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投资理财理念范例(3篇)

时间:

投资理财理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概念;资本成本;财务风险;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F2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5-0102-06

收稿日期:2007-01-16

作者简介:徐春立,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以严谨的概念体系作为支撑的。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严谨科学的概念界定是不可或缺的。准确的界定概念,明确事物的性质,区别不同事物的属性及其功能,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功能不能够准确定义,必然混淆科学研究对象的构成内容,损害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要么是出于对基本理财概念认识上的欠缺,要么是出于急于“创新”的功利主义色彩,抑或出于恶性炒作,导致对部分财务管理基本概念的曲解和误导,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伪概念的出现,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尴尬。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扭转,势必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拟针对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流传甚广的错误概念或伪概念进行辨析或批判,以期为建立规范的、学术研究中公认的财务管理概念体系,促进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而抛砖引玉。

一、资本成本概念辨析

资本成本是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我国理财界在认识上普遍误解的概念之一。在我国大部分财务管理的著述中,均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包括企业向投资者支付的资金使用费用(股利、利息等)和筹资费用(为筹集资金而支付的交易费用)”。这种概念的错误定义流行甚广,甚至出现在部级的考试教材之中,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上述错误概念的出现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引发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关。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企业是企业组织的绝对形式,国家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即企业所创造的收益全部上缴国家,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统一供给。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实际上是由国家垄断并实行计划经营,通过计划在企业之间进行配置。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这种经济资源的分配机制所形成的重大弊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非市场化的配置,不存在经济资源的市场交易,不能够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生产完全是国家计划安排,产品是国家计划调拨,实际上不存在企业自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利润,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投资者,不存在资金的交易,也不会形成投资者根据市场无风险利率和承担的风险要求基本报酬的资金公平交易价格。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实际上是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逐步的改革。最初的改革除利润留成、建立企业基金等分配制度的变革外,在企业资金的供应上先后推行了企业上交国家资金占用费、国家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供应等制度,使得企业由无偿使用资金转向需要承担一部分资金的使用费用,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使用费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的出现,造成了理财界认识上的直观感觉是企业为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即成本,延续到市场经济机制下,这种直观的感觉就抽象为“资本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错误的概念被直观的现象所印证,流传甚广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资本成本概念的出现源于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个概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不存在资金的交易,也就不存在资本成本问题。只有在商品经济时代,当出现了资金的剩余者和资金的不足者后,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需要凭借一个公平的交易价格进行资金的交易活动。公平交易价格与资金所有者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者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相关,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者可以按照资金等风险的投资机会预期的报酬率作为投资的基本报酬率,也可以按照投资时承担的风险要求与之相对等的报酬。在不存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机会的差异性等因素相关。在资本市场出现后,市场利率就是投资者与筹资者进行资金交易的一个基本的交易价格的参照标准。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根据存在和不存在资本市场两种情况,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效应:资本市场通过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方式、使拥有剩余财富的经济人(储蓄人)和拥有投资机会但超出自身财力的人(借款方)实现其目标,市场的主要效用在于节约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储蓄人通过将资金借给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更高的收益,借款人比自行寻找储蓄人由于搜寻费用的节约,从而从市场上得到低息的借款。由于市场效率,促使储蓄投资额的增长,同样也会提高借款人的经济效率。[1]费雪分离定理表明,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单一的利率,借贷双方在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时,均以此为依据,致使投资与筹资的决策相分离。对于投资人而言,只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或等于市场利率时,就可以从资本市场借入资金,而无需考虑个别投资者的具体偏好。对于储蓄人而言,无需考虑借款人的具体偏好,只要投资的收益能够达到或高于市场利率,就可以将资金予以贷出。因此,对于债券而言,实际上资金交易双方是依据于市场利率进行交易的,市场利率就是企业筹集债务资本的一个基本的资本买入价格。也就是说,企业只有按照市场利率对投资人支付报酬,才能够获取资本的使用权。因此,债券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和风险决定的债权人投资的必要报酬率。

由于债务市场的高度有效性,即债券的价格反映了债券所包容的全部信息,又由于债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是事先约定形成的固定的未来现金流量,因此

