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网络媒体的特征(6篇)

时间: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1

【关键词】网络事件传播特性新闻编辑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在引发热烈讨论后,能激发社会反思的事件。

一、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

笔者根据2010年底由《羊城晚报》等全国22家权威报纸媒体共同推出“2010中国网络大事件年终盘点”活动以及2011年公布的《社会蓝皮书》对2010年网络媒介事件的评选结果,综合考查事件的类型、时间分布以及受关注程度等因素,选出5个事件进行传播特征分析,即兽兽门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事件、李刚门事件和虐兔门事件。调查选择在新闻传播方面做得较为全面、及时的新浪网上进行,通过比较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中专业媒体与民众对这5个事件的关注和报道过程,发现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与议程设置特征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性:

1、传播周期特性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发展的整体过程一般在1到3个月之间,且事件传播具有阶段性,一次波动大致包括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和衰退延续期。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关注的时期,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该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或评论的篇数增长迅速,一般在一周左右,之后该事件进入高峰期。高峰期是指各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表现在报道或评论的篇数达到该事件某一波动期的最高值。高峰期很短,一般只有1至2天时间。之后,事件的传播周期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各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在整个衰退延续期中,专业新闻媒体往往会出现对某网络媒介事件整周“零”关注的情况,而网友每周都会些自己的看法或回顾事件过程。

其次,从传播周期线的形态来看,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大致有钟形和S形两种形态。如果事件传播呈现钟形形态,则事件的关键节点多集中在一个时期内,当过了这个时期,事件的关注度随之降低,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数量也逐步减少,兽兽门、唐骏学历门、虐兔门的传播周期都体现出典型的钟形传播特征。如果事件呈现的是S形传播形态,则事件的所有关键节点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两个波动期之间有间隙时段,事件会出现两次或多次由高潮到低谷的传播波动。呈钟形形态传播的网络媒介事件一般民众参与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而呈现S形形态传播的事件民众参与门槛高,民众无法通过自主参与挖掘所有信息,事件的某些关键信息还需依靠专业媒体记者编辑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挖掘披露。

第三,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网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相关性高。从事件关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5个事件的皮尔森指数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

2、议程设置特征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在专业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有一定的相关度,且两者共同关注的议题主要涉及事件关键节点。

其次,网络媒介事件的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民众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诸如“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第三,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但在议题设置上受影响有限,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唐骏学历门就体现了这点,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并了许多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的观点提出异议。显然,当某一事件引起多种意见出现并热烈讨论时,民众就不会完全按照专业媒体设置的议程对事件进行思考。

二、如何提升新闻编辑在网络媒介事件中的报道能力

通过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媒体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事件的传播周期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网络媒介事件时存在着重事件初期报道、重事件节点报道、轻延续期对事件社会意义全面总结,提出解决建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应做到角色的逐步转变,由事件传播初期的倾听者角色逐步转换为传播后期的谏言者角色。

根据对一些典型网络媒介事件不同阶段传播特性的观察,从事件的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到延续衰退期,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参与角色应该是从接收者向传播者逐渐过渡,从真实回溯事件向客观把握事件性质,向社会谏言过渡。在初始爆发期,事件相关信息多来自于不同网络媒体或专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甚至两极对立,有种杂乱无序之感。此时,专业记者和编辑应更多扮演接收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来自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的相关信息,把握事件的脉络和各种细节,为客观评论事件产生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夯实信息基础。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一事一报式”的动态消息,着重体现事件的时效性,满足受众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四个新闻要素的获知需求。高峰期是其传受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事件的关键节点以及民众的主导观点已经逐渐暴露,因此,记者和编辑可以撰写一些“多事一报式”或“多事多报式”的综合消息,针对某些关注度高的节点进行局部总结,指出民众观点的积极方面和片面之处。在衰退延续期,随着事件主要发展过程趋于结束,这时是解释事件产生原因,总结其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的最佳阶段,此时,其应以传播者的角色总体把握事件的产生原因,对其中暴露的阻碍社会健康发展、引发民众不满的问题直言不讳。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事件通讯或深度报道,着重于“如何”与“为何”两个新闻要素的分析,复原事件发展的整个轨迹,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唐骏学历门事件发展后期,一些记者和编辑看到了当前我国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成功观方面的缺陷,撰文强调学校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诚信的辩证关系,另有人看到了国人盲目崇外与国外野鸡大学现象普遍之间的关系,撰文指出拿“洋文凭”不等于“是人才”。这些报道使唐骏学历门的社会意义得到延展,为化解一些社会现实矛盾提供不少谏言。

