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体育教育方向范例(3篇)

时间:

体育教育方向范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中国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在逐年上升,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活力,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动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来看,目前主要有“产学研结合”模式、“订单式”模式、“就业导向”模式和“双证书制”模式等,它们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进步的。这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彰显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各种改革。然而,新模式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忽视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淡化了高职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当今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为主,企业偏重于人才的操作技能,而这种被简化为培养掌握操作技能劳动者的高职教育,是远远无法适应2l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如果高职教育只为了填补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的数量缺El,仅满足于充当缓冲社会就业压力的捷径,而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持续性和终身职业发展,不赋予丰富的育人内涵,不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现自我潜能后的个人与社会价值,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那么,中国高职教育将难以对抗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扭曲人才观,最终无法赢取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同。高职院校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班,作为学校,首先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重复劳动的“工具人”。因此,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着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德育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足之处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学者们对其研究不断地深入,对解决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行为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多样化,经济转轨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生源的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习惯、社会的偏见、就业压力等,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比普通本科大学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如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控能力差、日常教育管理难度大、学习压力大等。这些特点使他们的依赖性更强,吃苦精神更淡薄,逆反心理也更强。高职学生环境的复杂性、生源的多元性以及思想道德的差异性等,呼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思想特点,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突出体现在:第一,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得多、范围广,对高职学生研究得少。学者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影响力、涵盖面较广,成果较多,但因高职的办学时间不长,许多院校是由中职转办高职的,因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薄弱。第二,许多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度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单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综合性的研究。第三,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课程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没有总体的计划和安排,教学之间的交流与研讨甚少。第四,将学生工作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科部的课程改革实践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大德育资源全方位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没有。上述种种情况表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向,补充新内容,采用新方法。

三、“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工处的日常管理工作的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完整、系统而又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工处的日常管理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可以称之为“道德灌输一心理健康一日常管理”的教育模式,这既是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三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使高职生成为“知识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合乎需要的“社会人”“现代化的人”,让他们在心理上能正视、融入社会;在知识上能理解、分析社会;在行动上能作用、效力社会。而课堂教学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尊重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成才的理念”“服务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应考式”教学模式,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使教学始终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需要紧密联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深度参与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教学法、主题讲演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践活动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教学变成学生参与的“听、看、读、议、写、讲、做”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腿,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思想政治课从“意义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眭。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等途径,有组织、有目的地针对人们的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促进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健康情感教育、恋爱与健康教育、优化人格教育等。只有构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高职院校德育,才是充分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一方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会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加强和改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

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按照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心理基础、授予广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品格来进行,才能使合理的内化走向理性的外化。日常管理与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是学工处的职责。学工处的日常工作,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规范办学为原则,以加强教育管理为手段,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文明行为、纪律、安全、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科技制作、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学工处的工作强调的是学生的13常管理和行为规范,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一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整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中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认同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每位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职业领域的充分发展,尊重和满足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和受教育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内涵来看,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本的高职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改革思路,实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学生工作处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等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项原则

“三位一体”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具体开展的工作中注重坚持四项原则: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探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又狠抓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课堂中教学,又注重开展课后教育。三是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共性,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四是教学改革与实效性等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从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创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融会贯通与相互促进

第一,教育对象的一致性。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工处的El常管理三者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三者工作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均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健康和谐的完美人格。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三者在方向上是一致吻合的。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较为良好的行为方式与创新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的层面上看,三者都是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服务和忠诚于统治阶级的国家公民为最终目的,都力图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国守法,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立、自律、自强的,积极进取、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使其真正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矛盾,不仅是政治、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还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障碍等。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不是单一的或者孤立的,三者的教育需要融会贯通,相互渗透,涉及高职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

体育教育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教育体制;体制改革;方向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各类别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尚待建立,相关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健全,并且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几年进行扩招并达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为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好准备,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经费筹措仍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全国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从总体上说,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提高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却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问题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3.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整个教育体制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高等院校为例,有些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而相关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实用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近几年来,纵使很多高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单纯地进行教育灌输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一五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三大主要任务。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势必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下: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作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5.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将将教育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从而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而对于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不能够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应为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制度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杨东平.教育体制改革是核心[J].中国改革,2009.8