大部分债务的资本成本是与市场利率相关的,容易确定。而股票的未来现金流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确定作为风险函数的股权资本的成本就比较困难。股权资本的交易不是像债券那样有确定的未来交易价格,对股东支付的报酬是企业运营后的后续行为,因此,实际上股权资本的交易是投资者卖出资本在先,企业买入资本在后。即企业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股利与资本报酬来作为股权资本的买价。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根据风险程度要求的报酬率,即企业使用股东的资本必须要付出的成本是客观的,而企业是否满足股东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支付的股利和资本报酬能否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则是企业是否公平进行了股票交易的衡量标志。如果企业没有按照股权资本的交易价格支付买价,即未能够使股东达到相当于股权资本成本的基本报酬水平,企业就会丧失持续融资的能力,从而引发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关于股权资本成本的现代财务研究结果表明,股票的资本成本应是股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承担的风险的一个函数,亦即投资者按照投资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的基本报酬率。“公司的股权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相当于公司的投资者预期从同等风险水平的其他投资中获得的总收益”。[2]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表明,股权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与投资者承担的市场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之和。费雪分离定理表明,股东根据承担的风险要求的风险报酬率与股东个人的偏好无关,风险的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决定的。

综上所述,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投资时按照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的投资报酬率或承担的风险程度所要求的基本报酬率。那么,投资者为什么不按照投资未来有可能产生的报酬率(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报酬率)来作为基本的报酬水平呢?或者说为什么投资者个人对资本使用产生报酬的预期与企业使用资本报酬的预期不相一致呢?原因在于市场效率即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程度的约束。债券市场的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交易双方依据市场利率作为交易价格,因此大部分债券的交易难以产生正的净现值。而股票市场的效率较低或者企业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较低,难以反映企业投资所包容的全部信息,投资未来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只能够按照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求报酬水平,而不能够按照投资预计的实际报酬水平要求报酬。

将资本成本视为企业使用与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其定义本质的错误在于:第一,歪曲了资本成本的属性,资本成本不是企业使用投资者资本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或发生的资本筹集的交易费用,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根据投资的风险程度或根据等风险的投资机会获取报酬的水平对投资要求的基本报酬率,其性质是属于机会成本;第二,未反映决定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因素,资本成本应是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函数,是由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决定的;第三,定义的角度错误,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投资行为所导致的投资者出让资本必须要达到的一个资本的基本售价,由于企业使用的股权资本所产生的剩余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是否达到企业出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要求,即买价是否公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资本交易的公平性,只能够根据企业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与资本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因此,即使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定义,也不能够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实际上,站在筹资企业的角度,资本成本应该表述为,筹资企业为持续保持资本的融资能力所必需对投资者支付的基本报酬率。可能有的学者会问,既然资本成本需要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定义,那为什么在财务管理的教材上在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时所使用的股利折现模型,是按照筹资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现金流量来计算呢?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财务管理教材没有讲清模型产生的背景,股利现金折现模型应用的条件是市场的高度有效,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所以可以按照企业预计未来对股东支付的报酬和资本的净买价(买价扣除融资费用)计算资本成本。

错误的资本成本概念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将对投资者实际支付的报酬看作是企业的资本成本,由于在法律上,没有关于使用股东资本强制分红的规定,对股东可以支付,也可以不支付股利,很多经理人员错误地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比债务资本成本低,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性较之债务要低,这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国有股权资本非流通性与公众资本流通性的分置,绝大部分国有控股的股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由政府委派,经理人员贪图舒适,造成了我国股份上市公司给予股东的报酬偏低,未能够达到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导致了前一时期我国股市的灾难。甚至个别学者在解释上市公司股权资本融资偏好的原因时,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这种将公司实际给予股东的报酬作为资本成本的谬论,对我国企业经理人员的理财理念产生了严重的误导,理念上的错误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偏差。

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基本参照标准。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是建立适合企业承受能力、支持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够达到最低,企业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努力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资本成本,是筹资决策的主要目的;在投资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发展所必须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的收益水平,是企业使用投资者的资本而承担的基本责任,因此,只有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报酬率达到或超过资本成本,企业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索取报酬的基本需要,才能够保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必须指出,依据MM定理,[3]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是相互分离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遵循这一定理。也就是说,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够以项目具体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该将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混合决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项目的评价尺度。