其次,从事件议程设置情况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事件时存在与民众互动不充分的问题。

如唐骏学历门事件,虽然其在专业媒体与民众之间都引起了强烈关注,两者的信息量也呈现显性相关。可是,两者着重关注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专业媒体着重关注事件的关键节点,而民众却聚焦于对事件进行深层解读,如对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解读、在国外野鸡大学对国人影响及对唐骏褒贬不一的争论上。由此可知,新闻编辑若不能做到向传播者与接收者兼有的角色转换,他就无法听到民声,甚至可能出现“我报我的、你说你的”的情况,这对挖掘事件背后的成因,提出优化解决方案等都是不利的。要避免这种不利情况,新闻编辑应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倾听、收集、传播民众的观点,即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博客、官方微博等方式,主动引导民众在相应版块表达自己观点;通过网上问卷等调研方式,列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示民众做出回答;通过被动收集的方式,实时关注一些主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中民众的言论,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民众的观点加以梳理分类,并利用博客、微博等渠道出去,等事件发展趋势明朗后,再以收集的民众观点为基础,对事件过程、成因等加以总结。

第三,由于网络媒介事件的发展往往伴有谣言散布、情绪宣泄等问题,因此,新闻编辑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起到核实把关的作用,对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加以过滤,在挖掘一些偏娱乐性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深层意义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有缺失,不仅向社会谏言的目的不能实现,还可能不经意间参与到对事件的炒作,得不偿失。在2010年发生的虐兔门事件中,正是凭借新闻编辑认真核实网友提供的线索,与网友合力发掘出虐兔视频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才为社会摘除了一违法毒瘤,还促使民众由娱乐的心态看待该事件转向理性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邱林川,《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传媒透视》,2009(12):2

②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5):58

③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36-37

④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54

⑤施,《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建构和伦理分析》,《现代传播》,2001(2):7-15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2

【关键词】微博;突然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征

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以微博为载体微信息、表达微意见,通过裂变式转发评论形成爆炸式网络舆论,倒推突发公共事件真相的披露,不仅如此,微博还“引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跟进,多管齐下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进程。本文试以“薄王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传播为例,论述“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以及特征。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含义

所谓舆论即“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城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即“网民对焦点事件或新闻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意见或言论。”[1]

微博中的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形成原因和传播特征既保持着网络舆论的一般性质,又呈现出微博时代的特殊样式。

二、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传统路径的封闭,通气口被堵死、微博自身的属性,从而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另外路劲等因素相关。

1、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是网络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具有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等特性,足以使得突然公共事件成为受众的关注焦点,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公众普遍渴望获取突发公共事情发生的原因、最新进展、处理结果乃至事件背后真相等相关信息,呈现出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饥渴的状态。同时,受众的高度关注,紧逼真相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滞后,为公众议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话题空间。

2、传统路径的封闭,使得舆论的产生只能另辟蹊径,为网络舆论形成提供了可能。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牵涉到各方利益集团以及造成严重社会效果,按照传统报道思维是控制,要么不加以报道,要么严格与政府官方消息保持一致,从而导致传统传播路径的封闭,公众知晓事件的机率变小,舆论在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偃旗息鼓。微博时代,使得掩饰和淡化真相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同时使舆论的形成摆脱传统路劲的窠臼,得以另辟蹊径。

3、微博自身的属性,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路径。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促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方面力量十足。微博的即时性特征,使得先于其他媒介成为触发舆论的先锋,微博的开放性特征,使得能够将广泛、多元的网民意见集成于舆论的广场,另外,微博的草根性特征,将平时“沉默的大多数”与舆论领袖拉到一起,微博为其共同发声提供了自主平台。[2]

“打黑英雄、休假式治疗、美领事馆、政治避难”等一连串关键字足以让“薄王事件”成为2012年国内最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因为事件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或选择观望失声,或不得不以官方消息为标准进行报道。一边万马齐喑,另一边却万马奔腾。自媒体抢占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场,通过对“薄王事件”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自发传播,几乎引爆整个微博世界。

三、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众对信息的饥渴,使得信息飞速的运转,裂变式传播,加上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舆论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又呈现出五个比较典型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