[3]杜育红、梁文艳.教育体制改革30年的辉煌与展望[J].人民教育,2008.19

[4]孙绵涛、康翠萍.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体育教育方向范文

1前言

受到教学改革趋势及教学理念更新的影响,体育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目前的教学模式限制了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使其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在此种情况下,现实中必须要尽快推行较为彻底和全面的改革,借助有效措施,改变体育教学面貌,放大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2结合终身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探析

2.1终身教育视角下体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从终身教育视角出发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终身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反映出来。由于高校师生普遍不够了解终身教育,实际教学往往并没有落实终身教育的要求。这一点体现在目前依旧有很多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关注重点,对其体育兴趣毫不关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参与了相关的体育锻炼,目的也只是通过考试,并未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自然也就不会形成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教学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内容也还有待补充。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旨在借助系统教学使学生可以长期参与锻炼。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终身体育的特点在于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依旧是将竞技体育作为中心,休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开展次数寥寥无几,再加上竞技体育进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体育能力,致使体育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再次,思想引导略显不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误。高校体育更加注重自主性,表现为很多学校均实行学生自主选课的方法。此种做法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暴露无遗,最明显的情况是部分看起来比较累的科目,往往没有学生愿意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思想引导不足有关,反映了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认识有误这一问题。

2.2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为了满足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现实中就必须要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此种做法的现实意义体现为下述两点:首先,此种做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锻炼热情、提升其对体育的兴趣。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按照“考勤+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就必须参与锻炼。这种“必须”激发了学生的抗拒情绪,也是其在体育课上表现消极的主要原因。终身体育与此不同,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体育锻炼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进而消除学生的抗拒情绪,使其主动参与锻炼。比如,学生在相信锻炼于自身健康有益的情况下,就不会对相关活动过于抗拒,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出于健康考虑而自觉的进行锻炼。

其次,此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下锻炼的学生极少。这种情况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局限性,也说明了现行模式的失败。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还包括使其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与此相吻合,旨在使学生在明确体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锻炼,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锻炼意识和习惯。

3结合终身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来讲,若不尽快实行改革,体育教学将长期处于一种教学效果甚微的局面,不仅难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还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进行形成制约,最终造成高校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当前阶段必须要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改革实践中,以实现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

3.1加强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传统教学中实行的评价机制将体育锻炼和成绩、考试“捆绑”在一起,对学生思想产生了误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锻炼的意义就在于获得成绩,并未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影响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在学生不需要考虑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进行锻炼。所以,教学改革的一大要务就是纠正学生对此的认识偏差,摆正其锻炼态度,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一件能够使自己受益终身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就会从获得成绩转变成“强健体魄”,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为此,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加强思想引导,通过摆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来为终身体育的推行奠定基础。

3.2在健全教学体系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不少高校的体育教育都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极为有限,再加上教学活动大多都局限于课堂教育形式、缺乏课下补充,体育教学往往难以形成完善体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必须要注重课下时间的合理利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从而使体育教学冲破课堂局限,深入学生生活。另外,考虑到教学活动因缺乏灵活性而难以吸引学生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改变认识,遵照终身教育要求,关注大学生心理和锻炼需求,适当引入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个性活动,增强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3.3教师应创新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教学改革需要师生双方的参与,尤其是教师,对于改革成败的影响极为显著。所以,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创新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中也要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指导。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体育教师注重教法、思路和模式的调整,而只有教师明确终身教育的内涵,才能把握好改革的大方向,确保相关活动安排及举措的正确性。所以,广大教师有必要先从自身理念和思想的改变入手,来为终身教育要求的贯彻提供保障。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完善,力求实现课堂教育与课下锻炼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发现锻炼的乐趣,进而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形成锻炼习惯。上述要求的具体实现策略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根据学生反应科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