资本成本是财务估价的基本依据。财务估价是确定企业资产,包括投资项目、无形资产、企业、并购等公允价值。进行企业资产估价的主要方法是现金折现模型。资本成本是资产价值确定的折现率。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计量并依据风险水平确定投资者的风险必要报酬率,是正确进行资产估价的前提,也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由于资本成本的属性表现为机会成本,在进行企业资产评估时,不能依据企业实际对投资者支付的报酬来确定折现率,而必须依据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投资的风险程度等机会成本的标准来确定折现率。

资本成本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基本标准。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债权人与股东必要报酬率按照企业资本结构计算的加权平均值,是企业进行经营应

该创造的一个基本报酬率,评价企业是损毁价值还是创造价值,其标准是企业实际的总投资报酬率是否大于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MM资本结构的定理表明,一项投资可行的标准是该项投资必须创造正的净现值,即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内涵报酬率)必须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净现值实际上是企业预期收益与资本成本差额的价值,正的净现值是企业价值的增量。衡量一项长期决策的有效性的标准是观察这项决策是否创造了正的净现值。净现值在每一个经营年度表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EVA)是企业创造的息前税后净利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获取经济利润,意味着企业为股东创造了剩余财富,是企业价值增加的源泉。当EVA出现后,很快就成为大型企业考核经理人员绩效的标准。

二、财务风险概念辨析

在理财学的基本原理中,企业全部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或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表现为企业筹资风险。经营风险亦称为投资风险或商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企业基本经营收益(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规范的、严格的、西方学术研究中沿用至今的学术概念,却在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中被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篡改为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外汇风险等,财务风险的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被无限度的夸大,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风险。自从这种所谓广义概念出笼后,在杂志上见到的财务理论研究文章中有之,硕士与博士论文有之,教材有之,专著有之。似乎“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大有占据学术研究主流之势,造成了理论上极大的混乱。实际上,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只不过是反学术规范的伪概念。

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必须遵循规范的学术概念。这不是教条,而是在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学术研究成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科学规范的概念的标志是这种概念的思维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破坏了规范的学术概念,必然造成事物之间区分的困难,无法界定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不能够引领学术的研究方向。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的错误在于,不恰当地扩大了财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该种概念出笼的逻辑是,企业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财务风险就应该包括资金运动的全部风险,财务风险等同于财务管理的风险。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定义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如果解释汉语中的“坐井观天”一语,就很可能被解释为蛤蟆坐在井里看着天。实际上,英文中的财务含有筹资的含义,财务风险特指的是筹资风险。在几乎所有的西方学术著作中,几乎均将财务风险视为筹资风险,它是具有负债筹资的企业所特有的风险,而经营风险是所有公司共性的风险。在规范的理财学术研究中,企业资本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就是在防范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和利用负债的杠杆等正向作用的权衡中进行的,如果我们使用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概念,将投资风险等均包括在内,就会造成研究上的混乱,因为在财务上投资和筹资是分离的,资本结构属于筹资领域,而投资风险属于投资领域,将属于投资领域的风险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事物性质的混淆必然带来思维逻辑的混乱,就会破坏资本结构中关于负债效用的研究。

科学概念的标志是概念的外延上能够涵盖同类事物的特征。按照所谓的广义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包括了投资风险,而在这类研究的文献中,往往又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视为并列的两个概念,承认企业的风险是由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所构成。这就造成了概念定义外延上的混乱:按照广义定义的逻辑,既然财务风险包含投资风险与资金运营风险,而投资风险和资金运营风险规范的定义就是企业经营风险,怎么又出来一个与财务风险并列的经营风险呢?其概念外延定义的逻辑是多么混乱!