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微博和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以及客户端的便捷多样性特征,为网民自由表达言论,获取事实真相提供了技术平台。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民意见会以裂变式的路径传播,逐渐形成群体舆论,甚至最终达成倾向一致的公共舆论,形成巨变式爆炸,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薄・王事件”中,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表现得最明显的阶段包括舆论围绕王立军是否进入美国领事馆、答记者等事件进展的关键点上。比如,事件的引爆点,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微博“王立军副市长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截至目前,其转发量达到61683次,评论达到22573条;新浪头条新闻的微博“中共中央决定,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由张德江兼任”,其转发次数高达100174次,评论达38423条。

(二)网络舆论碎片式、互动式博弈、拼图式构建、渐进式真相

微博的开放性、平民性和及时性特征,使得信息甚至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夹杂着可信与不可信的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现。微博具有的更新、评论、转发、收藏状态四个功能,可以让微博用户根据自身对突发事件的认可程度,通过评论、转发等互动形式,与其他博友交换看法,以拼图式的方式,逐渐形成对某焦点事件表现出趋同的意见和言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信息交流过程从而形成,并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倒推着掌握信息的权威机构澄清事件真相。

早在2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王立军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之前,微博已经开始谣传“重庆政治地震”,一些网民通过上传类似成都驻美领事馆有大批警车等照片、以及他们从相关人士处获得的零星信息,来求证传闻的真伪。在这一求证的传播过程中,大量的网友转发评论该事件,通过互通有无、去伪存真、合理推论,微博中的网络舆论几乎直逼该事件的真相。随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不断跟进,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公开化。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还原事件细节以及追根溯源上囿于各种限制时,自媒体再次体现其开放性,网友通过信息的互动再次将该事件的细节逐步剖析出来,并拼盘成合理的逻辑。

(三)网络舆论颠覆式传播与非理性情绪宣泄

网络各种舆论交锋时,常常是批评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呈现出颠覆式传播特征。探究其原因,一是突发事件本身作为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更具有天然吸引力,引发人们探究讨论,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二是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大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更愿意以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三是批评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多数网民选择沉默,造成批评意见一边倒的态势。[3]

当“薄王事件”发展到后期,网络舆论走向纵深,逐渐拓展到评价功过、“重庆模式”等问题时,微博中网络舆论呈现出倒薄舆论居多,挺舆论偏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另外,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甚至谣言等非理性色彩的言论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形成而产生。这一是与微博低门槛为网民提供宣泄平台有关;二是现实世界的模糊和个人成见的限制导致非理性色彩的舆论难以避免。

有网友围绕该事件将个人家庭隐私曝光,包括其儿子薄瓜瓜的情况、以及主政大连商务部时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引来网友对个人的如潮恶评。

(四)舆论领袖摇旗呐喊集聚舆论

舆论领袖以名人、知识分子、接近信源等身份传播信息表达公意,甚至通过表达自身观念将散乱的网络意见集聚成为群体舆论。如果该群体意见本身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公共舆论也会随之而成。

随着“薄王事件”调查不断深入,网络舆论已经开始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变到对政绩“重庆模式”的评价。舆论领袖各持己见自圆其说,形成一个一个舆论场,在舆论场内部获得认同形成群体舆论,在舆论场外部与其他的舆论场进行此起彼伏的观点交锋,群体舆论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或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公共舆论或逐渐消失或对立。比较明显的是以《南方窗》主笔为代表的李北方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关于是否有“重庆模式”之争。

(五)网络舆论信息窄化带来视野窄化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杉斯坦(CassSunstein)在著作《网络共和国》中首次提出来信息窄化(informationnarrowing)概念,他认为“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他甚至认为,“信息窄化可能导致人们眼界窄小。”

导致信息窄化的原因包括个体认知过程的选择性、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以及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4]凯斯・杉斯坦早在2002年互联网的开始加速发展时,已经观察到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呈现信息窄化的现象,进入web2.0时代,信息窄化的概念同样在微博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有明显的痕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无法及时从权威消息源、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转而在微博平台,往往又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舆论领袖已经过滤的信息、已经形成舆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的信息、甚至受众本身不赞同但已经成为“主流”舆论的信息,加以关注评论转发。

在“薄王事件”中,关于是否存在“重庆模式”的争论,“左派”支持“重庆模式”,则反对“重庆模式”。大多数公众在转发评论微博时,会选择能够接受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这导致公众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存在单一化的趋势。

