样是“对不起”,英美人有“I’msorry”“Excuseme”之分;中国人在吃惊时喊“妈呀!”英美人却说“MyGod!”中国人生病时要去看病,英美人却说“Seeadoctor”中国人常说“一丘之貉”英美人却说“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中国人常将“望子成龙”说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dragon”此句在英语用法上完全正确,却忽略了英语“dragon”一词比喻是凶猛、可怕的人,此词语比较得体的说法是“tohopeone’ssonwillbecome/besomething”。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对此,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理论家Eugene.Nida说过“Languageandculturearetwosymbolicsystems….Cultureiscertainlyasignificantpartofourlives.Languageisnotonlyadistinctivefeatureofculture,…Languageisamodelofculture.”文化的变化会在语言体现出来,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也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Differencesinculturemeandifferencesinlanguage.”(奈达,2001)例如:Jackisagreenhandatdoingthiswork.(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England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

文化是语言的根源,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言文化概念的影响和制约。并非所有的中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很贴切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词汇、句式来表达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例如,在商店里中国顾客看中某一种商品决定要买时会说“I’llbuyit”(我要买它)。但是在讲英语西方国家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不懂,你告诉我吧。”或“我相信你的话”。他们要买东西时说“Iwilltakeit”

2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抽象概括,进行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同时,也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思维对语言的决定或支配作用在于思维的不同方式方法以及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不同角度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差异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学习外语时,已养成了汉语思考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习惯于从中国人的角度或从中国汉语的结构来思考问题,从而忽略了西方的国情及语言表达习惯,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无论其历史的长短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共性还表现在文化的辐射点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上。由于上述因素,在语法中和表达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结构上,“主语+谓语+宾语”的基础句式中英文是一致。在大量的词汇搭配中,其构成和语义内涵上两种语言基本相同,例如“makeadecision(做决定)makealiving(谋生),datebackto(追溯到)catchabus(赶汽车),blackmarket(黑市)。习语表达也有雷同之处,英语的习语Killtwobirdswithonestone,在汉语中也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对应说法。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人们的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民族的特性。中国英语学习者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往往对英语词汇的含义把握不准而出现词汇的误用。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听到同学在夸班长为班务而忙碌时说道“Hehasdevotedhimselftoourclass.Heisalwaysbusydoinghisbusinessintheclassroom.”“doingone’sbusiness”在英语中是“大便”的委婉语。

其次,词汇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中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tea。汉语中“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和“spendmoneylikewater”。青年人常说“自由恋爱”为“freelove”,不料在英语中“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结构方便人们表达思想情感,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信息。只有在语言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思想。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干扰,便容易产生中国式英语。例如“我们都需要水,而且离不开水”如果说“Waterisnecessarytous,andwecannotleavewater”这是比较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cannotleave”应改为“need”。又如“Beforewedon’thavesupper,weusuallyplaybasketball”这句话也是从汉语角度思维模式的句子,正确的应说“Weusuallyplaybasketbeforewehavesupper”。

影响语言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思维方式,语言的形成贯穿在言语的使用和表达中,由此不难看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思维,是按一定的逻辑方式组成和录入人的思想活动。反之,思维方式也是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形成语言的民族特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仅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造句,还反映在看待事物、表达观点的方式方法上,中国人习惯说“七岁以前”,英语里则表示为“underseven”.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其他民族思维及构句的特点而拼凑出的中英混合成的病句:Everycountryhasitsowneducationalsystem,notexceptChina.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体制,中国也不例外。

对于同一事物,中国人和英美人会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等原因而引起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由此进而产生表达的不同。例如,telegram―电报,telephone―电话television―电视等等。按英美人的理解,这些东西是通过远距离发送和接收而实现其功能的,因而要加上tele-(远)这个词缀;而中国人则考虑它们和电的关系。单从这几个简单的例词中,即可对思维方式的差异略见一斑,更不用说在其它综合性思维方面和句子结构层次上,这些差异常常会显得更为突出。

3结束语

中国人学外语,由于语言环境的局限性,缺少与目的语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对其文化背景的了解,结果就常常是想当然地去理解对方的文化,以至误会产生。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学习者必须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的认识。要养成用英语来思维,就应当尊重、接受英语的思维习惯,并随时注意调整,使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3]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