创新是保证学术发展的必要前提。财务理论研究上的创新,应该是在前人的劳动成果已经被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财务理论。创新绝对不是标新立异,对概念的篡改不是创新,是伪学术的范畴,后果是导致规范的理论体系被曲解,导致规范的学术概念被破坏,也就必然造成研究思维上的混乱,造成正确的理论不能够被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学术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应该有不同的理论流派,但是在规范概念的定义上应该保持尊重和接受的态度,不允许胡乱定义。广义财务风险概念不是中国学者特有的创新,而是学术浮躁、急于求成的恶果。它破坏了财务风险的规范概念,站在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角度上看,造成了财务理论体系的曲解,是应该被学术研究摒弃的一个伪概念。

在财务理论中,企业的风险被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一种企业不使用债务资本的情况下,资产运行产生的基本报酬(EBIT)的不确定性,蕴涵在企业未来总资产报酬率(rate0freturnonaseta,ROA)的变动中。财务风险是属于普通股东所承担的一种企业举债融资形成的特有风险,蕴涵在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变动中。在未使用债务的情况下,总资产的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相等的,但在企业使用债务的情况下,由于债务的财务杠杆作用,会造成资产报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如果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的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会高于总资产报酬率,如果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的利率,情况正好相反。比如,某企业当年创造的EBIT为20万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40%。如果企业未使用债务,则资产报酬率为12%,净资产收益率也为12%。假设企业使用50%的债务,债务利率为10%,则总资产报酬率为12%,净资产收益率为18%。当然,如果企业资产报酬率小于债务利率,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举债融资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即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使用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指标来衡量。

三、资本运营概念批判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企业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里程碑。资本市场的出现,使得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改建为股份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筹集企业经营需要的资本,进行企业的战略投资。“资本运营”或“资本经营”的概念应运而生,曾经一度被大加炒作。仿佛是轰炸效应,使效率低下的我国部分企业看到了资本增值的希望,仿佛只有资本运营才是企业资本迅速增值的法宝。在这种伪学术概念的引导下,不少上市公司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在资本市场上,弄虚作假。对资本市场公布虚假的、人为操作的经营业绩报告的层出不穷,玩弄虚假的资产重组、并购、股权重组,骗取股价增值或套取股东现金的有之。一时间,“资本运营”的

口号响遍天下,企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和实践“资本运营”活动。直至今天,“资本运营”也经常出现在新闻媒体、学术性的研究杂志上。“资本运营”真的那么神奇吗?

其实,拨开“资本运营”概念的神秘面纱,就不难发现,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违背财务原理的伪学术概念。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首先表现为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杂乱性。翻看有关资本运营的书籍可以发现,资本运营概念的版本诸多。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包括企业并购等扩张型运营和剥离、分立、股票回购、分拆等紧缩型运营;有的将资本运营定义为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全部资产进行有效运营的方式;有的将其定义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可见,即使是资本运营概念的使用者本身,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其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范围上是混乱的。更谈不上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公认性。一个内涵和外延高度混乱的概念,其本身就不具备任何科学性,更不能够界定同类事物的属性,不能够发挥概念在学术研究上引领事物研究方向的作用,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资本运营,到底涵盖企业的哪些行为,定义该概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何在。

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对企业经营的误导性。按照资本运营概念的说法,资本运营是相对于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实业资本运营而提出的概念,是企业以金融资本、产权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买卖,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资本经营概念的炒作者看来,实业资本经营属于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其资本增值的效率低于金融资本与产权资本的效率,这是对企业经营的严重误导。MM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无公司税模型的定理表明,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公司在未来所创造的经营收益的资本化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尽管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财务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但MM理论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任何企业的价值关键取决于企业既定投资规模下的生产经营效率。[3]事实上,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资本,在企业经营上如果不能够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经营效率的话,企业就不会实现价值的增长。同样,企业扩充与重组,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只要这种投资行为或产权变更行为,没有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企业就不会增值。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表明,在资本市场高度有效的情况下,金融资产的投资与筹资,并不能够获取正的净现值,因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于实物资产市场的效率,信息的对称程度高,故获取正的净现值的途径是进行实物资产的投资。试想,如果经营金融资本与经营产权资本的效率高于实物资本的话,那大概就没有人进行工商产业的投资了,闲置资本的拥有者,都去资本运营吧。在各种资源不允许的情况下,都去搞产权重组、企业并购吧,那样的话,可能一个社会离喝西北风的日子就越来越近了!资本运营概念的虚假性表现在是对严格的财务理论体系的肢解。解析上述有关资本运营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资本运营的定义几乎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范畴,如并购、资产重组、剥离与分立是财务管理投资扩充与财务重组的内容,而所谓的金融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而在内涵的定义中,资本增值是盗用了当代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创造价值,将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篡改为资本运营的概念,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肢解,如果沿用资本运营的概念,必将在理论上引起极大的混乱,在实践上产生严重的误导,削弱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财务理论体系中,所谓资本运营的外延涵盖的问题如扩充、重组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对财务理念和财务方法的正确运用,离不开财务原理的支撑。而翻开资本运营的有关书籍,我们难以找到有关所谓资本运营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从这点意义上观察,资本运营只不过是拼凑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一个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的伪学术概念。