四、结语

网络舆论传播开始进入微博时代,虽然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拥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其发展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但同时微博舆论中也夹带着谣言、网络语言暴力,因此只有清楚的了解微博中网络舆论背后的形成脉络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发挥其在转型社会、国家改革中的舆论倒推作用。

注释:

[1]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2]杨维.论微博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试听,2011(1).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团购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8-0210-0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竞相出现的传统报纸网络版、电子版到三大门户网站横空出世;从2003年后Web2.0时代下社区、博客、播客等应用高潮方兴未艾到目前“全媒体”话题持续高涨,互联网,数字传媒的迅猛发展将我们推进了“新媒体时代”。中国消费者在熟悉了淘宝、当当、卓越等电子商务网站后,通过互联网购物的比例大幅度提高。2010年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网络团购网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普遍,网友们一起消费,集体维权。团购网站的兴起开启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购物的新纪元。

1新媒体时代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1.1新媒体含义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1]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小姐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消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3]

1.2新媒体时代特征

1)革新性

新媒体的核心特征为革新性,无论是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还是结构上革新。新媒体时念上的革新尤为关键,理念的革新表现为创新性和创造性。

2)快捷性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快捷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满足信息化大爆炸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3)大众性

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随之衍生的“草根文化”日益凸显。

2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

2.1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一项正常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之下的报社、广播电子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并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这些融合的媒介形式以及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将提供给受众更大的信息量,从而实现领先竞争对手、获得盈利、提供优质新闻的目的,并最终在数字时代的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4]

2.2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

随着互联网,数字传媒的迅速发展,媒体各自为战的传统媒体时代一去不复返,迎来了媒体间合作共生的“全媒体”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媒介间的合作,以及跨媒介的合作。

3团购

3.1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2008年11月,美国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在美国上线,从此引发全球团购网市场井喷式发展,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蔓延至中国。始发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网络团购,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前卫的消费方式。2010年前后,我国先后涌现出精品一购、F团、美团、24券、都来团等团购网。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Groupon模式的团购网站数量已经突破400家,年度交易金额将近10亿。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网民规模的继续壮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均为网络团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团购无疑成为网络购物一种消费方式,更是大众消费的新兴渠道。

3.2团购特点

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购物方式必然有其优势及不足:

1)优势

(1)网络团购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组成方式,具备了网络购物的所有优点,如方便、快捷、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购物成本低等特征;

(2)价格低于产品市场最低零售价,价格优势是其最主要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甚至要比普通网络购物更加明显。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在团购数量时的批发价格;

(3)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参加团购更多地了解产品的规格、性能、合理价格区间,并参考团购组织者和其他购买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购买和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买到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称心如意的产品,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目的。

2)劣势

(1)网络团购目前存在着一些陷阱。例如:家居、摄像等行业的产品价格缺乏透明度,有的商家暗地里拉高标价再打折,这样消费者就很被动。现在有的网络团购很多是由隐藏在背后的商家发起的。网络欺诈以及暗箱操作增加了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减少网络消费的频率,最终制约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发展。

(2)此外,网络团购还存在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售后服务滞后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力支持不足,拖延售后问题的解决时间;二是客户意识淡薄,躲避拖延,怠于承担责任,间接地驱逐自身客户资源;三是网站负责人精力不济,耽于主要工作,无力事必躬亲,延缓服务提供时间,最终客户忠诚度难以为继。

4利用媒介力量壮大团购队伍

新媒体时代媒介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渗透到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观因媒介而不断变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团购更应该借助媒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资源的整合,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据悉,首期“新媒体四季会私密交流酒会”将于9月28日在北京举办,主题就是团购网与投资人面对面,这将拉开团购网站这支新媒体的新军团与资本和市场直接对接合作的序幕。团购网做大必然面临如何深入挖掘消费者资源的问题,与SNS等社交媒体合作,主动谋求商业模式升级必然是一条出路。一个行业的兴起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而此次活动将团购推到了风潮浪尖的位置,引起各大媒体注意,借助媒介融合的大潮,推动网络团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2]郑治.新媒体是什么.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4

关键词:校园网络媒体文化特征双刃剑建设思路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作为科学技术前沿的高等学校,在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上理应走在社会的最前沿。如何正确理解当前网络媒体文化的新内涵、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已成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高校网络媒体文化的深层内涵及特征