准确的定义财务概念,是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的前提。作为财务管理的学者,笔者呼吁在研究上放弃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的做法,以学者严谨的、规范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虽然没有立足于创新,只是对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错误的概念进行了斧正,但通过我们的呼吁以期建立和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的概念,使严谨的财务理论体系能够得以维护。应该指出,在财务管理领域中,被扭曲的和误解的概念决不止作者所剖析的几个重要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了20年左右的中国,是对财务管理领域中的若干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和规范、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以促使理论研究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M].刘明辉.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G.BennettStewart,Ⅲ.探寻价值[M].康雁.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FrancoModigliani,MertonH.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M]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9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theDistortionandCorrectionofsomeConceptsinFinancialManagement

XUChun-li

(TianjingInstituteofFiancé$EconomicsTianjing300222)

投资理财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公司;理财观念;手段创新;风险

现代公司理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财务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定理为标志。随后也产生了如马科维茨(Markowits)的资本组合理论等著名的公司理财理论。这些理论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理财观念。研究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转变类型以及由此产生的观念及管理手段的创新,对增强公司的获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的迫切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公司理财观念转变的主要类型

1、从单纯追求成本控制向实现全面内部控制观念转变。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公司把生产成本最低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内部控制应是全方位的控制,除成本控制外,还应包括现金流控制、物流控制等等。

2、从不讲信用向不断提高诚信观念转变。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规范市场行为,这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重大意义。公司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才能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中国公司理财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3、从经验性理财决策向科学性理财决策观念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手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司理财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司的理财决策使全体人员都来重视理财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理财决策的有效性。

4、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向重视人才和促进技术进步的观念转变。在原有的理财观念中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然而公司竞争的核心不是短期内利润的多少,而是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的进步。

5、从负债经营观念向资本运营观念转变。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育成熟,公司的经营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负债经营转向资本运营转变,这彻底改变了公司过去单纯依靠自有资金积累发展公司规模的经营观念。

6、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讲求综合效益的转变。长期以来,公司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降低。公司的效益观念应该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也应逐步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实现综合效益的共同提高转变。

二、现代公司理财手段的创新

现代公司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财手段的创新:

1、筹资手段的创新。公司传统的筹资以直接投资、公司留利、借款和商业信用为主要方式,目前在国内公司中已经开始使用的新型筹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可转化债券、BOT等。这些筹资方式改变着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理财观念。

2、投资手段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司的投资范围逐步扩大,投资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产经营投资已经不再是公司投资的唯一方式,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投资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投资的形态上,技术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公司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投资的范围也有当地扩展到外地,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3、分配手段的创新。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开始凭借其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参与利润分配。同时,参与利润分配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以人力资本参与公司利润分配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公司未来利润分配的一种必然趋势。

4、资本运营手段创新。资本运营的对象超出了产品的营销范围,把公司整体或部分的资本作为增值运作的对象,运用资本扩张、收缩或内变等多种形式,并充分的利用资本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来促进公司资本的价值最大化。总之,资本运营的理念彻底改变了公司的理财行为,更加注重公司的整体发展和持续的价值增值,在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基础上,追求公司价值增值的最大化。

三、现代公司理财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开展理财业务的公司常常忽视对于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主要原因是对于所选择理财产品的盲目和对于理财金融机构的盲信,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公司遭受较大损失,从而背离了公司初期所制定的资金保值增值目标。因此管理理财风险本身就是一种理财能力的体现。

1、理顺公司治理结构与理财目标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在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之间进行选择。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公司理财目标和理财战略将产生极大影响。

2、公司定期进行自我财务诊断。公司理财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这就要求公司在理财战略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诊断,才能始终保持比较清晰的理财思路。

3、建立有效的理财风险报告制度。公司一旦进入金融市场从事理财活动,就意味着成为市场中一种受险主体,必须对自身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及管理。

投资理财理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公司、公司理财、理财观念、创新

现代公司理财产生于20世纪50年,以著名财务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定理为标志。这一时期著名的公司理财理论还有威斯顿(Weston)模型,科普兰德(Copeland)的公司价值评估理论,马科维茨(Markowits)的资本组合理论,夏普(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等。这些公司理财理论的产生促进了财务管理的发展,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理财观念,使公司理财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国外发达国家理财观念的,公司的财务管理逐步升级,由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资本的运营,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把人们的理财观念引入一个新的境界,股票泡沫的神奇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巨大风险使人们增强了对理财观念的重视,以内部控制和风险导向为主体的公司理财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理财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转变类型以及由此产生的观念及管理手段的创新,对增强公司的获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十分的迫切性。一、现代公司理财观念转变的主要类型

现代公司理财观念的转变是公司内部条件改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公司理财观念的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同的公司由于各自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其理财观念的转变状况也有所不同,从公司发展的一般情况出发,现代公司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的理财观念转变类型:

1、从盲目追求权益资本筹集向合理筹资结构观念转变。从资本成本最低化的筹资原则出发,公司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权益资本特别是发行股票筹资,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在所有的筹资形式中股票筹资的资本成本是最高的。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大股东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层的舞弊等原因,使得众多的上市公司不按照规定向股东分配股息或因经营不善难以向股东进行分配,使得权益资本变相转化为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随着我国对上市公司治理力度的加强、对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以及相关、法规的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不分配、信息失真和大股东控制等弊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违规操作以及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已经难免退市的惩处,公司的筹资理念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正在逐步由盲目追求权益筹资向讲求筹资成本的最低化和筹资结构的合理化转变。

2、从单纯追求成本控制向实现全面内部控制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公司存在对最低成本法的误解,把最低成本法归结为“公司内部节约、挖潜、改造等”,把一定生产经营条件下的生产成本最低作为追求的目标,其结果造成了不讲求规模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观念具有动态的含义,最低成本原则的本质内涵应是追求规模经济下的成本相对最低,不讲求规模经济和最大经济效益的成本最低是没有意义的。在公司的理财观念中,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成本控制,认为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存有偏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中,公司内部控制应是全方位的控制,除成本控制外,还应包括:现金流控制、物流控制、商品流控制、人才流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过程控制、组织机构控制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控制工程,而且最优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各种控制活动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实现最大控制效率的动态控制系统。

3、从不讲信用向不断提高诚信观念转变。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公司的信用观念相对比较低下,公司中为了短期利益不讲求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为规范市场行为,我国公司亟需增强信用观念,这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减少或避免三角债、偷漏税金等现象,促进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重大意义。公司信用观念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公司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才能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公司理财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不断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司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和高速发展。

4、从经验性理财决策向性理财决策观念转变。理财决策是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下,通过专门的方法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遴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公司的理财决策停留在定性决策为主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司理财决策提出了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民主化的要求,把决策效果提高到了决策工作的首要位置。公司的理财决策不能再停留在低效率、高风险的状态,而是提高到战略决策的位置,使公司的全体人员都来重视理财决策,参与理财决策,从而提高理财决策的有效形。

5、从追求经营的安全性向风险导向经营的观念转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与收益并存,呈现正比例的变化趋势。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但是,敢于承担风险并不等同于冒险,公司经营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是经营者自身素质与经验结合的结果。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大多公司的风险意识淡薄,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再加上我国开放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公司的经营者自身素质相对较差等。公司的经营长以安性为目标,追求无风险经营,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现代公司的经营者应面对市场的挑战,在经营中培养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在面对风险、规避风险的过程求得高收益和快速发展。