高校网络媒体文化是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网络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新生事物。与传统文化相比,这种新的文化形式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具有主体创造性特征。具有传播共享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的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是一种在教育方式转变的历程中,逐步平衡教与被教者关系、逐渐改变被教者构建自己模式的过程。这种不断更新的新理念、新信息,促使被教者不断改变着自身思维的创造力;在这种平等和开放的创造过程中,凸显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极具个性、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具有集成的多功能性特征。不同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新兴的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所打破,教学研究、资料收集、生活学习、日常交流等功能在网络媒体中成为现实。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各种媒介进行交流与沟通,网络化的思维模式与跨越空间地域的交流方式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教育与被教育者为了共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融合到了一起,并且形成了全新的虚拟网络文化人格。

具有自由的社会性特征。信息来源开放、交流及时互动、传播跨越时间和地域是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的重要特性。虽然高校校园是教与被教者的共同融合点,但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这种信息的获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内部,校园内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快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加之高校校园网络媒体在高校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参与度,高校问题网络媒体化、社会化日趋明显。

具有复杂的多元化特征。校园网络媒体文化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校校园内的真实事件,也反映了网络媒体文化的强大虚拟优势。开放的信息来源实现了网络内容的多元化,这不仅为精英文化提供了自身展示的舞台,而且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在主体文化获得充足的生存空间和恰当机会的同时,非主体甚至边缘文化生存空间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暴力、色情、迷信等低俗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传播途径。

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双刃剑效应

校园网络媒体文化是把双刃剑,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正反两方面:

(一)校园网络媒体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它是弘扬传统校园主流文化的全新的有效的途径。校园网络媒体系统的优势在于信息传递及时、覆盖面广、访问率高,且可视性好、现代感强,能生动直观地与先进文化理论体系构成一个声形并茂、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其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得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原来所提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对教育者已不再重要,教育者享有的极大信息优势,能够使自己牢牢掌控校园网络媒体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校园网络媒体能够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有效阵地。

拓展了大学生交流、交往的空间。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们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媒体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特点,为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不善言辞的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在人际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拓宽了他们的交流空间。

缓解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在我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们往往面临人际关系交往、就业压力等困惑,而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松弛神经、恢复身心健康、缓解精神压力,这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带来的冲击

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由于网络媒体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价值观在网上并存,因此在复杂的网络媒体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以及对实现目标的心理预期上呈现出个体差异。

容易导致道德意识的弱化。由于网络媒体的隐蔽性,网络媒体文化可以让大学生用虚拟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他们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而我国现有法律对网络媒体中暗藏的大量不健康信息的监管仍存在缺失,管理乏力,技术支撑不过硬,这些情况极易导致少数大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的下降,道德防线不堪一击。

容易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部分大学生开始习惯在网上过“夜”生活,部分课余兴趣集中在社团活动上的大学生也逐渐开始将这种兴趣转移到网络媒体上,从而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逐渐变得“闭关自守”。

容易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脱节。一项调查表明,经常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往往都是敏感、性格内向、缺乏社会交往,经常因自信心的缺乏而逃离、回避现实。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他们实现了“找到自我、证明自我”的梦想,长期沉迷于网络媒体中的虚拟世界,会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阻碍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立自主与心理成熟,最终导致其与现实社会脱节。

高校网络媒体文化构建的新思路

各种现象表明,高校网络媒体文化具有正反两面性,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取长补短,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步入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明确方向,发挥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教育功能。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建设要注重社会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能够提供相应的教学基础数据、传播平台和硬件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在建设中不但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校园网络媒体文化建设应注重全体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师生需求的新变化,敏锐地捕捉网络媒体发展的新动向,灵活使用新技术,拓展新服务,不断增强校园网络的精神文化生活。

统一领导,加强校园网络媒体文化队伍建设。高校应根据时展要求,与时俱进,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建立一个能够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支持,能够实现舆论引导、媒体宣传、监管到位的工作队伍体系。另外,还要加强工作队伍素质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达到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用最科学的网络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媒体文化工作。

加大投入,加快高校网络软、硬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工程,网络媒体应覆盖教室、学生公寓、办公楼、图书馆等校园角落,随时随地为广大师生员工做好网上获取新知的硬件环境服务。目前,全国高校网络软件建设情况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积极探索研制以丰富课外生活、提升学习兴趣为目的,集思想、知识、教育、娱乐于一体的网络软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媒体管理机制。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的主动监管,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网络媒体管理机制,使网络媒体传播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活而不乱。网络管理人员要时刻加强对网络媒体信息的监控,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负面影响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