6、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向重视人才和促进技术进步的观念转变。在公司原有的理财观念中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使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弊端明显地显露出来,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不考虑风险的大小、不与投资进行比较以及容易引起短期行为等弊端,使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人们已经认识到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不会促进公司长期的发展,往往会适得其反。公司竞争的核心不是短期内利润的多少,而是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的进步,公司只要有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才是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理财观念已经开始由片面地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向争夺人才以及先进技术转移。

7、从负债经营观念向资本运营观念转变。我国公司理财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从国外引进了负债经营的观念,根据西方的理财理论公司负债率应保持在50%-70%之间为宜。公司负债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负债的节税效应和资本的规模效益加速资本的运营与扩张。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育成熟,公司的经营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负债经营转向资本运营转变,即把公司的全部有形和无形资产均看作是可以增值的价值形态的资本进行经营,通过资本购并、控股、股权交易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司资本的迅速膨胀,彻底改变了公司过去单纯依靠自有资金积累发展公司规模的经营观念。目前资本运营已经成为现代公司规模扩张与发展的主要手段,资本运营的观念正在现代公司中形成和成长。

8、从单纯追求效益向讲求综合效益的转变。追求经济效益是公司经营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公司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效益和效益的降低。公司在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资源的开采效率,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在产品生产方面,存在着资源利用的浪费,生产排放的“三废”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以及布局失衡、不讲求规模效益等。因此,在我国公司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公司的效益观念应该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也应逐步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实现综合效益的共同提高转变。

二、现代公司理财手段的创新

根据西方国家的财务,公司理财以筹资、投资和现金流为主要。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引起公司理财观念转变的同时也促进公司理财手段的创新。从我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践考虑,现代公司应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财手段的创新:

1、筹资手段的创新。公司传统的筹资以接受直接投资、公司留利、借款和商业信用为主要方式,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国外的许多新型筹资方式逐步引入我国,在国内公司中已经开始使用的新型筹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租赁、风险投资、天使资金、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可转化债券、发行专项基金、BOT、补偿贸易等。这些筹资方式在改变着我国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的理财观念,把资本运营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式,并且许多高新技术公司也在探索更加新型的筹资方式,如并购筹资、组合筹资、概念筹资等形式。

2、投资手段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司的投资范围逐步扩大,投资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投入实务资本参与利润分配和以项目投资为主要方式的投资理念受到冲击。公司生产经营投资已经不再是公司投资的唯一方式,以公司运作为投资对象的资本运营投资以及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投资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投资的形态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公司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投资的范围也有当地扩展到外地,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投资手段的创新是在公司理财观念的下产生的,又反过来使公司的理财理念进一步升级,从而使公司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扩展程度发生超常规发展。

3、分配手段的创新。长期以来,公司的剩余利润一般是由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来参与分配。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逐步成为公司总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凭借其评估价值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参与公司利润分配。技术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使公司的获利来源也由生产经营领域扩展到多种渠道,并且使许多公司的非营业利润扩展到大于营业利润的程度。同时,参与公司利润分配的对象也在不断随之发生着变化,其中以人力资本参与公司利润分配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公司未来利润分配的一种必然趋势。另外,在上市公司的分配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非投资性的特种股票在限定的条件下参与公司利润分配,也使公司利润分配超越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界限。总之,公司的剩余利润分配,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分配手段的创新目的在于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

4、资本运营手段创新。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不能停留在单纯依赖资本积累扩大经营规模的,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运营,即把公司价值增值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标。资本运营的对象也超出了产品的营销的范围,把公司整体或部分的资本作为增值运作的对象,充分运用资本扩张、收缩或内变等多种形式,并充分的利用资本市场以及衍生工具来促进公司资本的价值最大化。总之,资本运营的理念彻底改变了公司的理财行为,更加注重公司的整体发展和持续的价值增值,在正确处理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基础上,追求公司价值增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