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高校要加大网络媒体道德的宣传力度,将该部分知识纳入到正常的理论学习工作中,使学生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并认真作为重要的知识去学习,在提倡自觉遵守道德法规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网络媒体社会的管理和科研工作,逐步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道德主体地位,自觉承担起维护网络公共秩序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光明日报》,2007-08-08。

3.周国安、穆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思考》,《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3(10)。

4.胡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教育报》,2001-08-22。

5.严薇:《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心理分析》,《高校理论战线》,2002(3)。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5

关键词:国内学界;网络文学;研究状况;述评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学形态不断变革,网络文学将文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冲击着现有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性话题。研究成果集中在网络文学的含义、特征、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全面梳理、概括关于网络文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关于网络文学基本内涵的研究及述评

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把握。因此,对内涵的理解是全面把握网络文学问题的必要前提。网络文学基本内涵主要涉及定义、特征、价值等。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

(一)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研究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主要从文化、形式和分类切入。一是文化说。一部分学者强调网络文学的功能性,即依托于网络文化性的产物。黄鸣奋认为网络文学是网民的言志文学,这种言志文学跟我国古文中文学的社会沟通功能一致,只是转移到了网民内部。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以通信技术为基础,与现实社会文化截然不同。李卓钧、陈蓉提出要用传统的物质、制度、精神的三分法进行区分。彭兰将网络文化进行“五分法”,即文化行为、产品、事件、现象、精神。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网络文化占据主流文化,但这部分学者对其主流性没有详细阐释。二是形式说。有些学者认为网络只是文学所依赖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形式。网络文化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表达形态。网络从业人员将网络文化理解为一种网络社会现象,以“文化生产力”的模式出现。网络文学超越了传统媒介的文学形式。朱威廉认为,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使受众接触到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三是分类说。杨新敏认为,网络文学分为传统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和网络原创文学。与之相似的是吴晓明,他把网络文学归为三类:一是只存在于网络的文学作品,二是传统媒体下的电子化作品,三是传统的文学创作同时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兴文学样式,一是传统媒介电子化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作品,二是原创的网络文字作品,三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作用下的作品,这类作品无法脱离网络而生存。以上关于定义的三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种观点侧重强调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网民与社会交流的工具。第二种观点侧重于文学形式,是搬运到网络的文学。第三种观点侧重于对网络文学进行具体的分类。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专指原创性网络文学,这是目前学界所说的狭义的网络文学。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不应专指原创性网络文学,更包括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沟通的文学形式,这类网络文学是目前学界所说的广义的网络文学。通过目前研究不可否认的一点在于,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群体已经不断形成并壮大,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无法满足这类群体的需要。网络文学的产生改变了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甚至改变了信息社会下人际交往的模式。这也是很多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区别。

(二)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研究

事物的特征是此事物区别与彼事物的特殊之处,间接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探讨网络文学的特征是对其进行深刻把握的前提。学界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网络文学外在特征之说。自由性、大众性、动态性、工具性是这部分学者的观点。黄鸣奋提到网络文学依赖一定的工具而存在,网络文学需要网页这个信息载体,这就是网络文学所依赖的工具。[1]葛红兵提到自由、快捷、恣意是网络文学的特征。[2]藤常伟、桂晓东提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是异质性,表现为可以自由的发表、流通的散播、分延的文本、互动性、多媒体化的文本。欧阳友权提出网络文学的外在特征在于作家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流通方式的网络化和欣赏方式的机读化。二是网络文学的内在特征之说。欧阳友权提到“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价值理念的变异,是网络之于文学的内在变异”。网络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全息开放的,将众多文本互相联结成的一个大文本系统。鲍远福提到“网络文学‘上网’的媒介转换最终变为语音、图像、动画、音视频和超链接的叙事缝合,文学的存在方式实现了跨符号、跨文体、跨媒介、跨学科和跨文化”。[3]以上关于网络文学特征的说法,分别从内外在进行阐释。第一种观点侧重从网络技术阐释网络文学特征,但这部分观点没有从文学内部角度进行解释。第二种观点侧重从文学本身阐释网络文学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学创作模式发生了变化,因此从文学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特征是必要的。综上可见,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文学外在特征的看法基本一致,虽然有表述上的不同,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为自由、大众、动态、工具等。网民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相应的身份转换,摆脱了现实世界中身份的限制,网民自由进行言论发表,为作家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在网络空间里都不受限制。网络文学的存在依赖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才得以快速发展。这是网络文学的外在特征,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特征,正如欧阳友权所言,网络文学既有外在特征又有内在特征,需要从两部分对网络文学的特征进行把握。

(三)关于网络文学价值的研究

事物的价值特指事物客体满足事物主体的效益关系。在此关系中,事物主体获得相应的满足从而反作用于事物的发展,把握事物的价值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事物的内涵。目前学界的观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四价值说。即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毫无疑问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因此具有文化价值。网络文学的出现,促使着网络的出现,这体现着个人价值的倾向。网络新媒体的存在,个人创作作品在网络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各种衍生品出现如影视剧改编,这产生了商业价值。二是价值转变说。即传统文学价值理念的转变。欧阳友权提到,“在价值尺度上由社会认同向个人会心转换。网络文学的价值尺度更重视个体的自娱自足,主要用于互联网交流,既不希冀编辑或出版商认可,也无需社会权力话语的首肯”。[4]李国平提到“网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用来反映现代人情感和现实生活状态的文学形态,网络成了倾诉、宣泄的平台”。[5]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网络文学的价值。第一种观点将纸媒时代文学的价值应用到了网络文学,这种观点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的价值。第二种观点将网络和文学结合起来看问题,将网络时代迸发出的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观点融进网络文学价值之内。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将网络所带来的各种因素考虑在内。

二关于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评述

作为口头说唱文学、纸媒印刷文学之后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重要影响。学者从“机遇”与“挑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从特征来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自由性保留了话语空间和人文生态环境,人们可以自由书写和表达。它破坏了传统文学的精英意识,是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的文学活动。王明亮提到在当今的文学网站,作者发表的作品虽然要经过后台审核,考虑到当今网民的热情,这种审核标准逐渐宽松化,为广大网民群体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栾爱玲提到互动是网络独特又真正的魅力,不同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使网络文学作品生命力得以延长。欧阳友权提到“网络创作可由作者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类型,让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智慧进行创作”。二是从文化层面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机遇。网络文学带来了一个美好时代,给文学世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传统文学的框架不应用于网络社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网络创作。文学网站的互动机制超越了传统文学,各种网络文学推荐榜的出现,使网络文学进行有效的良性竞争。欧阳友权提到“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它们之间形成‘图—底’关系。后现代平面化理念与网络写作无深度游戏在文化逻辑上也存在同构与并置性”。

(二)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从文学批评角度阐释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批评是即时的,有些评论只是一种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噱头。自由使网络文学评论陷入自发和无序状态。而较少有学理性的讨论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二是从网络文学的特征阐释网络文学面临的挑战。黄鸣奋提到“电脑对人类来说究竟是天使抑或是魔鬼,电脑文艺对于传统文艺来说是福星还是克星,电脑文艺学对传统文艺学来说是生力军还是终结者,都需要认真思考”。[7]欧阳友权提到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实时互动等特征,几乎拆除了所有的信息壁垒和地域鸿沟,以‘不确定’和‘无中心’的方式破除了话语权威,揭开了经典、高贵、宏伟、神圣等弥漫于人们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神秘性、神圣性因此被消解了。综上,学者们对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所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用网的人决定,正是广大网民群体的存在使网络文学具有这些机遇或是偏差。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2002,(04):93-98.

[2]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J].社会科学,2001,8.

[3]鲍远福.中文网络文学二十年:基本概念、意指特征与研究范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30-38.

[4]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1):36-40.

[5]李国平.论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J].琼州学院学报,2015,22(03):48-51+113.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02):38-43.

网络媒体的特征篇6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韩梅(1964-),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贾林(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袁群(1986-),女,山东滨州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我国聋人特殊高等教育结构及聋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SH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5-02

大学生是社会科学文化潮流的领军人群,而网络传媒又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当前中国网民中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而这一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聋人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会比较特殊,正因如此,对新媒体时代中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很多,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研究强调的是受众认知信息时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欧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媒介素养教育也改变了许多,变得更加适应于当前社会的需要。就目前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媒介传播实质的解剖,使受众深刻认识到隐含在传播文本后的各种权利和社会因素,使他们洞悉传播实质,熟悉编码规则,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挑战社会上有偏颇的意识形态。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二、受众——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教育群体,兼有残疾人和大学生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聋人大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处于后青春期,对于大学环境中的学业、生活、人际等各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和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聋人大学生自身存在听觉障碍和使用手语对话等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比较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特殊的行为反应。对于我国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国内也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聋人大学生较之健全大学生更具有易冲动、脆弱、自卑、焦虑等特点。

聋人大学生受其生理特点限定,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多关注,而事实上,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和网络互动效应的增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体参与接近无障碍化,网络媒体参与性也越来越强。极大的网络参与积极性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各类群体,展现个人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开阔视野。因此,应根据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聋人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

三、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使个体成了信息的生产者、主动接受者和传播者。为了通过实证法来了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评估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笔者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308名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体参与性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298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80份,占回收卷的94.0%,有效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媒介消费行为状况。调查问卷显示,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深,平均网龄达到3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3.1小时,大部分人的多数课余时间都在上网。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也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在上网原因方面,“课业学习”“娱乐”“情感需求”和“获取必需信息”排在前面,当然,出于“无聊”的原因也占少部分比例。而对于“网络能否满足自己的期望”,占一半比例。在“网络中不愿与健全人交往”的聋人大学生只占8%的比例,约有48%的人“更倾向于参与专属论坛”,说明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社交范围比较宽泛。

2.媒介解读能力。在参与调查问卷的聋人大学生中,约有96%的聋人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他们对网络的总体评价是处于中上水平,大部分人认为网络信息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在“网络社交圈对个体的帮助和需求满足”上,聋人大学生认为,在“情感沟通”“求职就业”和“学习研究”方面认为网络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3.媒介道德规范。参与调查的大部分聋人大学生认为网络与主流媒体价值观“不尽相同”,并认为通过网络媒介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加强”或有“很大改变”,对于自己的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作用。在网络形成的“拟态环境”中,聋人大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网络传媒对自己有直接的影响,但对自身潜移默化的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力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

4.媒介运用和传播能力。问卷中有95%的聋人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平台的用户”,网友总数量平均在二百人左右,这也说明,聋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的比例大,在传播上有重要作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聋人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媒介的运用与制作能力也相对较强,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能力上则相对较弱。

(二)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原因分析

1.媒介运用不够深入。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适应和参与网络时代的必要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媒介素养。有近一半的聋人大学生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必需的信息,这说明只有半数能够充分地使网络成为自己需求的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说明聋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还只处于“蜻蜓点水”的表层,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应用也不够深入,这就必然不能使网络更好地为聋人大学生服务。

2.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包括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大学生对传媒影响力的深层次领会能力。在长期接触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过程中,聋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逐渐产生了依赖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具备辨别信息真实度的能力,缺乏对媒介判断评价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聋人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传统大众传媒过于强势以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多样性。

3.聋人大学生道德规范性弱。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忽视了传媒素养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聋人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自觉有效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具有较明显的实用倾向。同时,聋人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许多不清晰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容易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聋人大学生也会较容易缺失甄别力,进而引发失范的行为反应。

四、针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当前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聋人大学生较强的网络媒体参与性,媒介素养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如何用好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聋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对聋人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聋人大学生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很重要。

(一)学校层面的教育是关键

高校是聋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本营,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平台,理应成为聋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校应逐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列入聋人大学生课程教学计划,初期可通过加入选修课形式,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次,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带动对聋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个人网页制作交流、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另外,大学可与网络传媒企业合作,参与媒介实践,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媒介内部,了解网络媒体,生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国家层面要给予支持

国家负责社会环境建设,网络媒介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媒介行为,为聋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必要保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惩罚违反法律规定、散发不良信息的企业和个人,规范公众的媒介素养。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另外,建立媒介素养监督体系也很重要,让公众参与其中,共同监督网络媒介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和社会层面紧密配合

家庭是教育的天然场所,可以无处不在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聋人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所以家长更应该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动态,给予关怀和帮助,激发孩子的进取心,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之运用于网络生活中。社会各机构团体也应努力发挥作用。残联、聋人协会等要对聋人大学生给予关注,结合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吸取有益经验。相关机构可开展有关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调查,提供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开设聋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专属论坛等。

总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重视。聋人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也是网络媒介的主要接触人群之一,他们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整个社会理性公民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虹.关于传媒素养教育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2]严功军.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